【人物】 康謳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康謳,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14 年 3 月出生於福建長汀,2005 年 3 月 23 日逝世於加拿大。曾就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音樂組,主修理論作曲。1949年,舉家遷到臺灣,是為早期臺灣音樂的拓荒者,一生奉獻於音樂教育,撰寫大量的音樂相關書籍,主編《大陸音樂辭典》;他也是位作曲家,有其個人獨特的品味,不喜歡過度華麗的音響,他認為音樂除具娛樂功能外,亦有教化作用,因此創作以平易近人為原則。

KANG Ou was born in Changting, Fujian in 1914. He was a theory and composition major in the music department at Shanghai Arts College. He moved to Taiwan with his family in 1949. He was a pioneer in Taiwan’s early music scene, devoting his life to music education. Kang wrote numerous books on music, and he was the main editor of the “Mainland China Music Dictionary.” He also had his own unique compositional style. He was not fond of excessively decadent music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aside from serving as entertainment, music should be used to educate people. Kang tried to make music approachable and easily accessible to all people. He died in Canada in 2005.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康謳
其他名稱
英文名: 

KANG Ou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康謳,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14 年 3 月出生於福建長汀,2005 年 3 月 23 日逝世於加拿大。曾就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音樂組,主修理論作曲。1949年,舉家遷到臺灣,是為早期臺灣音樂的拓荒者,一生奉獻於音樂教育,撰寫大量的音樂相關書籍,主編《大陸音樂辭典》;他也是位作曲家,有其個人獨特的品味,不喜歡過度華麗的音響,他認為音樂除具娛樂功能外,亦有教化作用,因此創作以平易近人為原則。

KANG Ou was born in Changting, Fujian in 1914. He was a theory and composition major in the music department at Shanghai Arts College. He moved to Taiwan with his family in 1949. He was a pioneer in Taiwan’s early music scene, devoting his life to music education. Kang wrote numerous books on music, and he was the main editor of the “Mainland China Music Dictionary.” He also had his own unique compositional style. He was not fond of excessively decadent music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aside from serving as entertainment, music should be used to educate people. Kang tried to make music approachable and easily accessible to all people. He died in Canada in 2005.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游添富。《康謳:樂林山中一牧者》。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6冊。宜蘭:傳藝中心,2003。|ISBN 957-01-5295-8

獲獎: 

1979年/「著名知識份子」獎狀

獲獎: 

1979年/「國際成就獎」

獲獎: 

1991年/「加拿大中華文化藝術總會」獎狀

生平: 

莘莘學子志業堅
1914年3月出生於福建省長汀縣,其四哥康讚特別偏好傳統戲曲,且曾自南京帶回風琴,使康謳有機會接觸音樂。康謳幼時即相當喜愛京戲及風琴,沉浸在此中西音樂及樂器的兩極端刺激之中。1923年,就讀新俊小學,甚喜愛老師康篤的音樂課程;畢業後考入長汀第七中學初中部,但二年級時因戰亂,轉赴潮州金山中學就讀,期間再受音樂老師擅長演奏小提琴的影響,便寄予提琴無限希望。1933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音樂組,主修理論作曲,畢業後繼續在上海音專進修,旁聽黃自所開的理論課程。黃自的作品風格典雅,旋律簡潔流暢,雖然初時的音樂語言傾向歐式,但後來則轉為偏向民族風格的創作與思維模式,啟發了康謳日後的創作觀點。

埋首於理論著作
1949年,舉家遷至臺灣,受聘於臺北師範學校音樂科,這是康謳在臺灣的第一份工作,也是畢生工作時間最長的地方。教書時,體認到臺灣甚缺乏音樂相關書籍,便著手編寫教學所需之參考書;同時受邀擔任師範學校、高中、國中、小學各階段課程標準制定委員,並參與編輯教科書。其分別於1963年及1967年完成的《音樂教材教法研究》、《音樂教學法論叢》兩套參考書中,提供詳盡的音樂教學法。1980年,主編《大陸音樂辭典》,這是當時唯一「百科全書類」的音樂辭典工具書,規模浩大,內容以《哈佛音樂辭典》(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為基礎,又為了符合國人需求,再加入許多中西音樂人名及中國音樂史條目。他領頭編纂臺灣音樂辭書,所編書籍能作為後進改革辭書的重要參考依據。

