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交響曲 唐山過台灣 (獻上來台灣的我祖先) 第一樂章 拓荒者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第一樂章"拓荒者"意指郭芝苑艱苦渡海來台的祖先開拓新的生活,以台灣民歌為主要創作素材。是為一首結合調性和五聲音階的作品,可稱為台灣8O年代管絃樂作品中,樂曲結構完整,其標題帶有台灣早期音樂創作者寄盼與土地結合的理想情懷。(摘要:陳玠如撰)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交響曲 唐山過台灣 (獻上來台灣的我祖先) 第一樂章 拓荒者
其他名稱
其他名稱: 

SYMPHONY IN A FROM TANGSANG TO TAIWAN I. PIONEER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第一樂章"拓荒者"意指郭芝苑艱苦渡海來台的祖先開拓新的生活,以台灣民歌為主要創作素材。是為一首結合調性和五聲音階的作品,可稱為台灣8O年代管絃樂作品中,樂曲結構完整,其標題帶有台灣早期音樂創作者寄盼與土地結合的理想情懷。(摘要:陳玠如撰)

物件類別
音樂
其他內容描述
評析: 

Mm.1-Mm.13:為第一樂章的導奏.由低音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奏出三小節的旋律主題,接著由第一小提琴與豎笛加入演奏,是為一向下搬移小三度的旋律主題,隨後慢慢加其餘的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濃縮模進至導奏的最高點。音量也由一開始的pp逐漸漸強至ff。
Mm.14-Mm.49:速度標示為Allegro,與導奏的Largetto,有著明顯的差別.是為一個充滿明亮與精神飽滿之感的樂段.主要的樂結為四個小節,在拍子的第一與第三拍常有重音的表示.Mm.22開始,樂節濃縮為一個小節,逐漸累積至高點,從Mm.28開始回復至兩小節的樂節單位,並開啟另一波的推進。
Mm.50-Mm.66:以木管群為主,由Bassoon開始一段較為舒緩的旋律樂段,並由oboe接續,形成木管群優雅的旋律音色,而弦樂則以撥奏(Pizz.)的形式應和。
Mm.67-Mm.107:經過多次的五聲音階快速轉換,樂節的長短幾乎保持在以一個小節為單位的形式,並有逆行,變奏等寫作技巧的應用。整體的配器進入較為燦爛的樂段,在四個主要聲部(木管,銅管,擊樂,和弦樂)快速轉移的手法,用來宣告接續導奏後,第一大段的結束。
Mm.108-Mm.161:由低音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奏出旋律,小提琴與中提琴是以撥奏方式應和,其中,Tuba以八度方式演奏低音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旋律,加重了旋律在低音域的分量。隨後繼續發展此旋律內所包含的細小動機。從Mm.123開始,由Flute-Oboe-Clarinet-Bassoon-Horn-Violin II,接次出現,再連接到Mm.127的大合奏,逐漸堆疊,呈現萬花筒式的燦爛之景。
Mm.162-Mm.197:主要的動機為兩個小節,接著的兩個小節將之前主要動機的部分動機再抽出,並加以下行模進,藉由這個模仿進行,將第二次的主要動機移到了上行五度。此一進行模式不斷的在管樂群與絃樂群交替進行。也打破原為二小節為一單位的模仿進行,演變成一小節,甚至是兩拍(1/2小節)。縮小模進長度也就順利達成增加凝聚張力的力量。
Mm.198-Mm.218:長笛與短笛依序奏出第二個主題旋律,絃樂以撥奏方式伴奏。旋律主題逐漸從木管群轉移至銅管群,也就加寬了原本的音色之色彩,在Mm.215時再回到木管群。此時絃樂已開始為下一個高潮的興起做準備,回復原奏法(arco.),並以較為緊密節奏方式模進,以期待之後的銅管群的出現。
Mm.219-Mm.252:Trombone在此時以平行八度的方式分為兩部,同時配合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演出旋律主題,鈸與三角鐵演奏出固定節奏型。其餘的聲部以和聲方式作為織體的最後層。此段落為全曲的最後段落,也在此展現出無比的弘大氣勢,並將第一主題再現,持續不斷的以小音符(16分音符)與極大的音量標示,將全曲帶入最高潮。(評析:陳玠如撰)

音樂類別: 

當代創作

音樂類型: 

器樂曲

語文: 

中文

主題關鍵字: 

唐山過台灣

相關計畫: 

臺灣作曲家手稿曲譜及影音資料數位化計畫(第一期)

創作者

作者
作曲者: 
郭芝苑

地點

創建地點
採集地點: 
苗栗縣 苑裡鎮 為公路 郭芝苑故居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貢獻者

貢獻者
計畫主持人: 
潘世姬

識別碼

識別碼
M0901961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