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馬水龍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
馬水龍(1939-2015),作曲家,出生於基隆市。196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副修大提琴與鋼琴;1972年赴德國雷根斯堡天主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學院。1975年畢業回臺,受聘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1982年轉任國立藝術學院,並任音樂系首任系主任,後繼任教務長、院長。1986年獲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獎赴美交流、發表作品。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第26屆傳統藝術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與最佳創作作曲獎、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等。2007-2012年,先後獲臺北藝術大學、臺南大學名、臺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代表作品有《梆笛協奏曲》(1981)、鋼琴曲《雨港素描》(1969)、男聲合唱與管弦樂《無形的神殿》(2005)。

MA, Shui-Long (1939-2015) was a composer born in Keelung, Taiwan. In 1964, he graduated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 (the present-da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with a major in composition and a minor in cello and piano. In 1972, he attended the College of Catholic Church Music and Musical Education in Regensburg (Hochschule für Katholische Kirchenmusik und Musikpädagogik Regensburg,HfKM) in Germany. Upon his return to Taiwan in 1975, Ma joined the faculty of Soochow University. He then taught a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nd in 1982 was the founding chair for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and later became the dean of Academic Affairs and principal of the school. In 1986, Ma received a Fulbright scholarship and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esented his compositions. He has been awarded the National Cultural and Arts Award, the National Cultural Award and the Sun Yat-Sen Culture and Arts Music Composition Award. Ma also received the Golden Melody Award for Traditional Music in the Best Album and Best Composition categories and the Order of Brilliant Star with Grand Cordon, which was presented by the President of Taiwan. Between 2007-2012, Ma was awarded with honorary doctoral degrees from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tional Tainan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 best-known works include Concerto for Bamboo Flute and Orchestra (1981), A Sketch of the Rainy Harbor (1969) for piano, and The Invisible Temple (2005) for male chorus and orchestra.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馬水龍
其他名稱
英文名: 

MA Shui-Long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
馬水龍(1939-2015),作曲家,出生於基隆市。196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副修大提琴與鋼琴;1972年赴德國雷根斯堡天主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學院。1975年畢業回臺,受聘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1982年轉任國立藝術學院,並任音樂系首任系主任,後繼任教務長、院長。1986年獲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獎赴美交流、發表作品。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第26屆傳統藝術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與最佳創作作曲獎、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等。2007-2012年,先後獲臺北藝術大學、臺南大學名、臺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代表作品有《梆笛協奏曲》(1981)、鋼琴曲《雨港素描》(1969)、男聲合唱與管弦樂《無形的神殿》(2005)。

MA, Shui-Long (1939-2015) was a composer born in Keelung, Taiwan. In 1964, he graduated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 (the present-da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with a major in composition and a minor in cello and piano. In 1972, he attended the College of Catholic Church Music and Musical Education in Regensburg (Hochschule für Katholische Kirchenmusik und Musikpädagogik Regensburg,HfKM) in Germany. Upon his return to Taiwan in 1975, Ma joined the faculty of Soochow University. He then taught a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nd in 1982 was the founding chair for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and later became the dean of Academic Affairs and principal of the school. In 1986, Ma received a Fulbright scholarship and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esented his compositions. He has been awarded the National Cultural and Arts Award, the National Cultural Award and the Sun Yat-Sen Culture and Arts Music Composition Award. Ma also received the Golden Melody Award for Traditional Music in the Best Album and Best Composition categories and the Order of Brilliant Star with Grand Cordon, which was presented by the President of Taiwan. Between 2007-2012, Ma was awarded with honorary doctoral degrees from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tional Tainan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 best-known works include Concerto for Bamboo Flute and Orchestra (1981), A Sketch of the Rainy Harbor (1969) for piano, and The Invisible Temple (2005) for male chorus and orchestra.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1963年/臺北國際婦女會作曲比賽 鋼琴曲《迴旋曲》獲佳作獎

獲獎: 

1970年/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作曲比賽《絃樂四重奏》獲得佳作獎

獲獎: 

1971年/教育部文化局 第二屆紀念黃自歌曲佳作獎《懷鄉曲》入選

獲獎: 

1972年/德國雷根斯堡天主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學院(Kirchenmusikschule Regensburg)全額獎學金

獲獎: 

1977年/交響詩《孔雀東南飛》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

獲獎: 

1980年/委託創作作品《竇娥冤》獲吳三連獎

獲獎: 

