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陳暾初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音樂行政|
陳暾初,樂團管理者;1920 年 11 月 20 日出生於福建廈門,2009 年 7 月逝世於臺北。就讀中學時經常有機會接觸到留聲機撥放的古典音樂,著迷於管弦樂中,開始自學小提琴,曾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省交團及演奏部主任,並協助鄧昌國籌備成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事宜,接任樂團的團長,四十年的交響樂團生涯,為臺灣寫下絢麗的交響樂團發展史,引領臺灣樂界邁向表演藝術發展的高峰。

CHEN Tun-Chu was born in Xiamen, Fujian in 1920. He was often able to listen to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on a record player in junior high school. Spellbound by the sound of orchestral music, he began studying the violin. He eventually served as director of Taiwan Province Symphony, and he helped Deng Chang-Guo establish the Taipei Municipal Symphony Orchestra, and served as its director. With a career working with symphonies that spanned four decades, Ch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he symphony in Taiwan, greatly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arts in Taiwan. He died in Taipei in 2009.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陳暾初
其他名稱
英文名: 

CHEN Tun-Chu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音樂行政|
陳暾初,樂團管理者;1920 年 11 月 20 日出生於福建廈門,2009 年 7 月逝世於臺北。就讀中學時經常有機會接觸到留聲機撥放的古典音樂,著迷於管弦樂中,開始自學小提琴,曾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省交團及演奏部主任,並協助鄧昌國籌備成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事宜,接任樂團的團長,四十年的交響樂團生涯,為臺灣寫下絢麗的交響樂團發展史,引領臺灣樂界邁向表演藝術發展的高峰。

CHEN Tun-Chu was born in Xiamen, Fujian in 1920. He was often able to listen to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on a record player in junior high school. Spellbound by the sound of orchestral music, he began studying the violin. He eventually served as director of Taiwan Province Symphony, and he helped Deng Chang-Guo establish the Taipei Municipal Symphony Orchestra, and served as its director. With a career working with symphonies that spanned four decades, Ch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he symphony in Taiwan, greatly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arts in Taiwan. He died in Taipei in 2009.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朱家炯。《陳暾初:開拓交響樂團新天地》。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8冊。宜蘭:傳藝中心,2003。|ISBN 957-01-5701-1

獲獎: 

1986年/市政府頒授弼光一等獎章

生平: 

耕讀傳家談家世
1920年出生於福建省安南縣,陳家世代均以耕讀為生,父親陳世哲是民國初年革命烈士,他飽讀詩書、滿懷思想抱負,且家中藏書豐富,當時年幼的陳暾初因此能夠盡興瀏覽各類書籍。陳暾初於1934年就讀泉州中學,隔年轉至晦鳴中學,期間經常有機會接觸留聲機所播放的古典樂,尤其著迷管弦樂。畢業當年,他在家鄉小學教了一個學期的課,且將全部薪餉拿來買了一把德製舊小提琴,並自己摸索練習。1940年考入福建省立音樂專科學校,主修小提琴、副修鋼琴。在校時深獲保加利亞籍小提琴名家尼哥羅夫教授欣賞,甚至1945年畢業時,主修成績幾近滿分。

開拓交響樂團新天地
1946年,應蔡繼琨團長之邀來臺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省交)專任團員,司第一小提琴,爾後調升為演奏部主任,在省交服務時間長達23年。1968年協助鄧昌國籌備成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市交),並於1973年接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從此肩負再造北市交的重責大任。他認為音樂要能被民眾所接受,一定要有一套屬於民眾的音樂,民族風格的建立乃最首要目標。因此,他開始調整樂團的演奏曲目,朝「曲高和眾」的目標邁進,並親自編寫中國和臺灣民謠以供演出,也推廣具有民族風格的國人新作。再者,擴大交響樂團編制也是當時的要務,經過五年的努力,他將原本40人編制增加至101人,是當時國內申請增額機構中最多的團體,也是當年音樂界翹首以盼之盛事。

春風化雨繁開花
1960年陳暾初指出幼兒樂教問題,鼓吹建立「幼兒音樂班」,1973年臺北市政府便委託市交籌辦資優兒童音樂實驗班工作。旋即,市交與福星國小合作,並經陳暾初多方奔走,國小得以聘任許多優秀音樂教授前來教授專業。兒童音樂實驗班的課程,除了包含一般小學的課程規劃外,尚加授視唱、聽寫、樂理等專業內容;其課程充實、師資堅強,優異成效終引發教育當局重視,開始提撥經費給辦理音樂班的學校,全國各地中小學遂紛紛開辦音樂班,藉此順利培養許多音樂人才,並奠定日後音樂教育系統一貫制之基礎。此外,由於陳暾初用心推廣樂教,市交的附設青少年管弦樂團及合唱團,亦因而得以成立。

