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高一生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原住民音樂家|
高一生 (Uyongu Yatauyungana),原住民音樂家;1908 年出生於嘉義阿里山,1954 年逝世於臺北。鄒族民族自治運動提倡者、歌謠創作者及詩人,以其鄒族傳統和日本師範教育接觸的西方哲學思想為背景,創作屬於臺灣山林土地之歌。在學期間開始接觸到西式現代音樂教育,非常喜歡彈奏鋼琴,爾後回到阿里山任教,創作數首歌曲教授學生歌唱。臺灣光復後,積極地推動高山民族自治;1954 年,因白色恐怖遭到處決。

GAO Yi-Sheng (Uyongu Yatauyungana) was born in Chiayi in 1908. He was a major advocate for the Tsou Aboriginal movement, and was also a renowned songwriter and poet. He combined traditional Tsou culture with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 he learned from his Japanese education. He wrote songs that were uniquely Taiwanese, usually about nature, including the mountains and the forests. As a student, he had a modern Western music education. Gao enjoyed playing piano. He taught in Alishan and wrote many songs to teach to his students. After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took over Taiwan, he became a major advocate for the Aboriginal autonomy movement. Due to the Second White Terror of the 1950s, he was sentenced to the death penalty and executed in 1954.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高一生
其他名稱
別名: 

Uyongu Yatauyungana[鄒族名]

英文名: 

Gao Yi-Sheng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原住民音樂家|
高一生 (Uyongu Yatauyungana),原住民音樂家;1908 年出生於嘉義阿里山,1954 年逝世於臺北。鄒族民族自治運動提倡者、歌謠創作者及詩人,以其鄒族傳統和日本師範教育接觸的西方哲學思想為背景,創作屬於臺灣山林土地之歌。在學期間開始接觸到西式現代音樂教育,非常喜歡彈奏鋼琴,爾後回到阿里山任教,創作數首歌曲教授學生歌唱。臺灣光復後,積極地推動高山民族自治;1954 年,因白色恐怖遭到處決。

GAO Yi-Sheng (Uyongu Yatauyungana) was born in Chiayi in 1908. He was a major advocate for the Tsou Aboriginal movement, and was also a renowned songwriter and poet. He combined traditional Tsou culture with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 he learned from his Japanese education. He wrote songs that were uniquely Taiwanese, usually about nature, including the mountains and the forests. As a student, he had a modern Western music education. Gao enjoyed playing piano. He taught in Alishan and wrote many songs to teach to his students. After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took over Taiwan, he became a major advocate for the Aboriginal autonomy movement. Due to the Second White Terror of the 1950s, he was sentenced to the death penalty and executed in 1954.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鄒族音樂哲人
1908年出生於嘉義阿里山上的鄒族部落,原名 Uyongu Yatauyungana,父親 Avai 在當地警察駐在所擔任巡查捕,所處的時代正是日治時期。父親過世後,高一生被日本郡守收養,改日本名為矢多一生。1924年,他就讀臺南師範學校,是原住民族群中最早接受完整而嚴謹的師範教育者。在學期間開始接觸到西式現代音樂教育,非常喜歡彈奏鋼琴,假期中曾協助俄國學者聶夫斯基編寫鄒族語典。他也學習日本俳句詩歌,影響後來對音樂的欣賞以及詩歌創作。1930年,高一生回阿里山蕃童教育所任教,投身族人教育、衛生、農事、經濟等改善工作,也創作數首歌曲教授學生歌唱。其創作歌曲流露出關懷家鄉與群族之情。風格涵括日本韻味、原住民傳統音樂元素,充分體現日治時期本土音樂創作之時代性。其歌詞少部分以日語創作,其餘以鄒語吟唱。1943年,協助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進行鄒族音樂的採集與研究。

推動高山民族自治
1945年臺灣光復後,高一生擔任臺南縣阿里山鄉第一任鄉長,為了實踐新時代的族群理念,努力為族人爭取更廣大的農耕牧地之外,更從科學的觀點,鼓勵族人新興的生活知識,為此,他常與部落傳統勢力相互抗衡。在族群上,他首度提出原住民「民族自治」的理想,並且常與各族群交換有關於自治的理念。高一生不僅關心族人教育,更積極參與鄒族語言、文化的記錄與保存;他還投入鄒族公共事務與生活改善,如推廣農業新知、改善醫療習慣等;以及爭取新墾地,鼓勵族人遷移,新美與茶山就是高一生努力爭取墾地而形成的鄒族部落。

歷經白色恐怖勇敢赴義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在國民黨軍的大屠殺之後,開始引來了事端。當時嘉義市仕紳請求擔任阿里山鄒族領袖的高一生下山援助,他於是率領鄒族青年下山支援,並提供糧食與掩護,給當時落難逃至鄒族山區的反抗人士,後來因協助涉案者避難以及倡導原住民自治區的遠景,而成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之一。1950年,高一生在青島東路看守所時,思念與鼓勵妻子所寫的《春之佐保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春之佐保姬》的「春」是他妻子的名,日語「佐保姬」字義則為保護神。這首歌曲可說是他們夫妻倆連結彼此心靈一首重要歌曲,高一生在獄中書信裡不只一次提到這首歌,也希望春子能夠永遠抱持著希望。

