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張炫文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
張炫文(1942-2008),音樂教育家、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出生於臺中縣大安鄉(今臺中市大安區),畢業於新竹師範學院。後繼續進修,196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主修鋼琴、副修聲樂);1973年獲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為臺灣歌仔戲音樂及臺語唸歌說唱音樂之學術硏究第一人。曾任職於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在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研究部(1973-1976)、臺灣歌仔學會理事長(1991-1993)、1976年起任教於臺中師專(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直至退休,曾擔任該校音樂系系主任。曾於1976年獲「中興文藝獎」音樂獎章、1985年「鐸聲獎」—推展中小學音樂教育有功特別獎、1989年臺灣省音樂協進會「歌曲創作」音樂獎章。音樂創作以聲樂曲為主,代表作品有合唱曲《土地之戀》(1983)、《叫做臺灣的搖籃》(1993)及《風吹》(1994)等。

CHANG Hsuan-Wen (1942-2008) was a music educator, ethnomusicologist and composer born in Taichung, Taiwan. He graduated from HsinChu Teachers’ College, and in 1969 received his Bachelor of Music degree from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joring in piano and with a minor in voice. In 1973, he was awarded a Master’s degree from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Chang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conduct scholarly research on Taiwanese opera and Taiwan’s ballad singing tradition. From 1972-1976, he worked in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from 1991-1993, he was the chair of the Taiwanese Opera Association. Chang taught at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from 1976 until his retirement, and was also the diretor of the music department. He was awarded the Chung-Hsing Arts and Culture Award in 1976, as well as Excellent Teacher special award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his work in promoting mu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1989, he was awarded song composition awards by Taiwan Music Association. Chang’s compositions are mainly for voice, and his major works include Love of Land for choir (1983), A Cradle so called Taiwan (1993) and The Kite (1994).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張炫文
其他名稱
英文名: 

CHANG Hsuan-Wen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
張炫文(1942-2008),音樂教育家、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出生於臺中縣大安鄉(今臺中市大安區),畢業於新竹師範學院。後繼續進修,196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主修鋼琴、副修聲樂);1973年獲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為臺灣歌仔戲音樂及臺語唸歌說唱音樂之學術硏究第一人。曾任職於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在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研究部(1973-1976)、臺灣歌仔學會理事長(1991-1993)、1976年起任教於臺中師專(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直至退休,曾擔任該校音樂系系主任。曾於1976年獲「中興文藝獎」音樂獎章、1985年「鐸聲獎」—推展中小學音樂教育有功特別獎、1989年臺灣省音樂協進會「歌曲創作」音樂獎章。音樂創作以聲樂曲為主,代表作品有合唱曲《土地之戀》(1983)、《叫做臺灣的搖籃》(1993)及《風吹》(1994)等。

CHANG Hsuan-Wen (1942-2008) was a music educator, ethnomusicologist and composer born in Taichung, Taiwan. He graduated from HsinChu Teachers’ College, and in 1969 received his Bachelor of Music degree from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joring in piano and with a minor in voice. In 1973, he was awarded a Master’s degree from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Chang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conduct scholarly research on Taiwanese opera and Taiwan’s ballad singing tradition. From 1972-1976, he worked in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from 1991-1993, he was the chair of the Taiwanese Opera Association. Chang taught at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from 1976 until his retirement, and was also the diretor of the music department. He was awarded the Chung-Hsing Arts and Culture Award in 1976, as well as Excellent Teacher special award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his work in promoting mu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1989, he was awarded song composition awards by Taiwan Music Association. Chang’s compositions are mainly for voice, and his major works include Love of Land for choir (1983), A Cradle so called Taiwan (1993) and The Kite (1994).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張炫文,音樂教育家、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畢生致力於音樂教育、歌仔戲研究與臺灣歌謠創作;1942 年 11 月 27 日生於臺中大安,2008 年 2 月 16 日逝世於臺中市。其求學過程中主要接受西方音樂教育,任教數十餘年中,雖以音樂教育工作為主,但在民族音樂研究和歌曲創作等音樂專業領域,亦卓然有成,得到各界的肯定。是臺灣首位以學術方法深入研究歌仔戲音樂,以及臺灣說唱音樂的學者。