催生臺北市立國樂團
1979年臺北市教育局委陳暾初籌備成立臺北市立國樂團,並擔任首任團長,這在當時不僅是項重大的文化建設,也是國內第一個由政府組織的職業國樂團,是謂民族音樂的春天。1981年更創辦國樂研習營,提供青年學子切磋傳統音樂的機會。陳暾初肩負起推廣國樂的重責,市國在他的帶領下,成為國樂界翹楚,常至臺灣各地演出,或到國外展演交流。

籌劃創辦藝術季
1979年「臺北市藝術季」的創立乃起因於臺北市大力推展文化藝術活動,市府將之由市交負責籌劃辦理。藝術季屬於季節性的大型表演藝術活動,舉辦過程複雜、難關重重,這在當時臺灣乃前所未見,但經陳暾初的努力,市交共承辦了七屆,獲得各界極佳迴響。其精心策劃多元的歌舞樂劇節目,為顧及不同族群對表演藝術的需求與認知,曾中文演唱歌劇《杜蘭朵公主》,讓民眾更能接受與了解,也使歌劇演出在臺灣達到新境地;至於演出傳統民歌、臺灣民歌、藝術歌曲、或校園民歌時,總是一票難求的盛況。此活動造就臺灣樂界邁向80年代表演藝術發展之高峰,為今日表演藝術蓬勃發展之盛況,奠定深厚基礎。

領域: 

音樂行政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20.11.20
逝世時間: 
2009.07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福建廈門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28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20.11.20

    11月20日(農曆10月10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父陳世哲,母張素真;父為革命同盟會工作,客居此地。

  • 1925

    返原籍地南安縣小霞美鄉(今改稱霞西村)。

  • 1925

    私塾啟蒙。

  • 1926

    父奉孫中山之命,於家鄉發動群眾十萬餘人,武裝抗鴉片捐,為此遭軍閥所妒恨,於農曆四月初六殉難,時年僅三十六歲。

  • 1926

    舅父張友雲廈門大學肄業,因父殤輟學返家協助母親,並完成父親遺願於家鄉創建霞溪小學。

  • 1927

    北伐軍入閩,追奉父親為烈士。

  • 1927

    入霞溪小學就讀。

  • 1931

    民眾感懷父親為民殉難,集資立紀念碑於南安縣城,碑名「陳世哲先生殉難紀念碑」。

  • 1931

    隨姊姊葆初赴泉州晉江小學就讀。

  • 1934

    入泉州初級中學。

  • 1937.07.07

    7月7日蘆溝橋事變對日抗戰開始。

  • 1937

    泉州晦鳴初中畢業。

  • 1937

    入私立集美高中。

  • 1938

    參加福建省高中學生暑期集中軍訓,集訓地點在福建沙縣,為期三個月,結業後奉派訓練民眾抗日工作。

  • 1938

    因戰亂轉學培元高中。

  • 1940

    秋天考入福建省臨時省會永安縣上吉山福建省立音專本科第一屆就讀,主修小提琴,師事保加利亞及小提琴名家尼哥羅夫教授,室內樂及鋼琴師事德籍曼爵克夫婦,並隨蕭而化、繆天瑞、陸華柏等教授修習理論課程。

  • 1942

    福建省立音樂專科學校,是年更名為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創校校長蔡繼琨辭職由盧前接任校長,其後繼者分別為蕭而化、梁龍光、唐學詠。