引領曲盟入國際
1974年,康謳會同許常惠、溫龍信、許博允等人籌組「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並擔任第一屆理事長。擔任理事長期間,舉辦多場音樂發表會、學術研討、演講等活動,並與各國音樂家作品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活動,是「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暨亞洲音樂節」,與會人員除了亞洲人,尚有來自英、美、奧、紐等九國的觀察員。他是首位舉辦跨海音樂演奏及研討會的臺灣人,為日後國際音樂交流奠基。

致力於創作演出
康謳的早期音樂作品,以鋼琴伴奏的歌樂為主,於1966年發行了第一本歌曲集《康謳歌曲創作集》。作品歌詞包含教育、愛國、宗教、以及詠景抒情等範疇,旋律安詳、婉約優美,帶有靜態美感,甚是討喜。1976年之後,開始正式發表器樂作品,並積極鑽研「中國風格和聲」作曲法,於1978年發表論文《中國調式和聲研究》。其器樂作品少用傳統西方古典和聲,多運用中國調式和聲,以增加樂曲變化及潤飾效果,展現東方音樂獨特韻味。此外,身為客家人的康謳,也自血脈焠鍊客家精華元素,成就不少作品,如《客家隨想曲》(為小提琴獨奏)、《客家協奏曲》(為小提琴與管弦樂)及鋼琴變奏曲《老山歌》(以各家民歌為基調)。他主張發揚具中國風之音樂基調,應重視民族創作、推廣音樂、培養音樂人才,以進軍世界樂壇為理想。

領域: 

作曲家

領域: 

音樂教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14.03
逝世時間: 
2005.03.23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福建長汀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加拿大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26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14.03

