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賴德和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賴德和(1943生),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出生於臺中州員林郡員林街(今彰化縣員林市)。畢業於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主修作曲。1968年,與陳懋良、馬水龍、游昌發、沈錦堂、温隆信共組「向日葵樂會」,發表新作。1973年於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研究部主任,1978年赴奧地利,於奧福學院研習音樂教育,並在莫札特音樂院研習作曲。於1982年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直至退休。曾多次獲得吳三連獎、國家文藝獎、傳藝金曲獎等獎項。代表作品有:舞劇音樂《眾妙》(1975,為傳統樂器及打擊樂)、交響曲《紅樓夢》(1983)、《安魂曲:祭九二一臺灣世紀末大地震》(2009)。

LAI, Deh-Ho(born 1943)is a composer and music educator. He was born in Changhua, Taiwan. He graduated from Yuanlin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and at the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present day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majoring in composition. In 1968, Lai, along with Mau-Liang Chen, Shui-Long Ma, Chang-Fa Yu, Chin-Tang Shan and Lung-Hsin Wen, established the "Sunflower Music Assembly" and produced new music compositions. In 1973, he was the director of research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Lai studied music education at the Orff Institute in Austria and composition at Universität Mozarteum in Salzburg in 1978. He took up a teaching position at th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Arts in 1982 until his retirement. Lai has been the recipient of the Wu San-Lien Award, the National Cultural and Arts Award and the Golden Melody Award in traditional music. Lai’s main compositions include Chung Miao for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nd percussions(1975), the symphony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1983)and Requiem: September 21st 1999 in Memoriam(2009).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賴德和
其他名稱
英文名: 

LAI Deh-Ho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賴德和(1943生),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出生於臺中州員林郡員林街(今彰化縣員林市)。畢業於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主修作曲。1968年,與陳懋良、馬水龍、游昌發、沈錦堂、温隆信共組「向日葵樂會」,發表新作。1973年於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研究部主任,1978年赴奧地利,於奧福學院研習音樂教育,並在莫札特音樂院研習作曲。於1982年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直至退休。曾多次獲得吳三連獎、國家文藝獎、傳藝金曲獎等獎項。代表作品有:舞劇音樂《眾妙》(1975,為傳統樂器及打擊樂)、交響曲《紅樓夢》(1983)、《安魂曲:祭九二一臺灣世紀末大地震》(2009)。

LAI, Deh-Ho(born 1943)is a composer and music educator. He was born in Changhua, Taiwan. He graduated from Yuanlin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and at the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present day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majoring in composition. In 1968, Lai, along with Mau-Liang Chen, Shui-Long Ma, Chang-Fa Yu, Chin-Tang Shan and Lung-Hsin Wen, established the "Sunflower Music Assembly" and produced new music compositions. In 1973, he was the director of research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Lai studied music education at the Orff Institute in Austria and composition at Universität Mozarteum in Salzburg in 1978. He took up a teaching position at th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Arts in 1982 until his retirement. Lai has been the recipient of the Wu San-Lien Award, the National Cultural and Arts Award and the Golden Melody Award in traditional music. Lai’s main compositions include Chung Miao for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nd percussions(1975), the symphony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1983)and Requiem: September 21st 1999 in Memoriam(2009).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悲歌》第二十五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創作獎(2014)

獲獎: 

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2010)

獲獎: 

《辛未深秋》文建會室內樂創作獎(1992)

獲獎: 

《紅樓夢交響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1987)

獲獎: 

第七屆吳三連獎(音樂類藝術獎1984)

生平: 

音樂之路
賴德和,1943年2月25日出生於臺中州員林郡員林街(今彰化縣員林市)。雖出生於一個完全沒有藝術文化與音樂環境背景的家庭,但他從小就熱衷於觀賞廟會音樂,無論北管、南管或歌仔戲班,都聽得津津有味。1955年,賴德和進入遷臺流亡師生所建立的「聯合流亡學校」—員林實驗中學(今國立員林崇實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內高漲的民族意識深深內化於心,同時他也不忘對音樂的熱愛,自學口琴和吉他。1958年,他考取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開始學習風琴,無師自通寫下許多小型作品。高中畢業後,賴德和任職於彰化縣芳苑鄉的路上國校,以及彰化縣永靖鄉的福興國校,三年的兒童音樂教學經驗,為後來在省交的業務工作,及日後前往奧福學院研習兒童音樂教育奠下良好基礎。1964年,賴德和考取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主修作曲,先後師事陳懋良、史惟亮、許常惠、蕭而化、劉德義等教授。1968年,與陳懋良、馬水龍、游昌發、沈錦堂、溫隆信共組「向日葵樂會」,每年定期發表新作,共四次。

