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史惟亮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
史惟亮,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1926 年 9 月 3 日出生於遼寧營口,1977 年 2 月 14 日逝世於臺北。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是戰後國內培養的第一批音樂人才;學成歸國後,他致力於教學,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讓音樂知識教育普及;推動「民歌採集運動」啟動臺灣民族音樂研究工作;擔任臺灣省交響樂團團長期間並設立臺中光復國小與雙十國中音樂班,對於音樂人才培育進行扎根工作;身為作曲家與民族音樂學家,他勤奮地進行音樂與文字創作。

SHIH Wei-Liang (SHI Wei-Liang) was born in Yingkou, Liaoning in 1926. He graduated from Taiwan’s first college-level music school, the Music Department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e was amo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students to study music in Taiwan after WWII.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was mostly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Youth Music Library to help promote knowledge about music. Shi was a major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folk song collection movement,”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ethnomusicological fieldwork in Taiwan. While serving as director of the Taiwan Province Symphony, he established music programs at Taichung Guangfu Elementary and Shuangshi Junior High School, helping educate young musicians at the rudimentary level. As a composer and ethnomusicologist, he was devoted to composing and writing about music. Shi passed away in Taipei in 1977.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史惟亮
其他名稱
英文名: 

Shih Wei-Liang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
史惟亮,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1926 年 9 月 3 日出生於遼寧營口,1977 年 2 月 14 日逝世於臺北。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是戰後國內培養的第一批音樂人才;學成歸國後,他致力於教學,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讓音樂知識教育普及;推動「民歌採集運動」啟動臺灣民族音樂研究工作;擔任臺灣省交響樂團團長期間並設立臺中光復國小與雙十國中音樂班,對於音樂人才培育進行扎根工作;身為作曲家與民族音樂學家,他勤奮地進行音樂與文字創作。

SHIH Wei-Liang (SHI Wei-Liang) was born in Yingkou, Liaoning in 1926. He graduated from Taiwan’s first college-level music school, the Music Department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e was amo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students to study music in Taiwan after WWII.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was mostly devoted to music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Youth Music Library to help promote knowledge about music. Shi was a major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folk song collection movement,”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ethnomusicological fieldwork in Taiwan. While serving as director of the Taiwan Province Symphony, he established music programs at Taichung Guangfu Elementary and Shuangshi Junior High School, helping educate young musicians at the rudimentary level. As a composer and ethnomusicologist, he was devoted to composing and writing about music. Shi passed away in Taipei in 1977.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吳嘉瑜。《史惟亮:紅塵中的苦行僧》。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14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134-3

生平: 

「火的感情,鐵的生活,血的工作」
1926年生於遼寧省營口市。十多歲的史惟亮在抗日中成長,參加以印刷廠為掩護的地下情報工作,還曾被捕入獄。史惟亮自述這一段抗日的日子帶給自己莫大的意義,始終鼓勵他在往後人生的戰場上作一位真正的戰士。抗日時光孕育了史惟亮一生強烈的民族思想,也是日後發揚民族音樂的精神來源。

輾轉來臺
1949年原就讀北平藝專音樂系的史惟亮,以流亡學生的身分轉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二年級就讀。愛國的他加入了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前身)的藝術工作隊,期間創作許多愛國歌曲如《民國四十年大合唱》、《反共大合唱》等。畢業後的史惟亮先後在省立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師大附中、桃園農校、省立基隆中學以及臺北師範學校任教,同時製作主持中國廣播公司「空中音樂廳」節目。

赴歐深造
1955年,史惟亮通過教育部留學考試,然而當時的經濟狀況卻無法支付出國費用,在幾位好友籌錢幫助下終於順利成行。史惟亮進入西班牙馬德里音樂院主修作曲,後來轉往維也納音樂院就讀,兩年後又到德國斯圖拉學習作曲。在六年留學生涯,史惟亮生活相當困苦,曾在西班牙作礦工、在德國搬運貨物、在波昂電器工廠做低級工人,來支付在歐洲的一切開銷。這些刻苦的工作對其日後健康有巨大的影響。然而史惟亮音樂創作豐沛的熱情,卻不曾因為生活的困苦而有所減損,他在校成績相當優異,返國後也將其在歐洲遊學之經歷寫在《一個中國人在歐洲》一書,藉以反省民族文化等等的問題。

音樂文化推動
回國後的史惟亮,在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範大學及文化學院(現文化大學)任教,在體認臺灣缺乏完備的音樂學習環境下,促成「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成立,成為臺灣第一個音樂學術圖書館,提供中西音樂圖書、樂譜及唱片,並舉辦學術推廣及研習活動。1966年,以音樂圖書館為中心,史惟亮與李哲洋一行人到花蓮縣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民歌採集運動,採集包含阿美、賽夏極少數客家與泰雅族歌曲,期望保存臺灣的民族音樂,也無意發現許多民族音樂珍寶,如恆春民間說唱藝人陳達。1968年,史惟亮應波昂大學之聘,前往德國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此外史惟亮也在聖奧古斯丁學院授課,並為西德柯隆「德國之聲」廣播電臺製作「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系統性介紹音樂家生平與作品,其廣播稿也在之後集結成書出版。1973年,史惟亮接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第四任團長,期望藉由省交的資源推廣民族音樂學術研究,並肩負起全國音樂教育的責任。史惟亮建立團長與指揮分職的現代化制度,並創立「中國現代樂府」,定期演出國人作品,鼓勵民族風格創作。另籌辦了臺中市光復國小與雙十國中音樂班,開啟了臺灣音樂專業教育制度的先頁。