1984年/《梆笛協奏曲》金鼎獎最佳作曲獎

獲獎: 

1990年/《孔雀東南飛》獲金鼎獎優良唱片特別獎及最佳作曲獎

獲獎: 

1991年/《廖添丁管絃樂組曲》中時晚報年度最佳作曲獎

獲獎: 

1994年/獲文建會學術獎助

獲獎: 

1999年/第三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音樂類獎項得主

獲獎: 

2000年/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獲獎: 

2004年/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獲獎: 

2006年/行政院 文化獎

獲獎: 

2015年/二十六屆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

獲獎: 

2015年/〈鴻門宴〉獲「最佳創作作曲人」獎

生平: 

山城九份的避難時光
1939年7月17日出生於基隆,父親許阿枝是傳統的國術中醫,母親馬查某是獨生女,馬水龍於是依據慣例,自小就從母姓,以傳承母系的香火。1944年,因逃避美軍空襲而隨家遷居到九份,天天看山又看海的日子成為他終生難忘的鮮明記憶。九份是出產貴重金屬的礦城,山城中的礦坑成為最安全的防空洞,每當聽到警報聲,馬水龍就隨著大家奔向礦坑。轟炸機俯衝掃射的聲音、此起彼落的驚呼聲、以及母親襁褓中一歲半的妹妹哭號聲,這些恐怖的聲響因而交織成他一生中第一個難忘的音響經驗。另一方面,馬水龍家附近有「講古桶」的說書,與廟宇附近的北管戲曲與樂隊的演出,使他從小便對於傳統聲響有著濃厚的興趣。

始觸音樂的日子
1947年,進入安樂國小就讀,並從四年級開始上音樂課,音樂老師發現他喜歡在琴鍵上觸摸,就允許他用學校的風琴練琴,並借給他一本《拜爾教本》,於是開啟了馬水龍的音樂探索之路。另一方面,從小生處於環山的環境下,使得他日後一直喜愛親近大自然,也養成了他特立獨行、嚴謹中不失寬厚的個性。1953年,進入基隆水產學校國中部,利用課餘時間學習鋼琴外,還自修音樂理論,這段期間他發展了多元的興趣,包含文學、體育、音樂等等。1956年,進入基隆水產學校高中部,因父親過世而中輟學業,為負擔家計而到「臺肥一廠」做機械工,在此認識了音樂學家李哲洋,他介紹馬水龍與江明德、江壽寧夫婦學畫,以及與就讀國立藝專音樂科的陳懋良學習音樂理論。

正式進入音樂殿堂
1959年,考取國立藝專音樂科理論作曲組,副修大提琴和鋼琴。除了與盧炎學習和聲及對位法,並向剛從法國回來的許常惠學習音樂史與當時歐洲音樂的新潮流,採集民間歌謠的許常惠經常提醒他不能忘本的精神。主修老師蕭而化也奠定了他身後的西方作曲技巧,這些都是促成馬水龍往後音樂風格的重要關鍵。1964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之後任教於基隆市立第四初級中學。1967年,與陳懋良、游昌發、賴德和、沈錦堂、溫隆信五位作曲家共同發起「向日葵樂會」每年度舉辦作品發表會,探索各種創作的可能,其中最有名的曲目為《臺灣組曲》與《雨港素描》,但於1971年因政治風波而停止。1972年,馬水龍獲得西德全額獎金,進入雷根斯堡音樂學院就讀,隨席格蒙學習作曲,並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且代表學校在雷根斯堡音樂節、柏林電臺、慕尼黑電臺公開發表作品。

致力教學與創作
1975年,回臺應聘擔任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教授對位法等課程,並建議當時的系主任黃奉儀增設一些傳統音樂的相關課程,使得學生可以在中西音樂文化上都有很好的學習。1977年,以交響詩《孔雀東南飛》獲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並接受國家文藝基金會之託,完成管絃樂作品《玩燈》。1979年開始,與舞蹈團體合作寫作舞蹈音樂。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成立(今臺北藝術大學),馬水龍參與了創校的所有籌備,並接下首任系主任的工作,在規劃教育課程上,他考量到現今音樂全盤西化,致使本土音樂文化流失,因而開設傳統音樂之相關課程。1993年,作品《梆笛協奏曲》入選中華文化促進會評選之「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1999年,榮獲第三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音樂類獎項得主;2006年,獲行政院文化獎;2007年,獲臺北藝術大學榮譽博士及臺南大學名譽博士學位;2012年,獲臺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2015年5月2日辭世,享年76歲。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39.07.17
逝世時間: 
2015.05.02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基隆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60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39.07.17