1973年,他從藝專助教的工作轉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受聘為研究部主任。期間,負責策劃「中國現代樂府」,演出本國作曲家作品和籌設音樂實驗班。因受史惟亮與許常惠「音樂民族主義」的創作理念感召,賴德和長年聆聽民歌採集的錄音,並向戲劇學者俞大綱學習京劇藝術之美、向藝師侯佑宗學習京劇鑼鼓。1976年,他接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委託,編輯了「中國當代音樂作品第一輯」唱片。1978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 DAAD ) 獎學金赴奧地利,在奧福學院(Orff Institute)研習兒童音樂教育,並在莫札特音樂院(今Universität Mozarteum Salzburg)研習作曲。回臺後,於1981年任教於國立藝專,次年轉任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直至退休。

融合東西文化
1975年,賴德和應「雲門舞集」之邀,為其舞劇《白蛇傳》創作了配樂《眾妙》,一首全以傳統樂器演奏的室內樂曲;1983年,又再次受林懷民邀約,創作舞劇《紅樓夢》配樂,於國際間大獲好評。賴德和與「雲門舞集」的合作持續十年之久,期間融合東、西方音樂特色,憑著心裏一股濃厚的鄉土之情,屢屢創出佳作。1984年,他獲得第七屆吳三連獎,其得獎評語為:「賴德和先生善於運用現代西方作曲語法,如動機發展、主題變奏或樂曲結構,但不落於俗套而又能併用綿延相生的東方樂句法,鑼鼓在舞臺音樂中居領導、旁白、隱喻的功能。他的作品,可以說是把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精神,用現代技巧再生的最佳範例。至於樂器編配法,他中西樂器運用自如,使它們發出繽紛多彩的音色,中國傳統樂器可以說在他的作品中發現新穎面貌。」

與「雲門舞集」合作的《紅樓夢》,於1987年獲得了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評語為:「1. 作者以三管編制的管絃樂團加上琵琶、梆子、鑼鼓、鈸等中國樂器,再以現代音樂的表現方式來展現,產生了新的音色、音質和音響,在音樂的形式和意境的經營上,尤其出色。2. 本曲在音的結合、節奏之運用、色彩之變換、高潮之製作……等亦均有極為巧妙之設計。3. 用音樂表達人生苦、樂、哀、榮,本曲在華麗、急速;或緩慢低沉中進行,使聽者能領會故事中描述人生出世入世的哲理。」2010年,再度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其得獎理由:「長期持續鑽研音樂創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傳統,卓然有成。作品風格獨特、技法洗煉,並具當代藝術潮流之多元性。藝術創作圓融流暢,既富詩意又具本土性。積極吸取時代思潮,開放與包容的創作態度,啟發年輕學子。」

2014年,其為中提琴與鋼琴而寫的作品《悲歌》又獲得第2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創作獎。近年來,賴德和受各大樂團邀約,陸續又創作多首大型作品。2015-16年間,受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委託創作《海神家族》交響曲,2017年又受臺灣國樂團委託創作《璀璨南方》,為越南月琴、琵琶、匏琴與國樂團的三重協奏曲。2019年,受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委託創作《歲月風華》交響詩,即便年屆八十,仍於音樂路上孜孜不倦。