鞠躬盡瘁
1974年,史惟亮辭去省交團長一職,次年出任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1976年,史惟亮疑似肺癌住進榮民總醫院,住院期間仍持續工作。直至臨終前三天,僅以呼吸器維持生命無法言語的史惟亮,仍以點頭方式交代音樂圖書館等處理問題。1977年,史惟亮因肺癌過世於榮總,享年51歲。

領域: 

演奏家

領域: 

音樂教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26.09.03
逝世時間: 
1977.02.14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遼寧營口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14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26.09.03

    9月3日,生於遼寧省營口市。

  • 1939

    參加抗日組織,化名石立。

  • 1942

    參加「東北黨務專員」地下工作。

  • 1942

    考取偽滿「營口放送局」播報員。

  • 1942

    調瀋陽省並參加第一期幹訓班,擔任博智書局學徒。

  • 1944.05

    5月,遷至「至善里」東北通訊社工作。

  • 1944

    發生「十月四日應變事件」。

  • 1945.05.23

    5月23日,因「五二三事件」被捕入長春監獄。

  • 1945.08.14

    8月14日,獲救脫險。

  • 1946

    進入東北大學歷史系就讀。

  • 1946

    首次發表歌曲創作於《東北公論》。

  • 1947

    轉學北平藝專音樂科,主修作曲,師事江文也。

  • 1949.06

    6月,乘船抵廣州。

  • 1949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二年級。

  • 1949

    與許常惠初識。

  • 1950

    參加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藝術工作隊。

  • 1951

    同時任教於桃園農校。

  • 1952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

  • 1952

    與徐振燕女士在臺北結婚。

  • 1952

    服預官役(預備軍官訓練班第一期)

  • 1953.08

    8月起,任教於省立臺灣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 1953

    完成《音樂創作與欣賞》一書。

  • 1955

    長子擷漠出生。

  • 1955

    通過教育部留學考試。

  • 1956.09

    9月,結束北師附小教職。

  • 1956

    任教於師大附中。

  • 1957.04

    4月,起任教於省立基隆中學。

  • 1957.09

    9月,起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音樂科任兼任教員,教授音樂史及音樂欣賞。

  • 1957

    於中國廣播公司製作「空中音樂廳」節目。

  • 1957

    長女依理出生。

  • 1958

    在國立藝術館舉行個人作品演奏會。

  • 1958

    次子擷詠出生。

  • 1958

    首次赴歐,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國家音樂院。

  • 1959.08

    8月在西班牙南部Huelva省做礦工。

  • 1959

    轉往維也納音樂院,師事H.Jellinek及席斯克。

  • 1960

    到德國斯圖佳向大衛學習作曲。

  • 1960

    開始寫《巴爾托克》。

  • 1962.05.31

    5月31日,於維也納發表歌曲《人月圓》、《青玉案》及四首民歌編曲。

  • 1963

    完成《新音樂》一書。

  • 1964.02.05

    2月5日,於維也納音樂院與國際新音樂協會聯合舉辦之音樂會發表四首中國古詩小品,包括:《人月圓》、《青玉案》、《江南夢》,另一首不詳。

  • 1964

    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院作曲系畢業。

  • 1964.12.18

    12月18日,《絃樂四重奏》首演於維也納亞非學院。

  • 1964

    秋天,擔任德國波昂華毆學社研究員,主持建立中國音樂研究中心之工作。

  • 1964

    完成《巴爾托克》一書。

  • 1965

    回國任教於藝專、師大、文化學院。

  • 1965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成立。

  • 1965

    完成《浮雲歌》一書。

  • 1966.01

    1月,與李哲洋、W.Spiegel到花蓮縣阿美族部落進行首次民歌採集。

  • 1966

    完成《一個中國人在歐洲》一書。

  • 1967.01

    1月,《音樂學報》創刊。

  • 1967

    成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

  • 1967.07.21

    7月21日至8月1日,展開民歌採集運動。

  • 1967.11

    11月,開始寫《琵琶行》。

  • 1967

    改寫《吳鳳》清唱劇。

  • 1967

    初識林懷民。

  • 1967

    完成《論音樂形式》、《臺灣山地民歌研究報告》兩書。

  • 1968.01

    1月,完成《琵琶行》第一稿;4月完成第二稿。

  • 1968.06.10

    6月10日,於臺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發表《琵琶行》及《吳鳳》。

  • 1968.06.20

    6月20日,再次赴歐,至波昂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

  • 1968

    在波昂民族學研究所,以及西德聖奧古斯丁學院授課。

  • 1968

    為科隆「德國之聲」電臺製作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

  • 1968

    完成《論民歌》一書。

  • 1969

    自德返國。

  • 1969

    將圖書館與民族音樂中心遷至四維路,同時創設希望出版社。

  • 1969

    改寫《琵琶行》為鋼琴伴奏。

  • 1971

    出版《巴哈》、《貝多芬》、《音樂形式與內容》。

  • 1972

    再度改寫《琵琶行》鋼琴伴奏稿。

  • 1972

    《韓德爾》、《舒曼》兩本書出版。

  • 1973.02

    2月,任省交第四任團長。

  • 1973

    籌備臺中市雙十國中、光復國小音樂班。

  • 1973.07.31

    7月31日,「中國現代樂府」首演。

  • 1973.11

    11月,完成《音樂向歷史求證》一書。

  • 1974

    完成《奇冤報》。

  • 1975

    出任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

  • 1975.02

    2月,開始寫《小鼓手》,5月完成。

  • 1976.03

    3月,《小鼓手》首演於國立臺灣藝術館。

  • 1976.07.24

    7月24日,因疑似肺癌住進榮民總醫院。

  • 1976.12.26

    完成舞臺劇《嚴子與妻》之配樂;12月26日,於國立臺灣藝術館演出。

  • 1977.02.14

    2月14日,因肺癌逝世於榮民總醫院,享年51歲。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