音樂氣勢磅礡充滿部落情
高一生所創作之音樂,如同史詩般地訴說一個族群與個人理想的故事,在他的音樂鋪陳中,可以看見一位早期臺灣精英份子的藝術造詣與理想堅持。他雖然於日治時期受日本教育成長,卻為自己的族群創作了如史詩般的作品,其中更見他的人文思想與族群遠見。鄒族歌謠以祭歌為主,可以表達心聲的傳統歌曲較少,高一生開啟鄒族近代歌曲譜寫方式先河,創作許多固定曲調和歌詞作品,使鄒族歌謠產生革命性的變化,部落族人開始有自己的現代歌謠可唱,充實了近現代阿里山鄒族歌謠的內涵與深度。經歷一年半的獄所生活,高一生於1954年遭到處決,享年46歲。

領域: 

原住民音樂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08
逝世時間: 
1954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嘉義阿里山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38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08

    生於臺灣阿里山鄒族部落,原族名「吾雍‧雅達烏猶卡那(Uongu Yatauyogana)」。

  • 1915

    改取日藉名字「矢多一生」,「矢多」為氏族名,「一生」的意思是優等生。

  • 1916

    就讀臺南州嘉義郡阿里山蕃達邦蕃童教育所,修業長達五年。

  • 1918

    父親意外去世,母親改嫁,之後被臺南州嘉義郡役所的大塚久義收養。

  • 1922

    轉入嘉義尋常小學尋常科四年級。

  • 1924

    進入臺南師範學校,開始接觸西式現代音樂教育。

  • 1927

    協助俄國語言學家聶甫斯基(Н.A. Нeвский)在阿里山特富野部落的調查工作。

  • 1930

    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

  • 1930

    回阿里山蕃童教育所任教,創作歌曲教導學生。

  • 1931

    與湯川春子(漢名高春芳)結婚。

  • 1932

    阿里山的鄒族原住民成立達邦青年團,並且由高一生擔任團長。

  • 1934

    組織共助會。

  • 1935

    參與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懇談會。

  • 1940.11

    11月,至日本參加「紀元二千六百年儀式」祭典,同行的有新竹州的泰雅族人林瑞昌(日本名為日野三郎)。

  • 1942

    由於反對日本人徵調鄒族部落男性赴太平洋征戰而被處罰。

  • 1942.03.03

    3月3-4日,帶團於臺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高砂族皇軍慰問學藝會」的演出。

  • 1943

    協助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進行鄒族音樂的採集與研究。

  • 1943.04.13

    4月13日,協助黑澤隆朝歌謠錄音的工作,帶領族人至臺中放送局並陪同練習錄音曲目。

  • 1944

    譜寫安魂曲《塔山之歌》。

  • 1945

    國民黨接收臺灣,改漢名「高一生」。

  • 1945

    向嘉義市政籌備處申請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積極帶領族人協助維持山區治安。

  • 1945

    擔任國民政府派任的第一任吳鳳鄉(今阿里山鄉)鄉長。

  • 1947

    因「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派湯守仁帶領族人下山協助維持市區的治安。

  • 1947

    協助並保護臺南縣長袁國欽至阿里山避難。

  • 1947

    「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開始搜捕叛亂份子,高一生便主動帶族人投誠、繳械。

  • 1947.03

    3月,向全臺原住民代表說明在臺中霧社召開「原住民自治事務」討論會的構想,但並未如期進行。

  • 1947

    為增加族人的新墾地,向臺南縣政府申請開發阿里山新美、茶山等地的軍用牧場。

  • 1948

    為庇護於二二八事件中被追捕的人,設立民生商店。

  • 1949.03

    3月,自設發電機於達邦村,並且定時於夜間供電。

  • 1949

    譜寫《長春花》,並將日語歌《十九之春》旋律改填入鄒族語,改寫為《古道》。

  • 1950

    向銀行貸款五十萬元,以泰雅族參議員樂信‧瓦旦作為擔保,將這些資金用來改善農業技術。

  • 1950

    交回二二八事件帶回的槍械。

  • 1950

    鼓勵族人移民開墾而譜寫《移民之歌》、《想念親友》及《朋友即將遠離去》三首曲子。

  • 1951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指控高一生涉嫌加入「偽匪蓬萊族解放」組織。

  • 1951.09.10

    9月10日,被政府有關單位逮捕、囚禁。

  • 1951

    獄中創作《春之佐保姬》、《杜鵑山》。

  • 1952.01.19

    自1月19日,開始被單獨拘禁於臺北青島東路。

  • 1954

    被判「匪諜叛亂罪」,並且遭槍決,享年46歲。

  • 1954.04.17

    4月17日,其妻與同案件受難家屬被帶領至臺北認屍。

  • 1994

    《春之佐保姬-臺灣傳記音樂1 高一生紀念專輯》出版。

  • 200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臺北紅樓劇場舉辦『鄒之春神高一生 音樂.史詩.歌』音樂會。

  • 2007

    舞團「原舞者」新作「杜鵑山的回憶-阿里山鄒族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表演。

  • 2008.04.19

    4月19日,於日本奈良縣天理大學舉辦「高一生誕辰100週年紀念國際研討會」。

  • 2014.02.28

    2月28日,於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尋找遺忘的聲音─高一生音樂作品聆賞會」。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