創作理念
從他2010年再度獲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的得獎感言,可以看出他的創作觀:「音樂創作對我而言,只是簡單的反映我『活著』的唯一方式。說得明白一點,除了音樂寫作我無一技之長,除了音樂寫作我也毫無生命價值可言。藝術對有些人來說,是追求奔向絕對終極理想或企圖達到大音希聲的境界,這些高則高矣!恐已超出藝術所能表達的範疇。對我而言,藝術所能者,在天人之際,以企慕蒼茫之心,讚嘆人間之悲欣而已。也可以說是,把自己的感懷,為這個時代留下聲音的見證。從文明發展的歷程來看,整個人類文明是一個奔向規範的歷程,然而形式遞增,存在遞減。所以『創作』從個人生命來說需要回溯兒童(保有赤子之心);從歷史角度來說需要回溯原始(尋回自然之情)。換句話說,創作的深度內涵,就是一種永不休止、對抗人文僵化規範,且逆向還原存在的本原。這種幽微的心靈追求,從少壯時對音樂的憧憬一路踉蹌走來,倏而年近七旬,其間挫折、困頓時而有之。所幸樂界前賢、友儕多所提攜支持,懷抱感恩之心,走我未竟之路。」從中,除了可看見賴德和謙遜有禮、文質彬彬的內斂性格,以及對音樂流露的深切真摯情感外,更可感受那願對音樂奉獻一生的心。

領域: 

作曲家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3.02.25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彰化縣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57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43.02.25

    2月25日,出生於彰化縣員林鎮。父賴松根;母賴簡英。

  • 1949

    就讀員林國校。

  • 1955

    國校畢業,考取員林實驗中學初中部。

  • 1958

    考取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開始學習風琴。

  • 1961

    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畢業,任職於彰化縣芳苑鄉的路上國校一年。

  • 1962

    任職彰化縣永靖鄉的福興國校二年。自學和聲學。

  • 1964

    考取國立藝專理論作曲組。先後受教於陳懋良、史惟亮、許常惠、蕭而化、劉德義等作曲老師。

  • 1968.04|1968.05.31

    4月,與陳懋良、馬水龍、游昌發、沈錦堂、溫隆信共組「向日葵樂會」;5月31日,首次發表會中演出《六月的夢》。

  • 1969

    國立藝專音樂科畢業,發表畢業創作女聲三部合唱曲《閒夢遠》,獲選吳伯超先生作曲獎。「向日葵樂會」第二次作品發表會,發表《閒夢遠》。

  • 1969.11

    11月,協助許常惠推動「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在臺北正式成立,是該會基本會員,該會為亞洲作曲家同盟中華民國總會(1974)的前身。

  • 1970

    「向日葵樂會」第三次作品發表會,發表鋼琴組曲《童年鄉間》。

  • 1971

    「向日葵樂會」第四次作品發表會,發表歌曲《漁歌子》及《憶故人》二首、木管五重奏《聞情二章》(醊、夢)。

  • 1971.10

    10月退伍,回母校國立藝專擔任音樂科助教。

  • 1973.09.29

    擔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部主任,同時於東海大學民族與教會音樂研究中心,從事田野音樂採集的資料整理工作。《聞情二章》的第二曲〈夢〉,林懷民編為舞作《閒情》,為「雲門舞集」9月29日在臺中中興堂創團首演的舞碼之一。參與許常惠發起的「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2005年改名為亞洲作曲家聯盟臺灣總會,簡稱「曲盟」)

  • 1974.11

    完成《待嫁娘》;11月,雲門舞集演出同名舞碼,鄭淑姬編舞、主演。

  • 1975

    兼任東海大學音樂系,開設對位法、曲式學課程。

  • 1975.09

    完成雲門舞集委託創作《眾妙》;9月,以《眾妙》為樂的舞作《白蛇傳》在新加坡、香港首演。

  • 1976

    擔任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國當代音樂作品第一輯」唱片主編。

  • 1977

    恩師史惟亮教授逝世,創作弦樂四重奏《悼念》。

  • 1978

    獲得 DAAD(德國學術交流協會)獎學金,前往薩爾茲堡,在奧福學院進修兒童音樂教育。

  • 1979.02

    2月,考入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師事 G. Wimberger教授學習西方現代音樂。創作鋼琴獨奏《年節組曲》。

  • 1980

    完成室內管弦樂《作品1980》、直笛三重奏《奉獻》。於夏天返臺,重回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任職。