砥礪向學 春風化雨
張炫文出身農家,父母育有九個子女,三歲時母親張柳秀丹即已去世,少年時每天需下田幫忙,極為辛苦。童年時期並無機會接觸鋼琴等樂器,大部分音樂薰陶,都來自歌仔戲與布袋戲。1962 年畢業於新竹師範專科學校今新竹教育大學),在學時師從楊兆禎教授學作曲,畢業後分發到母校小學教書,工作餘暇隨張彩湘教授學鋼琴。1965 年考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主修鋼琴,副修聲樂(當時無開設作曲主修)。1969 年畢業,1971 年考上當時臺灣唯一的藝術研究所──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開始研究歌仔戲。1973 年得到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學位,其碩士論文《歌仔戲的音樂研究》由史惟亮教授和鄧昌國教授指導,是臺灣史上第一篇研究歌仔戲音樂的學位論文。1973 至 1976 年任職於臺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簡稱省交,今臺灣交響樂團)研究部。1976 年起任教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臺中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1996 至 1999 年擔任系主任,2005 年退休。

臺灣歌謠的搖籃推手
除了深入研究歌仔戲音樂,張炫文亦是研究臺灣說唱音樂的學者。從事歌曲創作也屢次獲獎。曾於 1973 至 1976 年連續四年,獲臺灣省交響樂團主辦的作曲比賽冠軍;1976 年獲臺灣省文藝作家協會第二屆「中興文藝獎」音樂獎章;1985 年獲第四屆「鐸聲獎」推展中小學音樂教育有功特別獎;1989 年獲臺灣省音樂協進會頒「歌曲創作」音樂獎;1993 年獲「詠讚臺灣」徵曲比賽特優獎;以混聲四部合唱曲《將進酒》贏得省交主辦的第四屆華裔作曲比賽第三名。由於長期接受鄉土音樂的薰陶洗禮,創作歌曲親切中蘊含鄉土性,受到聲樂家及合唱團的青睞,更隨著各地合唱團的演唱而流傳海內外。其創作的許多歌曲,包括兒童歌曲、藝術歌曲、合唱曲,都廣受喜愛,更有多首作品曾為各種音樂比賽指定曲,例如藝術歌曲《鄉愁四韻》、《蒼松》、《將進酒》以及合唱曲《土地之戀》、《叫做臺灣的搖籃》、《風吹》、《草仔枝》、《阮的愛底這》、《咱愛溪水攏清清》、《將進酒》、《媽媽的愛》、《生命是一片藍藍的天》獲選為臺灣區音樂比賽(今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指定曲;藝術歌曲《海峽的明月》、《歌》、《請別哭泣》獲選為臺灣省「鐸聲獎」教師歌唱大賽指定曲。

前文建會主委聲樂家申學庸在張炫文合唱作品精選集《土地之戀》(2006) 出版時說:「張炫文作品中溫馨的聲響,深耕鄉土情感,造就了臺灣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塊沃土。」音樂時代總編輯楊忠衡也認為他的作品「流露對臺灣語文、詩韻的深刻暸解與熱愛,自然和諧的旋律與和聲。」

領域: 

作曲家

領域: 

音樂學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2.11.27
逝世時間: 
2008.02.16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中市 大安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中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88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42.11.27

    11月27日,出生於臺中州大甲郡大安庄(現臺中縣大安鄉)松雅村的農家,父親張聰明、母親張柳秀丹。

  • 1945.08

    8月,生母張柳秀丹逝世。

  • 1949.09

    9月,進入臺中縣大安鄉海墘國民學校就讀,童年時期開始接受傳統音樂洗禮。

  • 1955.09

    9月,進入省立大甲中學初中部就讀。

  • 1959.09

    9月,考慮家庭經濟因素,為減輕父親的負擔而放棄就讀普通高中,改考入公費制度的省立新竹師範學校普師科就讀,受恩師楊兆禎啟蒙,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開始學彈鋼琴。

  • 1961

    創作歌曲《母親,我想念你!》,這首少作是一首懷念亡母的作品,頗獲楊兆禎老師之賞識,並收在其所主編之《兒童歌曲精華》中。

  • 1962.06

    6月,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分發至臺中縣大安鄉海墘國民學校任教。

  • 1962

    創作歌曲《野菊花》。

  • 1963

    創作歌曲《臺灣好》。

  • 1965.09

    9月,師範生公費服務期滿,為更上一層樓而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音樂系就讀,主修鋼琴、副修聲樂。鋼琴曾師事周遜寬、李富美等教授。並隨張錦鴻、蕭而化和劉德義等教授學習和聲學、音樂分析、對位法和曲體作曲等音樂理論課程。

  • 1968

    創作歌曲《種樹》。

  • 1969.06

    6月,自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隨即獲聘回省立新竹師範專科學校任教,教授音樂、視唱聽寫、鋼琴等課程。

