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陳達

典藏者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詳細資料

|福佬民歌手、說唱藝人|
陳達,福佬民歌手、說唱藝人;1906 年 5 月 12 日出生於屏東恆春,1981 年 4 月 11 日逝世於屏東。具有四分之一原住民血統的陳達,透過傳承學會演唱平埔族歌謠,並以口傳方式從哥哥及其他演唱者的身上學習到恆春民謠,擅長編詞,演唱內容有長篇敘事題材和短篇即興之作,包含感謝、愛情、勸世等,以節奏自由,似吟似唱的方式進行,因此也被譽為「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唱詩人」、「臺灣民間音樂寶石」。

CHEN Da was born in Hengchun, Pingtung in 1906. He was one-fourth aboriginal. He learned traditional songs of the Hengchun region from his older brother and other local musicians. He was good at arranging lyrics. He sang long, narrative-style songs and also shorter improvised songs, including songs about gratitude and love, as well as songs of encouragement. He also used free open-form rhythms and tempos, singing in a chanting, almost recitative style. He has been given the epithets, “the self-made bard” and “the gem of Taiwan folk music.” Chen died in 1981.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陳達
其他名稱
英文名: 

Chen Da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描述

內容描述

|福佬民歌手、說唱藝人|
陳達,福佬民歌手、說唱藝人;1906 年 5 月 12 日出生於屏東恆春,1981 年 4 月 11 日逝世於屏東。具有四分之一原住民血統的陳達,透過傳承學會演唱平埔族歌謠,並以口傳方式從哥哥及其他演唱者的身上學習到恆春民謠,擅長編詞,演唱內容有長篇敘事題材和短篇即興之作,包含感謝、愛情、勸世等,以節奏自由,似吟似唱的方式進行,因此也被譽為「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唱詩人」、「臺灣民間音樂寶石」。

CHEN Da was born in Hengchun, Pingtung in 1906. He was one-fourth aboriginal. He learned traditional songs of the Hengchun region from his older brother and other local musicians. He was good at arranging lyrics. He sang long, narrative-style songs and also shorter improvised songs, including songs about gratitude and love, as well as songs of encouragement. He also used free open-form rhythms and tempos, singing in a chanting, almost recitative style. He has been given the epithets, “the self-made bard” and “the gem of Taiwan folk music.” Chen died in 1981.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徐麗紗、林良哲。《恆春半島絕響:遊唱詩人─陳達》。宜蘭:傳藝中心,2006。|ISBN 978-986-82600-0-9

生平: 

三臺山下的遊唱詩人
三臺山是恆春周圍四山脈中的主山,也是恆春的重要特徵,1906年出生的陳達,便是在三臺山環抱下的佳境中成長。他上有四個哥哥,三個姐姐,大哥與四哥皆是村子裡的歌唱高手,其中四哥尤其擅長樂器演奏,常坐在樹上拉弦、彈月琴,四處走唱維生,陳達雖不識字,卻以口傳方式從哥哥及其他演唱者的身上學習到恆春民謠與平埔族歌謠。當時,恆春半島的演唱者都能由生活中取材,不僅會自編唱詞還能自彈自唱,這種方式也成為日後陳達演唱及表演的模式。自從學會民謠之後,陳達相當著迷,常因此廢寢忘食,甚至不大從事農業或漁業等需要勞力的工作。1918年,因家庭環境不好,陳達被送到臺東二姐家,跟隨姐夫在臺東製糖工廠的農場工作。期間,他仍不忘彈月琴唱唱恆春民謠以自娛。四年後回到恆春,與三哥次子陳來春母舅家,蒙其提供土地,由鎮公所出資為其建造房子,開始有固定的安身處所,而他的歌唱已是村裡的佼佼者,他將生活的困境與滿腹委屈唱出來,引起村民熱烈共鳴。1934年,由於腦部中風導致眼睛傷殘、嘴歪及手腳不靈,近乎盲目的右眼白翳掩蔽,村人昔稱他為「紅目達仔」。