  • 1981.05.06

    5月6日,於臺北實踐堂舉行「賴德和樂展」,發表《春水》、《眾妙》、《待嫁娘》、《低音管的獨白》、《前奏與賦格》、《年節組曲》等。

  • 1981.08

    8月,轉任國立臺灣藝專音樂科專任講師;同時協助馬水龍投入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籌備工作。

  • 1981.08

    8月,雲門舞集以《奉獻》、《春水》編舞,於國父紀念館演出。

  • 1982

    年初接受林懷民委託創作紅樓夢舞劇音樂。

  • 1982.08

    8月起,轉任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

  • 1982

    著作《平劇鑼鼓影響現代樂曲創作之研究》由全音樂譜出版社出版。

  • 1983.03.20

    3月20日,「第二屆中國現代樂展」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發表《作品1980》。完成《紅樓夢交響曲》,7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錄音完成。

  • 1983.10

    10月,雲門舞集演出創團10週年特別節目「紅樓夢」,做為臺北市社教館開館首演。

  • 1984

    擔任曲盟第五屆常務理事。

  • 1984

    完成《秋頌》。《年節組曲》中的鋼琴小品〈賽龍船〉獲選為法國中小學音樂教材。

  • 1984

    獲頒第七屆吳三連獎(音樂類藝術獎)。

  • 1984.10.05

    10月5日,在臺北市社教館舉行的「七三樂展」中演出《奉獻》三重奏(版本二)。

  • 1984

    雲門委託日本讀賣交響樂團演奏錄音《紅樓夢交響曲》,仍由陳秋盛指揮、王正平琵琶獨奏,1994年出版。

  • 1985

    完成木管五重奏《抒懷一章》。

  • 1987

    擔任曲盟秘書長。

  • 1987

    完成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委託創作《荊軻》交響詩。

  • 1987

    《紅樓夢交響曲》獲頒教育部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 1988

    完成《豎笛奏鳴曲》。

  • 1988

    辭去國立藝術學院教職,開始隱居生活。

  • 1991.11

    11月,完成弦樂四重奏《辛未深秋》。

  • 1992

    《辛未深秋》獲得文建會室內樂創作獎。

  • 1992

    完成大型管弦樂曲《狂草》。

  • 1993

    完成大型管絃樂曲《莫春三月》。

  • 1993.11.11

    11月11日,由「臺灣弦樂四重奏」於「春秋樂集」臺北國家演奏廳首演《辛未深秋》。

  • 1994.05

    5月,由滾石唱片正式發行雷射唱片《紅樓夢交響曲》1984年之錄音版本。

  • 1994.09.09~1994.09.11

    9月9-11日,《辛未深秋》於紐約舉辦的「臺灣作曲家樂展」演出。

  • 1994

    完成大提琴協奏曲《我的故鄉美麗島》。

  • 1995.09.17

    9月17日,臺灣加入聯合國行動委員會在紐約林肯中心舉辦「臺灣文化之夜—20世紀臺灣交響樂展」,由胡乃元獨奏,保羅‧玻利福尼克(Paul Polivnick)指揮布魯克林愛樂交響樂團首演《鄉音I—北管戲曲的聯想》。

  • 1995.09.30

    9月30日,《我的故鄉美麗島》由簡琇瑜獨奏,陳秋盛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首演。

  • 1995.12

    12月,獲文化藝術基金會之藝術家出國研究獎助金,前往紐約進修。

  • 1996

    完成打擊樂《好戲上場》、《雙吹》、《悲歌》(中提琴與鋼琴)、《林沖夜奔》(低音管獨奏)。

  • 1997

    完成室內樂《牧歌》、打擊樂《幻想世界》、小提琴與室內樂《鄉音II—南管音樂的聯想》、《鄉音III—為管弦樂團之音樂會序曲》。

  • 1998

    返國,回到臺北藝術大學任職音樂系副教授重拾教鞭

  • 1998

    完成三樂章管弦樂曲《鄉音IV》、擊樂三重奏《無題》。

  • 1998.03.15

    3月15日,由陳秋盛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北京音樂廳首演《鄉音III》。

  • 1998.05.06

    5月6日,由黃維明獨奏,李春峰指揮臺北人室內樂團於臺北國家演奏廳首演《鄉音II》。

  • 1999.06.06

    6月6日,由美國辛辛那提打擊樂團於「臺北國際打擊樂節」新舞臺首演《無題》。

  • 1999.03.26

    3月26日,由陳秋盛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於臺北國家音樂廳作臺灣首演《鄉音III》。