    3月,康謳生於福建長汀縣,不久被送往奶媽家寄養。

  • 1919

    妻子葛琳生於河北省樂亭縣。

  • 1920

    入私塾就讀。

  • 1923

    考進新俊小學四年級。

  • 1926

    考入長汀第七中學初中部。

  • 1926.10.10|1926.11.28

    10月10日,北伐軍克復永定;11月28日,進入長汀。

  • 1929

    轉赴潮州金山中學就讀。

  • 1930

    隨三哥赴上海。

  • 1931

    考進上海濱海中學高中部,隨張捨之習小提琴。

  • 1933

    高中畢業,考入上海美專音樂組。

  • 1934

    國軍圍剿共軍於粵、閩、贛,10月西竄,長汀再陷戰區。

  • 1936

    美專畢業,擔任上海市教育局視察,輔導中小學音樂教學。

  • 1937

    到上海音專進修。

  • 1938

    任航空委員會航空旅音樂教官。

  • 1939

    加入金律聲籌組的中央廣播電臺管絃樂隊,康謳擔任總幹事、第一小提琴手。

  • 1941

    中央廣播電臺管絃樂隊被併入到國立音樂院實驗管絃樂團。

  • 1941

    擔任「音教會」編輯組的編輯幹事,協助「千人大合唱」、「三大管絃樂團公演」。

  • 1941.11.09

    11月9日,父親康懷驤去世。

  • 1942

    任國立音樂院實驗管絃樂團副團長、演出組長、第一小提琴演奏。

  • 1942

    指揮《荊軻》、《紅梅》。

  • 1944.07.31

    7月31日,康謳與葛琳於重慶結婚。

  • 1945

    抗戰勝利,乘輪船「鴻利」回上海。

  • 1945.12.05|1952.08

    12月5日,國民政府派唐守謙任北師校長(1945年12月-1952年8月)。

  • 1946

    長女康虹麗出生於上海。

  • 1946

    任滬濱中學校長與晉元中學教師。

  • 1949

    二女兒康美鳳出生於上海。

  • 1949.05.29

    5月29日,抵達臺灣。

  • 1949.08

    8月,康謳、吳華清、曾寅育、康謳接受臺北師範學校聘書擔任教員。

  • 1950

    三女兒康綠島出生於臺北。

  • 1951

    任中國歌劇協會音樂組主任,籌劃公演《孟姜女》。

  • 1952

    41級導生畢業。

  • 1952

    擔任中廣管絃樂團第一小提琴首席。

  • 1953

    《樂學通論》出版。

  • 1953

    么女康幼琳生於臺北。

  • 1954.01|1959.08

    劉平侯任北師第三任校長(1954年1月-1959年8月)。

  • 1954

    主編國校音樂教科書(正中書局)。

  • 1954.02.22

    2月22日,母親巫麗容去世。

  • 1955

    44級導生畢業。

  • 1956

    擔任臺北師範訓導主任兩年。

  • 1957

    擔任中華民國音樂學會理事等職。

  • 1957

    至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任教。

  • 1958

    發表〈音樂科測驗方法之改進〉。

  • 1958

    擔任《中華愛國歌曲》評審委員,並擔任指揮錄製唱片。

  • 1959

    擔任樂牧合唱團團長與指揮,並邀李抱忱來臺指揮演出。

  • 1959.07

    韓寶鑑任北師第四任校長(1959年7月-1967年2月),停招音樂師範科。

  • 1960.10

    以《基礎和聲學》通過升等審查成為副教授,並於10月出版。

  • 1960

    擔任藝專音樂科副教授,發表〈復興中國音樂文化芻議〉。

  • 1960

    協助鄧昌國成立中華管絃樂團。

  • 1960

    赴香港音樂教師夏令營講學。

  • 1960

    49級導生畢業。

  • 1961

    訂定北師三年制師資科《課程綱要》。

  • 1961

    兩臂雙肩疼痛,放棄小提琴拉奏,將重心投入理論作曲。

  • 1961

    北師升格改制為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開始招收三年制師專生。

  • 1962

    主編國校音樂教科書(臺灣兒童書局)。

  • 1962

    出版《怎樣指導兒童合唱》與《康樂生活》。

  • 1963

    赴日本東京參加第五屆國際音樂教育會議。

  • 1963

    參加製樂小集第三次發表會。

  • 1963

    出版《音樂教材教法研究》與《音樂教學研究上、下冊》。

  • 1964

    為北師新校歌譜曲,並擔任臺北師專訓導主任半年。

  • 1964

    訂定北師《五年制國校師資科課程綱要草案》。

  • 1964

    完成《鍵盤和聲學》。

  • 1965.02

    2月,葛琳擔任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講師。

  • 1965.02

    2月,《鍵盤和聲學》通過升等審查成為教授,由正光書局出版。

  • 1966

    出版《康謳歌曲創作集》。

  • 1967

    設計「國校音樂師資科」課表。

  • 1967

    主編《音樂教育》月刊。

  • 1967

    出版《音樂教材教法與實習》。

  • 1967

    北師開始甄選五專音樂組學生。

  • 1968.03.16

    音樂年策進委員會成立(1968年3月16日-1969年3月16日),出版清唱劇《華夏頌》並首演。

  • 1968

    擔任音樂年策進會委員與《中華民國音樂年》專輯編輯委員。

  • 1968

    設置五年制國校音樂師資科。

  • 1969

    58級普師科甲班「師光」導生畢業。

  • 1969

    發表〈音樂作業活動指導研究〉與〈國民小學三、四年級音樂科課程實驗研究報告〉。

  • 1969

    任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教授。

  • 1970

    出版《音樂教學法論叢》與《現代和聲學》。

  • 1970.08

    8月,葛琳升等為副教授。

  • 1971

    率領「中壢少女合唱團」赴韓訪問演唱與漢城合唱團聯合演出。

  • 1972

    赴美國茱莉亞音樂院進修與參觀。

  • 1972

    到紐約中國音樂學院講學。