  • 1969

    創作鋼琴獨奏曲《F 大調前奏與賦格》。

  • 1970

    服役期間,分發至陸軍第一士校擔任音樂教官。

  • 1970

    創作歌曲《媽媽》。

  • 1971

    自軍中退伍之後,旋即進入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音樂組深造,進行民族音樂學的研究,主要以臺灣歌仔戲音樂做為研究主題。

  • 1972.06.08

    6 月 8 日,發表〈我對戲曲聲腔的看法〉一文,刊於《中央日報》副刊,第九版。

  • 1973.06

    6月,自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畢業,以學位論文《歌仔戲的音樂研究》獲頒藝術碩士學位。

  • 1973.08

    8月,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部擔任研究員,從事臺灣傳統音樂的整理及研究。

  • 1973

    以《鄉愁四韻》一曲參加臺灣省教育廳委託、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主辦之第一屆「愛國歌曲徵曲比賽」,榮獲「正取獎」。

  • 1974.02.17

    2 月 17 日,發表〈歌仔戲音樂的特殊風格〉一文,刊於《中央日報》副刊,第九版。

  • 1974.10

    10月,與林秀珍女士結婚。

  • 1974

    以《漁家樂》一曲參加臺灣省教育廳委託、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主辦之第二屆「愛國歌曲徵曲比賽」,並得獎。

  • 1975.11

    11月,長子張聖宏出生。

  • 1975

    以《蒼松》和《謁慈湖》等二曲參加臺灣省教育廳委託、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主辦之第三屆「愛國歌曲徵曲比賽」,均得獎。

  • 1976.06

    6月,專書《臺灣鄉土之音―歌仔戲的音樂》出版。

  • 1976.08

    8月,轉至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服務,擔任音樂講師。

  • 1976

    獲頒臺灣省文藝作家協會第二屆「中興文藝獎」音樂獎章。

  • 1976

    以《橋》一曲參加臺灣省教育廳委託、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主辦之第四屆「愛國歌曲徵曲比賽」,並得獎。

  • 1977.06

    6月,專書《臺灣地方戲曲選集》出版。

  • 1979

    應臺中兒童少年合唱團之委託創作歌曲《媽媽的愛》。

  • 1979

    創作歌曲《畢業歌》。

  • 1980.11

    11月,發表〈歌仔戲音樂的特殊風格〉一文,刊於《民俗曲藝》第 1 期。

  • 1980.12

    12月,發表〈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戲之一:七字仔調、都馬調與哭調的音樂〉一文,刊於《民俗曲藝》第 2 期。

  • 1981.03~1981.08

    3-8月,發表〈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戲音樂之二:走路調、吟詩調、串調子、慢頭、乞食調、五更鼓〉、〈歌仔戲音樂的音階〉、〈歌仔戲音樂的調式〉、〈歌仔戲音樂的拍子與節奏〉、〈歌仔戲音樂的自由性〉、〈歌仔戲音樂的多聲性〉、歌仔戲曲調分析〉等文,刊於《民俗曲藝》第 4、5、6、7、8、9、10 期。

  • 1981

    應臺灣省教育廳委託,創作歌曲《教師頌》。

  • 1982.04

    4月,發表〈聲樂曲調與語言〉一文,輯於《近七十年來中國藝術歌曲》。

  • 1982.08

    8月,次子張仕錩出生。

  • 1982.09

    9月,專書《臺灣歌仔戲音樂》出版。

  • 1982

    以《全民運動歌》一曲參加臺灣省教育廳徵曲比賽,並得獎。《教師頌》一曲由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正式出版。

  • 1983

    應文建會委託,創作歌曲《土地之戀》。

  • 1984

    創作歌曲《故鄉》、《注音符號歌》、《過年》、《母親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後二首參加文建會主辦之「歌我中華徵曲」,並入選為優良作品。