  • 1999

    完成打擊樂《野臺高歌》。

  • 2000.05.28

    5月28日,由臺北打擊樂團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首演《野臺高歌》。

  • 2001.09.27

    完成《楚漢》(琵琶、國樂團及三管編制管弦樂);9月27日,由王正平琵琶獨奏、陳中申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及維也納節慶管弦樂團於臺北國家音樂廳首演。

  • 2002.05.19

    完成擊樂四重奏《春去秋來》;5月19日,於「臺北國際打擊樂節」由匈牙利阿馬丁達打擊樂團首演於新竹市立演藝廳。

  • 2002

    完成《壬午仲夏》八重奏。

  • 2003.12.06

    創作《路上》(為女高音、豎琴、弦樂四重奏)獻給已故聲樂家劉塞雲;12月6日,於十方樂集「春水路上—賴德和樂展」首演,由康美鳳獨唱。

  • 2003.11.27

    11月27日,李春峰指揮臺北人室內樂團於臺北國家演奏廳首演《壬午仲夏》。

  • 2004.09.17

    9月17日,「臺語創作歌曲之夜」於臺北國家演奏廳首演三首臺語歌《油桐花若開》、《若是到恆春》、《感謝》。

  • 2004

    完成《甲申隆冬》擊樂七重奏。

  • 2006.03.11

    完成簫、笛/琵琶雙協奏曲《樂興之時》;3月11日,由江靖波指揮樂興之時管弦樂團於臺北國家音樂廳首演。

  • 2007.01

    1月,完成《4-2-1變奏》長笛四重奏。

  • 2007.01.13

    1月13日,在臺北新舞臺「作曲家列傳:臺灣當代讀譜樂展–賴德和」演出五首打擊樂作品。

  • 2008.04.18

    4月18日,作品《鄉音IV》在臺北中山堂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演。

  • 2008.06.18

    6月18日,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演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賴德和樂展」。

  • 2008.08

    8月起,從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職退休。

  • 2008

    完成《安魂曲》(祭921臺灣世紀末大地震)。

  • 2009.12

    12月,完成《吾鄉印象》交響曲。

  • 2010.04.24

    4月24日,《吾鄉印象》首演於國家音樂廳,赫比希(G. Herbig)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

  • 2010.05.26

    5月26日,國家音樂廳「賴德和樂集」首演《安魂曲》,並演出《鄉音I》、《鄉音III》、《樂興之時》、《年節組曲》(1995管絃樂版) 。

  • 2010

    獲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

  • 2010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委託創作琵琶協奏曲《葉落花開》。

  • 2011

    臺北市立國樂團委託創作《奔》為十支嗩吶與國樂團。

  • 2012

    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委託創作《樂興之時II》(笙、箏雙協奏曲)。

  • 2012

    唐美雲歌仔戲團為創團十五周年慶《燕歌行》演出委託編曲。

  • 2012

    采風樂坊委託創作《鄉音V—歌仔戲的聯想》。

  • 2013

    臺北市立國樂團委託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為二胡、小提琴、國樂團及交響樂團的雙協奏曲。

  • 2013

    創作臺語藝術歌曲《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向陽 詩)。

  • 2013

    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委託創作《對決》給十位擊樂演奏者。

  • 2014

    作品《悲歌》獲第2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創作獎。

  • 2014

    為唐美雲劇團演出的《燕歌行》編曲。

  • 2014

    十方樂集委託創作《嬉遊曲》擊樂五重奏。

  • 2014

    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委託創作《樂興之時 III》陳氏半音笛與擊樂雙協奏曲。

  • 2015.03.15

    3月15日,作品《對決》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於臺中中山堂。

  • 2015

    11至15日,作品《鄉音Ⅱ》於首屆「臺灣國際音樂節」在松菸誠品表演廳演出。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