  • 1945

    對日抗戰勝利。

  • 1945.06

    6月自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畢業。

  • 1945.08

    8月赴浙江省松陽縣古市,浙江省立湘湖師範學校音樂科任教一年。

  • 1946

    應蔡繼琨團長之邀,由杭州經上海至臺灣省臺北市中華路一百七十四號,臺灣省交響樂團專任團員,司第一小提琴。

  • 1948

    應邀至臺灣廣播電臺(中國廣播公司前身),每週一次現場直播小提琴獨奏節目,由陳清銀任鋼琴伴奏。

  • 1948

    國府遷臺,徵用省交大部分房舍,暫借蓬萊國小禮堂作為省交練習場地,之後在中華路原址空地上建一木造練習廳。

  • 1948

    蔡繼琨團長離職,由王錫奇接任團長兼指揮。

  • 1951

    調升省交演奏部主任,時間長達十八年。

  • 1951

    協助王錫奇團長建立樂團規章制度及規劃樂團各項演出活動。

  • 1951

    推薦福建音專校友顏廷階來省交擔任研究部主任。

  • 1952

    與研究部主任顏廷階共同策劃臺灣省交響樂團首次巡迴演奏會。

  • 1952

    與臺北美國新聞處文化組合作聯合舉辦音樂欣賞會,每月定期於臺北、新竹、臺中舉行,由研究部主任顏廷階主持。

  • 1956

    開始以「樂人」為筆名在《聯合報》、《民族晚報》開闢專欄〈樂府春秋〉、〈樂話〉撰寫有關音樂報導及評論前後十餘年。

  • 1957

    擔任中華民國音樂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 1965

    兼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小提琴副教授。

  • 1966

    兼任文化學院小提琴副教授。

  • 1967

    為鄧昌國在臺視交響樂團編寫《你喜愛的歌》節目樂隊伴奏譜。

  • 1968

    協助鄧昌國辦理籌備成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事宜。

  • 1969

    離開服務長達二十三年的臺灣省交響樂團。

  • 1969.05.10

    5月10日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成立,應鄧昌國團長邀請出任副團長兼指揮,同時邀請豎笛名家薛耀武教授、大提琴名家張寬容教授分別擔任演奏組及研究組主任。

  • 1973

    鄧昌國團長離職他就。

  • 1973

    接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

  • 1973

    借用福星國小旁開封街二段五號房屋一棟委由總務組主任張忠負責整建作為團址,內有練習廳一及大小辦公室數間。

  • 1973

    積極臺北市政府以及中央機關如人事行政局、教育部甚至行政院當局爭取擴充樂團編制。

  • 1973

    兼任臺北市教師合唱團團長,李芳育教授兼副團長及指揮。

  • 1973

    指揮北市交第三十八次定期音樂會與旅美小提琴家簡名彥合作演奏《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1973

    指揮北市交第三十九次定期音樂會,與鋼琴家王青雲合作演出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隨後全省巡迴演出。

  • 1974

    奉臺北市政府指示創辦臺北市首屆資賦優異兒童音樂班由北市交與福星國小合作,相關業務由研究推廣主任張忠負責辦理。

  • 1974

    邀請美籍教授包克多客席指揮北市交第四十三次定期音樂會,並與大提琴家陳白綺合作演出聖賞《A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 1975

    應韓國釜山市交響樂團之邀請客席指揮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頗獲好評。

  • 1975

    指揮北市交第五十一次定期音樂會,與鋼琴家徐雅頌合作演出聖賞《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1976

    開始規劃興建北市交新團址於八德路三段二十五號。

  • 1976

    指揮北市交第五十六次定期音樂會,與小提琴家陳藍谷合作演出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父子同臺演出成為樂壇矚目焦點。