  • 1985.05

    5月,《張炫文創作歌曲集》出版(臺北市:樂韻出版社)。

  • 1985

    因推展中小學音樂教育有功,榮獲第四屆「鐸聲獎」之特別獎。

  • 1985

    專書《七字調的音樂研究》出版。

  • 1985

    應聲樂家劉塞雲教授之邀,創作歌曲《歌》。

  • 1985

    應作詞家黃瑩之邀,創作歌曲《海峽的明月》。

  • 1986.06

    6月,專書《臺灣的說唱音樂》出版。

  • 1986

    升任副教授。

  • 1988.07

    7月,發表〈「七字調」在臺灣民間歌謠中的地位〉一文,刊於《民俗曲藝》第 54 期。

  • 1988

    發表〈歌仔戲唱腔曲調之應用及其演變〉一文,輯於《臺灣戲劇中心研究規劃報告》。

  • 1989.05

    5月,專書《臺灣福佬系說唱音樂研究》出版。

  • 1989.06

    6月,公共電視錄製張炫文作品專輯,在華視頻道播出;發表〈談中國民歌的和聲與伴奏〉一文,刊於《國教輔導》28 卷 5 期。

  • 1989

    獲臺灣省音樂協進會頒贈「歌曲創作」音樂獎章。

  • 1989

    以《一枝草仔一點露》一曲參加明德文教基金會徵曲比賽,並得獎。

  • 1991.08

    8月,發表〈臺灣的說唱音樂應用於音樂教學的可能性〉一文,刊於《國教輔導》30 卷 6 期。

  • 1991

    升任教授。

  • 1991

    擔任臺灣歌仔戲學會理事長(任期三年)。

  • 1991

    發表〈論「江湖調」的音樂〉一文,輯於《臺灣歌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2.04

    4月,發表〈蘇聯愛樂交響樂團演奏會之後評〉一文,刊於《省交樂訊》第 4 期。

  • 1992

    創作歌曲《草仔枝》、《豆菜芽》、《番麥》、《月光光》、《感謝》、《秋姑娘的信》。

  • 1993

    發表〈臺灣的歌仔戲音樂〉,刊於《鄉土教材教法》。

  • 1993

    創作歌曲《螢火蟲》、《叫做臺灣的搖籃》、《生命是一片藍藍的天》等,後二首並於「詠讚臺灣」徵曲比賽得獎。

  • 1993

    應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委託,創作歌曲《請別哭泣》。

  • 1993

    以《豆菜芽》一曲參加「詠讚臺灣」徵曲比賽,並得獎。

  • 1994

    創作歌曲《白色的旗海》、《風吹》、《將進酒》。

  • 1995.03

    3月,以《將進酒》一曲參加臺灣省交響樂團舉辦「第四屆徵曲比賽—混聲四部合唱」徵曲比賽,並獲第三名。

  • 1995.04

    4月,發表〈徵曲比賽得獎感言〉一文,刊於《省交樂訊》第 41 期。

  • 1995

    以《草仔枝》、《風吹》等二曲,參加「海峽兩岸閩南語兒童合唱作品評獎會」,並得獎。

  • 1995

    應苗栗縣中和國民小學委託,創作《中和國民小學校歌》。

  • 1996.08

    8月,擔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系主任(任期三年)。

  • 1996

    擔任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常務監事、中華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監事、臺灣歌仔學會顧問等職。

  • 1996

    發表〈四十年來海峽兩岸歌仔戲〔七字調〕的的探討與比較〉一文,輯於《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6

    以《將進酒》一曲參加臺灣省交響樂團主辦華人徵曲比賽,並得獎。

  • 1996

    出版《草仔枝》(臺語同聲三部)、《草仔枝》(臺語混聲四部)、《風吹》(臺語同聲三部)、《叫做臺灣的搖籃》(臺語同聲三部)、《叫做臺灣的搖籃》(臺語混聲四部)、《將進酒》(混聲四部)、《土地之戀》(同聲三部)等合唱譜。

  • 1997.11

    11月,發表〈臺灣的歌仔戲〉一文,刊於《臺灣音樂一百年》。

  • 1997.11.15

    11 月 15 日,臺北市國樂團附設合唱團舉辦「浪漫年代」音樂會,上半場全部演出張炫文作品。

  • 1997

    發表〈論傳統鄉土音樂與音樂教育〉一文,分別刊於《國教輔導》36 卷 6 期、《省交樂訊》第 71 期、《國教輔導》39 卷 2 期和《復興劇藝學刊》21 卷。

  • 1997

    發表〈從琴法抽測談師範生琴法基本能力的培養〉一文,分別刊於《進修學訊年刊第 3 期和《省交樂訊》第 70 期。

  • 1997

    為臺北市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科書》編寫唸歌說唱及歌仔戲音樂之相關教材。

  • 1997

    發表〈歌仔戲〉一文,刊於《臺灣音樂閱覽》。

  • 1997

    出版《媽媽的愛》、《畢業歌》(同聲二部)和《土地之戀》(混聲四部)等合唱譜。

  • 1997

    以《咱愛溪水攏清清》一曲參加環保署舉辦「環保通俗歌曲」徵曲比賽,並得獎。

  • 1998.07

    7月,專書《歌仔調之美》出版。

  • 1998.12.09|1998.12.16|1998.12.18|1999.01.05

    12月,南投縣政府主辦「土地之戀―張炫文教授創作歌曲發表研討音樂會暨南投縣教師合唱團十週年巡迴演唱會」(時間:1998 年 12 月 9、16、18 日,1999 年 1 月 5 日;地點:南投縣、臺中市、高雄市和臺北市)。