    7月17日,出生於雨港基隆市安樂區樂一路;父親是基隆一帶專治骨科、傷科的傳統國術中醫。

  • 1947

    入安樂國小就讀,常在放學後到廟口觀賞野臺戲,往往流連忘返。

  • 1952

    小學五年級,對學校音樂老師所上之基礎樂理及識譜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經常利用假日借用校內的舊風琴,自我摸索。

  • 1953

    入基隆水產學校,(基隆海事學校的前身)初中部。熱衷於體育活動,並下苦功勤練各項田徑運動,如跳高、跳遠、鉛球、游泳、短跑。

  • 1956

    就讀基隆水產學校高中部。

  • 1956

    後因父親過世而中輟學業,為負擔家計至基隆的臺肥一廠做機械工,擔任繪圖工作,同時利用閒暇之餘隨女畫家汪壽寧及江明德學習繪畫。

  • 1959

    入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師事蕭而化、許常惠、盧炎等教授,另外副修鋼琴和大提琴。

  • 1962

    創作鋼琴獨奏曲《賦格二章》、《古典組曲》,並題獻給蕭而化教授。

  • 1963

    參加臺北國際婦女會舉辦之作曲比賽,以鋼琴獨奏曲《迴旋曲》獲佳作獎。

  • 1963.03.21

    3月21日,參加「製樂小集」第三次發表會,發表為女高音、男低音和鋼琴而寫的《夕暮》。

  • 1964

    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自國立藝專音樂科作曲組畢業。之後任教於基隆市立第四初級中學(現基隆中山國中)。

  • 1966

    創作鋼琴獨奏曲《臺灣組曲》。

  • 1967

    與陳懋良、游昌發、賴德和、沈錦堂、溫隆信等五位作曲家共同發起「向日葵樂會」,彼此相互切磋砥礪,並約定每年發表新作。

  • 1968.05.31

    5月31日,參加「向日葵樂會」第一次發表會,於國立藝術館發表鋼琴獨奏曲《臺灣組曲》。

  • 1969

    創作鋼琴獨奏曲《雨港素描》。

  • 1969.06.02

    6月2日,參加「向日葵樂會」第二次發表會,於中廣公司發音室發表《小提琴迴旋曲》及聲樂曲唐詩三首《落葉人何在》、《寂寞》、《春蠶到死絲方盡》。

  • 1969

    任教於基隆省立商工,同時在基隆崇右企專兼課。

  • 1970

    參加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主辦之作曲比賽,以《絃樂四重奏》獲得佳作獎。

  • 1970.06.21

    6月21日,參加「向日葵樂會」第三次發表會,發表鋼琴獨奏曲《雨港素描》。

  • 1971.08

    8月,任臺南家專音樂科講師。

  • 1971

    參加教育部文化局舉辦之第二屆紀念黃自歌曲佳作獎,以聲樂曲《懷鄉曲》(為女高音與鋼琴)入選。

  • 1971.12.16

    12月16日,參加「向日葵樂會」第四次發表會,於臺北市耕莘文教院發表《絃樂四重奏》。

  • 1972

    獲西德雷根斯堡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赴德國留學,隨席格蒙(Dr. O Sigmand)教授學習作曲。

  • 1973

    完成《奏鳴曲》(鋼琴獨奏)及《長笛幻想曲》(獨奏)。

  • 1974

    完成《對話》(小提琴與鋼琴)、《變奏曲》(鋼琴獨奏)及《展技曲與賦格》(管風琴獨奏)。

  • 1975

    以最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前夕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由雷根斯堡音樂學院的教授擔任演出,深獲好評;同時代表學校在雷根斯堡音樂節、柏林電臺、慕尼黑電臺公開發表作品。

  • 1975

    回臺後,應聘擔任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 1976.05.30

    5月30日,於臺北實踐堂舉辦「馬水龍樂展」,發表《小提琴與鋼琴對話》、《展技曲與賦格》、《長笛幻想曲》、《落花》、《寂寞》、《夜思》、《月下獨酌》、《嗩吶與人聲》。