  • 1976

    邀請留德音樂家徐頌仁為本團客席指揮,一年後轉任副團長兼指揮。

  • 1977

    教育部邀請美籍音樂家布萊勞夫斯基客席指揮本團與大提琴家馬友友、小提琴家張萬鈞合作演奏布拉姆斯作品一○二號《A小調大小提琴二重奏協奏曲》。

  • 1978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奉准擴編,員額由四十人增加至一百一十人。

  • 1978

    聘請張澤民為北市交秘書綜辦文牘團務。

  • 1978

    新團址大樓─八德路三段二十五號動工興建。

  • 1978

    擔任臺北市教師合唱團領隊,赴美東西岸各大城市為期三週巡迴演出,並由副團長李芳育指揮。

  • 1978

    母親病逝於故里,享年八十七歲。時兩岸隔絕未能奔喪,特於臺北縣圓通寺供奉牌位誦經助念。

  • 1979.06

    奉前市長李登輝指示策劃辦理臺北市年度音樂季,6月籌備工作完成,並於市政府召開簡報會議。

  • 1979.08.23

    臺北市首屆音樂季於8月23日由李前市長登輝致詞鳴鑼開幕,室內外演出場地同時舉行至9月16日止,合計演出二十六場次。

  • 1979.05

    5月奉臺北市政府之命籌備成立臺北市立國樂團,暫借福星國小教室為辦公室,禮堂為練習場地;聘請琵琶家王正平為指揮兼演奏組主任,李時銘博士為研究推廣組主任。

  • 1979.09.01

    9月1日臺北市立國樂團成立,奉派兼首任團長。

  • 1979

    北市交年度經費增加,大量添置樂器樂譜,建立管理制度由演奏組主任楊耀章負責辦理。

  • 1979

    聘請留德指揮家陳秋盛為常任指揮。

  • 1980

    有鑒於首屆音樂季造成空前轟動,參酌市民反應意見加入舞蹈項目更名為臺北市音樂舞蹈季,為臺北市增添濃厚文化氣息。

  • 1980.08.1

    音樂舞蹈季從8月1日至9月8日共演出四十六場次。

  • 1980.02.01

    2月1日臺北市立國樂團在國父紀念館首演獲得極高的評價。

  • 1981

    再次將音樂舞蹈季加入戲劇部分擴大成臺北市藝術季,欣逢開國七十週年,所有室內外表演藝術節目增加為七十場以示慶祝,其中歌劇《浮士德》歌詞由李前市長親自翻譯成中文,並發行中文譯本。

  • 1981.03

    3月赴美考察紐約、芝加哥、華盛頓、巴爾的摩、洛杉磯五大城文化中心及交響樂團,以紐約為訪問重點,作為改進本團辦理藝術季之參考,並聘請音樂家來臺參加臺北市藝術季演出。

  • 1982.08.21

    臺北市第四屆藝術季自8月21日起至9月26日共演出五十二場次。

  • 1982

    李登輝市長調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臺北市長由楊金欉接任,對藝術季支持不遺餘力。

  • 1982

    指揮陳秋盛兼副團長。

  • 1983.10.25

    臺北市第五屆藝術季自10月25日起至11月28日共演出四十八場次。

  • 1983.02

    位於臺北市八德路三段二十五號新團址大樓落成啟用,2月北市交與北市國同時遷入,場地寬敞、實用美觀,同仁士氣為之大振。

  • 1983

    社教館演出場地落成,室內演出主要節目移至社教館舉行。

  • 1984.10.25

    臺北市第六屆藝術季自10月25日起至11月28日共演出五十二場次。

  • 1984

    本屆藝術季演出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劇中主角男高音李宗球演出十分出色受到當時已任副總統的前市長李登輝讚賞,謝幕時親臨臺上致賀,經陳團長鄭重推薦後,特准以軍職身分出國赴歐深造兩年,為樂壇再增添一段佳話。

  • 1984

    成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青少年管絃樂團。

  • 1984

    成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

  • 1985.10.16

    臺北市第七屆藝術季自10月16日起至11月11日共演出五十九場次。

  • 1985

    首度演出全部由國人製作演出的中國歌劇《西廂記》,完成陳團長多年來的心願。此劇一年前即已進行策劃,邀請作曲家屈文中作曲、黃瑩作詞,侯啓平編導。此劇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連續演出五場,之後受邀臺南市文化中心再演出兩場,場場客滿。上海歌劇院亦分別於上海及香港演出多場,獲得極高評價及廣大迴響。

  • 1985

    率北市交百餘人赴新加坡慈善義演三場,為北市交首次出國演奏。

  • 1986

    屆齡退休。

  • 1986

    十大文藝團體聯合舉辦歡送酒會。

  • 1986

    七年來榮獲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連續七年記大功及市政府頒授弼光一等獎章。

  • 1987

    父親殉難紀念碑歷經戰亂而湮沒,經旅居香港的姊姊葆初五年來辛苦奔波有成,重建此碑於南安縣城郊暗坑嶺之上,以供後人瞻仰,揭幕式於重陽節舉行,並由葆初姊致答謝詞。

  • 1987

    旅居美國三年於馬利蘭州巴爾的摩市與兒女比鄰而居。

  • 1990

    赴歐洲旅經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巴黎、蘇黎世、薩爾茲堡、維也納、慕尼黑等大城參訪各地景點以及劇院、音樂院。

  • 1992

    回臺北小住。

  • 1993

    三軍總醫院動左腦手術,從此右側手腳活動功能受損,行動不便深為所苦。

  • 1996

    定居於臺北天母。

  • 2009

    逝世於臺北。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