  • 1998

    發表〈臺灣閩南語詞曲創作的過去、現在與展望〉一文,分別刊於《省交樂訊》73 期和《音樂研究學報》第 7 期。

  • 1998

    《張炫文創作歌曲選集》出版。《風吹》(臺語混聲四部)合唱譜出版。

  • 1998

    應薰風婦女合唱團委託,創作歌曲《同唱一首歌》。

  • 1999.06

    6月,發表許常惠教授紀念文章〈率真包容的謙謙君子〉一文,刊於《音樂研究學報》第 8 期。

  • 1999

    發表〈從「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論二十一世紀臺灣國民小學音樂教育的危機〉一文,分別刊於《「藝術與人文」之全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和《樂覽》第 1、2 期。

  • 1999

    應康軒文教機構之邀,創作歌曲《種樹仔》、《種一欉花》、《阮的愛底這》。

  • 1999

    應南投縣虎山國民小學委託,譜寫《虎山國民小學校歌》。

  • 1999

    應臺中縣國立大里高級中學委託,譜寫《大里高級中學校歌》。

  • 2000.02

    2月,發表〈幾個有關鄉土民歌的基本概念與名詞辨析〉一文,刊於《國教輔導》39 卷 3 期。

  • 2000.07

    7月,應詞作家黃瑩之邀譜寫聯篇合唱組曲《山海戀歌》(混聲四部),並出版;於「二十一世紀委託創作演奏會」中,由陳澄雄教授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臺北世紀合唱團聯合演出(地點:臺北市、臺中市)。

  • 2000

    發表〈為戲曲音樂添新氣,化危機為轉機〉一文,刊於《臺灣地區民族音樂之現況與發展座談會實錄》。

  • 2000

    發表序言〈共同為音樂歷史做見證〉,刊於《臺中市音樂發展史〜西方音樂篇》。

  • 2000

    發表〈包羅萬象根植臺灣的鄉土音樂-歌仔調〉一文,輯於《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 2000

    應旅美作家潘郁琦之邀,譜寫《今生的圖騰》。

  • 2000

    應臺中市明德女子中學委託,譜寫臺語版校歌《情緣》。

  • 2001.04

    4月,發現肝癌,於臺中市榮民總醫院進行手術治療。

  • 2001.09~2001.11

    9-11月,發表〈簡論臺灣歌仔戲音樂 (上) (中) (下)〉於《樂覽》第 27、28、29 期。

  • 2001

    出版《阮的愛底這》(同聲二部和三部)合唱譜。

  • 2002.05.31

    5 月 31 日,發表〈回憶與感念〉於《中央日報》第十五版。

  • 2002.06.02

    6 月 2 日,采苑文教基金會主辦「鄉音歌韻土地情―張炫文合唱作品發表會」。

  • 2002

    應聲樂家協會之邀,譜寫歌曲《憶秦娥》、《水中花》、《蛹》、《願》和《野馬之歌》等曲。

  • 2003.02.24

    2 月 24 日,臺中市新民高中舉辦「張炫文合唱作品發表會」。

  • 2003.10

    10月,父張聰明逝世。

  • 2003.11.01|2003.11.02|2003.11.22|2003.12.06

    11 月 1、2、22 日以及12 月 6 日,高雄市臺灣合唱團舉辦「2003 年演唱會―張炫文作品發表」合唱音樂會於臺中縣、臺中市、高雄縣、高雄市。

  • 2003

    為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八十週年校慶,譜寫合唱曲《中師頌》。

  • 2003

    創作歌曲《萬世流芳》。

  • 2005

    高雄市臺灣合唱團舉辦「2004 年演唱會―張炫文作品發表」合唱音樂會。

  • 2005.08

    8月,自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退休。

  • 2006.08

    8月,出版《生命是一片藍藍的天》和《一枝草仔一點露》(同聲二部)合唱譜。

  • 2006

    10月,臺北室內合唱團出版《張炫文合唱作品集—土地之戀》。

  • 2007.03

    3月,《張炫文獨唱歌曲集》出版(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 2007.09

    9月,肝癌舊疾復發。

  • 2008.02.16

    2月16日,因肝癌病逝於臺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