  • 1977

    以交響詩《孔雀東南飛》獲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

  • 1977

    接受國家文藝基金會之委託,完成管絃樂作品《玩燈》。

  • 1978

    接受國家文藝基金會與洪建全文化基金會之委託,分別完成大提琴與鋼琴《隨想曲》及合唱曲《藍色的溪水》。

  • 1978.12.14

    12月14日,臺北市南門國中合唱團演唱《藍色的溪水》。

  • 1979.02.18

    2月18日,完成雲門舞集委託創作之作品四幕舞劇《廖添丁》。接受中國電視公司委託,創作《歌曲四首》。

  • 1979.10.30

    10月30日,接受幼獅管樂團委託,創作管樂合奏曲《晨曦》,由陳澄雄指揮幼獅管樂團演出。

  • 1980.08

    8月,任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 1980

    完成舞蹈家劉鳳學委託創作之作品《竇娥冤》(人聲、嗩吶與打擊樂),並於「新古典舞團作品發表會」中發表;此曲同時亦獲得吳三連文藝創作獎。

  • 1980

    新格唱片發行由鋼琴家許子珍演奏其作品《臺灣組曲》、《雨港素描》及《鋼琴奏鳴曲》之錄音帶與CD。

  • 1981.08

    8月,任國立藝專音樂科教授及科主任、國立藝術學院籌備處主任。

  • 1981

    完成《梆笛協奏曲》,其導奏部分為中廣公司採用為臺聲。

  • 1981.07.03

    7月3日,泛亞交響樂團在香港舉辦成立五周年紀念音樂會,演出臺灣作曲家江文也的《臺灣舞曲》、郭芝苑的《民俗組曲》和其作品舞劇《廖添丁》選曲,張己任指揮。

  • 1982.08

    8月,任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及創系主任;任文建會音樂委員會委員。

  • 1982.10

    10月,其專論《從舞劇廖添丁論舞樂的創作》出版(全音出版社)。

  • 1983

    完成文建會委託創作之作品《絃樂四重奏》。

  • 1983.04

    4月,由羅斯托波維奇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於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梆笛協奏曲》,同時經由人造衛星將實況轉播至美國PBS公共電視網,引起國內巨大的迴響。

  • 1984

    以《梆笛協奏曲》獲得金鼎獎最佳作曲獎。

  • 1984

    上揚唱片與PCA公司合作發行出版《梆笛協奏曲》及《孔雀東南飛》之錄音帶與CD,陳中申主奏梆笛,徐頌仁指揮讀賣日本交響樂團。

  • 1985.11.05

    11月5日,日本東京國立教育館三場「日華友好交響樂演奏會」,演出作品《梆笛協奏曲》、郭芝苑之《回憶》和許常惠芝《女冠子》。

  • 1986.09

    9月,獲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獎,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及費城賓州大學做為期半年之學術交流與考察,並分別在東西岸舉行四場個人作品發表會。

  • 1987.01.01

    1月1日,於紐約重新改寫完成《竇娥冤》。

  • 1987.3.21|1987.3.29|1987.4.4|1987.4.11

    3月21日在紐約林肯中心艾麗斯杜麗廳、3月29日在華盛頓D.C.、4月4日在舊金山、4月11日在洛杉磯等地,分別舉行「馬水龍作品發表」,發表《雨港素描》、《絃樂四重奏》、《長笛幻想曲》、《大提琴隨想曲》、《我是……》、《展技曲與賦格》與《竇娥冤》等作品。

  • 1987.08

    8月,任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教務長。

  • 1988

    將《舞劇廖添丁》重新改編為《廖添丁管絃樂組曲》。

  • 1990

    以作品《孔雀東南飛》獲金鼎獎優良唱片特別獎及最佳作曲獎。

  • 1990.04.07

    4月7日,於臺北國家音樂廳舉辦「馬水龍樂展」,發表《絃樂四重奏》、《意與象》、《大提琴隨想曲》、《我是……》、《展技曲與賦格》與《竇娥冤》。

  • 1990.05.14

    5月14日,任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1991

    被列入「世界名人錄」及「五百名人錄」。

  • 1991

    以作品《廖添丁管絃樂組曲》獲中時晚報年度最佳作曲獎。

  • 1991.04

    4月,由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贊助,負責籌畫「春秋樂集」,作品發表會之成立,以提升音樂創作之風氣。