  • 1972.12

    12月,當選第二任「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會長。

  • 1973

    在紐約培斯大學音樂廳,先後指揮紐約青年合唱團演出兩次。

  • 1973

    赴歐洲參觀各國音樂教育、文化中心,並與四兄在泰國碰面。

  • 1973.08

    8月,葛琳升等為教授。

  • 1973

    任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音樂科兼任教授。

  • 1973.10

    10月,籌組「中國現代音樂協會」。

  • 1973.12

    12月,當選第一任會長。

  • 1973

    主持翻譯《世界音樂論叢》(1973-1981),共八冊。

  • 1974.03.02

    完成《懷念樂詩五重奏》,3月2日首演於實踐堂。

  • 1974.06.16

    6月16日,成立「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當選第一屆理事長。

  • 1974

    63級導生畢業。

  • 1974

    主持「中國現代音樂協會第一屆作品發表會」。

  • 1974

    率領代表團赴日本參加「第二屆亞洲作曲家聯盟暨音樂會」。

  • 1974

    出版《和聲學》與《應用鍵盤和聲學》(上冊)。

  • 1975

    發表文章〈歐美樂壇漫步〉。

  • 1975

    主持「中韓當代作品交換發表會」。

  • 1975

    出版譯作《二十世紀作曲法》。

  • 1976

    主持「中日兒童親善演奏會」與「六十五年春季作品發表會」。

  • 1976

    主辦「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暨音樂節」,並發表論文〈中國調式和聲研究〉。

  • 1977

    主持「民族音樂作品發表會」,並發表《鄉村組曲─四季》。

  • 1977

    任師範大學音樂系兼任教授與北市南門國中音樂班顧問。

  • 1977

    發表論文〈音樂科課程修訂重點與實施方法〉。

  • 1978

    再度當選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第二屆理事長。

  • 1978

    主持「當代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發表會」。

  • 1978

    發表論文〈中國調式和聲研究〉。

  • 1979.05

    5月,受頒「著名知識份子」獎狀。

  • 1979.08

    8月,獲得「國際成就獎」。其生平傳略登錄在「英國劍橋傳記中心」出版的《國際成就者傳略》第七卷。

  • 1979.08

    8月,北師「國校音樂師資科」更名為「音樂科」。

  • 1979.08

    8月,赴金門主持中小學音樂教師研習會。

  • 1979

    受聘國家文藝基金會及中山文藝獎助金委員會審議委員。

  • 1979

    主持「當代中國風格音樂作品發表會」並發表《中國主題幻想曲》。

  • 1979

    出版《音樂教材教法與實習》。

  • 1980

    教育部聘為研訂師範大學音樂系學生準則委員。

  • 1980

    擔任「中華民國六十九年文藝季」行政小組負責人,並發表《懷念樂詩》。

  • 1980

    出版《大陸音樂辭典》。

  • 1980

    69級導生畢業,於北師正式退休,移居加拿大。

  • 1980

    於溫哥華指揮「加西校友會合唱團」演出。

  • 1980.12.29

    12月29日,《故鄉夢輪旋曲》參加「當代中國風格音樂作品發表會」。

  • 1981

    發表作品《中國旋律─鄉野風》,完成譯述《管絃樂配器法》。

  • 1982

    完成《和聲學─多種和聲法的詮釋與分析》。

  • 1984

    成為加拿大正式公民。

  • 1984

    擔任「遠道合唱團」顧問。

  • 1985

    《應用鍵盤和聲學》(中冊)。

  • 1986

    出版《康謳獨唱曲集》與《康謳合唱曲集》。

  • 1988

    赴大陸探親。

  • 1990.04

    4月,回臺灣到高雄澄清湖等地遊覽。

  • 1990

    於臺灣教育月刊發表論文〈音樂教科書的檢討與建議〉。

  • 1991

    獲頒「加拿大中華文化藝術總會」獎狀。

  • 1991

    獲加拿大本拿比市(Burnaby)的「移民英語高級班」證書。

  • 1992

    康謳伉儷返臺舉行「前輩足跡─光華的果實」作品發表會。

  • 1993

    製作《小橋、流水、人家─康謳80樂展》CD。

  • 1995

    完成《中國旋律鋼琴變奏曲》十二首。

  • 1996

    於「春秋樂集─96秋‧室內樂之夜」發表《繡荷包─山西民謠》、《思想起─閩南民謠》。

  • 1998

    完成《唐宋詩詞歌曲創作集》二十四首。

  • 1998

    獲臺灣省立交響樂團選列「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家畫像專輯」人物。

  • 1999

    於溫哥華舉辦「八十五歲壽辰紀念音樂會」。

  • 2000

    於國家音樂廳主辦「前輩足跡(四)康謳樂展」。

  • 2000

    遠道合唱團「知音之夜」演唱康謳作品《漁人之歌》、《山居秋暝》。

  • 2000

    遠道合唱團「金曲之夜」演出康謳作品。

  • 2000.06

    6月,大提琴家尤金‧歐沙其(Eugene Osadchy)與嘉妮娜‧庫瑪(Janina Kuzmas)演奏康謳新作《山居秋暝》。

  • 2000.09.27

    9月27日,葛琳因腎衰竭,病逝於加拿大。

  • 2000.12

    12月,出版《中華民族風格器樂曲─懷念樂詩》。

  • 2001

    《鄉村交響詩》在紐約被華裔紐約青少年樂團演出。

  • 2002

    著手進行新作聲樂曲集《比翼之歌》,包含獨唱曲七首,合唱曲八首,以及收錄改編合唱曲八首。

  • 2003.06.28

    6月28日,在溫哥華舉辦「康謳教授九秩華誕祝壽音樂會」。

  • 2005.03.23

    3月23日,逝世於加拿大,享壽91歲。

  • 2005

    死後贈四百萬予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