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呂炳川邵族訪問(杵音)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邵族的「杵音」(以木杵擊搗在石板或石臼上成音)非常有名,代表邵族文化、象徵豐收。舂石音是邵族文化之最主要特色之一,每年農曆七月底在頭人袁家祖宅舂起石音,即是豐年祭的前奏。亦或部落間遇有重要慶典、或是部落對外參加活動時,族人每以表演舂石音來呈現邵族的文化特色。舂石音的杵mazbabiar,是由長短精細輕重各式木杵所組合而成,長度約16至24公分,舂石音時每人每執一杵,繞著杵石成一圈,各人按照負責的節拍舂擊杵石,隨即發出音階不同的聲響。由於杵的材質有所不同,又有精細長短,堅疏輕重之分,因此敲擊在杵石時所發生的聲響也會有不同的音階,而組合成多種不同節奏的杵音,旁邊則有數名族人,各人手持著長短不一的竹筒擊地附合,族人手持不同長度的木杵,敲擊一塊半埋於地上的石塊,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族人和聲高歌,便形成噲炙人口的杵音,再加上共鳴應合的竹筒聲,就形成了邵族美妙的音樂。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呂炳川邵族訪問(杵音)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邵族的「杵音」(以木杵擊搗在石板或石臼上成音)非常有名,代表邵族文化、象徵豐收。舂石音是邵族文化之最主要特色之一,每年農曆七月底在頭人袁家祖宅舂起石音,即是豐年祭的前奏。亦或部落間遇有重要慶典、或是部落對外參加活動時,族人每以表演舂石音來呈現邵族的文化特色。舂石音的杵mazbabiar,是由長短精細輕重各式木杵所組合而成,長度約16至24公分,舂石音時每人每執一杵,繞著杵石成一圈,各人按照負責的節拍舂擊杵石,隨即發出音階不同的聲響。由於杵的材質有所不同,又有精細長短,堅疏輕重之分,因此敲擊在杵石時所發生的聲響也會有不同的音階,而組合成多種不同節奏的杵音,旁邊則有數名族人,各人手持著長短不一的竹筒擊地附合,族人手持不同長度的木杵,敲擊一塊半埋於地上的石塊,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族人和聲高歌,便形成噲炙人口的杵音,再加上共鳴應合的竹筒聲,就形成了邵族美妙的音樂。

物件類別
音樂
其他內容描述
音樂類別: 

原住民音樂

音樂族群: 

邵族音樂

音樂類型: 

器樂曲

語文: 

邵語

族群: 

邵族

主題關鍵字: 

原住民、布農族、原住民音樂、邵族音樂、杵音

相關計畫: 

呂炳川教授音像資料數位化計畫(第一期)

地點

創建地點
採集地點: 
南投縣 信義鄉 羅娜村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貢獻者

貢獻者
計畫主持人: 
明立國
錄音: 
呂炳川

識別碼

識別碼
M0904370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