  • 1991.08

    8月,任國立藝術學院院長。

  • 1991

    上揚唱片發行出版由作品《廖添丁管絃樂組曲》之錄音帶與CD,維拉地米爾‧瓦雷克指揮捷克布拉格交響樂團。

  • 1992.12.11

    12月11日,邱和成文教基金會主辦之「吾鄉吾土臺灣民謠交響詩」音樂會,演出其作品管弦樂曲《霞海城隍廟會》,陳秋盛指揮。

  • 1992.12.13

    12月13日,文建會舉辦之文藝季「管絃樂‧中國情」音樂會,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交響詩《孔雀東南飛》,陳秋盛指揮。

  • 1993.06.05

    6月5日,《梆笛協奏曲》入選中華文化促進會評選之「廿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於北京人民大會堂頒獎,並由李紹嘉指揮中央交響樂團演出。

  • 1994.08

    8月,辭去國立藝術學院院長職務,專心致力於作曲研究工作,仍擔任音樂系教授。

  • 1994

    獲文建會學術獎助,至美國從事學術研究,並在北伊大、耶魯、哈佛等大學作專題演講。

  • 1994.09

    9月,文建會舉辦「臺灣作曲家樂展」,於美國紐約中華新聞中心演出其作品。

  • 1994.05

    5月,主持與主辦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十六屆大會。

  • 1995.09.17

    9月17日,臺灣加入聯合國行動委員會,在紐約林肯中心舉辦「臺灣文化之夜─廿世紀臺灣交響樂展」,由保羅‧玻利福尼亞指揮布魯克林愛樂交響樂團,陳中申主奏梆笛,演出其作品《梆笛協奏曲》。

  • 1995.11.25

    11月25日,「春秋樂集」舉辦「95秋‧室內樂之夜」,於國家音樂演奏廳發表其作品為九把大提琴《水墨畫之冥想》。

  • 1997.05.18

    5月18日,「1997基隆國際現代音樂節」中,由徐頌仁指揮國立藝術學院管弦樂團暨合唱團,在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演出說唱劇《霸王虞姬》。

  • 1998.04.08

    4月8日,《梆笛協奏曲》於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廳演出。

  • 1998.09.20

    9月20-26日,主辦與主持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十九屆大會。

  • 1999.09

    9月,第三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音樂類獎項得主。

  • 1999.09

    9月,連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總會五位執行委員之一。

  • 2000.05

    5月,李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 2000.05.20

    5月20日,於總統就職典禮中首次演出《天祐吾土福爾摩沙》。

  • 2000.07

    7月,連任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暨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

  • 2000.12

    12月,《琵琶與弦樂四重奏》於「春秋樂集」舉行首演。

  • 2001.08

    8月,受聘為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講座教授。

  • 2002.09

    9月,當選「亞洲作曲家聯盟」副主席。

  • 2003.11.06

    11月6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在國家音樂廳舉辦「馬水龍樂展」。

  • 2003.12.13

    12月13日,在十方樂集音樂劇坊舉辦「臺灣現代音樂論壇-貳 馬水龍-意與象」的論壇。

  • 2004.12.10

    12月10日,新民高中於新民高中藝術中心演奏廳舉辦「2004~05新民藝術季系列(二)馬水龍作品樂展」。

  • 2005

    完成古琴獨奏曲《尋》。

  • 2006

    獲行政院文化獎。

  • 2006

    完成為管弦樂與男聲大合唱而寫的作品《無形的神殿》。

  • 2007

    由行政院主辦,在臺北藝術大學舉辦『樂音流轉-隨著馬水龍教授「看見音樂,聽見畫」』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暨馬水龍作品音樂會。

  • 2007.06.02

    6月2日,在臺南大學雅音樓音樂廳舉辦「馬水龍樂展」。

  • 2007.10.19

    10月19日,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舉辦「大師風采系列-名譽之門 博士之譜 《馬水龍室內樂展及作品賞析》」。

  • 2007.12

    12月中,於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國家音樂廳舉行「聽見臺灣的聲音—馬水龍樂展作品演奏會」。

  • 2007.04

    4月,獲臺北藝術大榮譽博士學位;6月,獲臺南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 2007

    將其古琴獨奏作品《尋》改寫為協奏曲。

  • 2009

    臺北藝術大學為馬水龍賀壽,將第十期《關渡音樂學刊》定為「水龍吟專刊」,並且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舉辦「水龍吟音樂會」。

  • 2012

    臺灣大學授與名譽博士學位。

  • 2015.05.12

    5月2日凌晨,辭世。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