民歌採集驚豔之行
1967年,史惟亮、許常惠到全省各地採集民歌。抵達恆春時,發現陳達的唱腔、調性獨具一格,此後便積極保存陳達的演唱,並於1971年邀請他到臺北錄製出版唱片《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其中最有名的歌曲,就是《思想起》。1973年,在臺灣基督教福利會安排下,陳達到臺北遊覽,當晚在臺北市長的歡迎聚會中,行政院長蔣經國亦出席,陳達以恆春民謠歌頌及感謝政府,獲得蔣經國的深刻印象並留影合照。1976年,史惟亮與許常惠安排陳達參加第一屆民間藝人音樂會,其後安排他在電視上及臺北餐廳演唱。由於他的歌聲蒼涼,歌詞相當有詩境,加上搭配月琴清唱的情感十分豐沛,大受歡迎,電視與報章媒體紛紛報導。1978年,應雲門舞集邀請,為林懷民描述開拓臺灣的新舞劇《薪傳》伴唱,以思想起的曲調唱出唐山過臺灣的故事,留下他個人最精采豐富的長篇敘事詩;1979年,錄製第二張唱片《陳達與恆春調說唱》。

落葉歸根
然而,豐富的演唱收入並沒有為他的生活帶來太多改善,陳達雖然喜歡眾人圍著他聽歌,卻也厭倦每天被帶來帶去趕場。1975年,陳達年事已高,逐漸出現精神妄想的疾病,經常在街頭遊盪。1981年,回到恆春故鄉,在過馬路時被一輛超速的遊覽車撞到,送往醫院途中逝世,享年75歲。

領域: 

福佬音樂

領域: 

曲藝

領域: 

說唱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06.05.12
逝世時間: 
1981.04.11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屏東恆春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屏東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39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06.05.12

    5月12日,陳達出生於恆春廳德和里大樹房庄大樹房四百十七番地(即大堀尾)。戰後在戶籍資料上登記的生日為4月16日。

  • 1914

    「四林格抗日事件」爆發,恆春地區的日本人及漢人如臨大敵,全城騷動,而在墾丁一帶林業試驗所內的日本人則扶老攜幼,紛紛遷往水泉及大堀尾一帶的漢人村落避難。陳達幼時曾目睹此事件之發生。

  • 1917

    乘坐「撫順丸」到臺東投靠二姊陳氏招,其二姊於前一年適鄰近龍泉水庄張財同,可能不久即移居臺東卑南。陳達赴臺東後即設籍於此地。

  • 1917

    開始學唱恆春民謠。

  • 1919

    「東洋捕鯨株式會社」在恆春「大板埒」(南灣)一帶設置捕鯨基地。

  • 1922

    由臺東寄居地返回恆春。

  • 1925

    追隨擅唱恆春民謠的長兄、四兄等兄長的腳步,開始在眾人面前彈唱恆春民謠。

  • 1926

    本年出版的《恆春案內誌》中一首「恆春地方特有之歌─スイシヤソキ」(思想起)的日文歌詞,應是目前有關恆春民謠最早的文字紀錄。

  • 1927.01.07

    1月7日,父陳靟(陳阿梅)歿。

  • 1934

    因腦部中風而導致眼部傷殘、嘴歪以及手腳不靈。

  • 1946

    在臺東太麻里鄉美和村工作時與名叫「只仔」的謝姓寡婦相識,進而同居。

  • 1946.08.26

    8月26日,林清月在「臺灣文化協進會」主辦之「民謠座談會」上提出恆春民謠「四常車」(即係思想起),這是戰後恆春民謠在臺灣文獻資料之首見。

  • 1948

    謝女「只仔」生下一子後與陳達分手,並將孩子讓予一位胡姓人家領養。

  • 1949

    返回恆春,認識一位名叫盧寶的寡婦,並賦同居。

  • 1951.09.19

    9月19日,陳達將戶籍由臺東縣卑南鄉富岡村七鄰遷入恆春鎮大光里砂尾路19鄰39號盧寶居處。

  • 1951

    在當地時與「長惜」等歌手對唱,培養即興編詞能力。

  • 1951

    中秋節期間,車城鄉福安宮舉行首屆民謠歌唱比賽,從此成為年度例行活動。

  • 1957

    亞洲唱片出版《藍茜歌唱集》(唱片編號AL-152)中,藍茜獨唱的〈思想起〉為最早有關此首恆春調的錄音資料。

  • 1960.03

    3月,盧寶因無法忍受陳達的暴力相向,因而與其分手。從此之後,陳達即一人獨居於砂尾路的小屋內。

  • 1967

    許常惠、史惟亮等兩位教授組織民歌採集隊,大規模地在全臺各地採集民歌,恆春半島地區是其中一個採集重點,7月27-31日,許常惠教授率同民歌採集隊西隊在恆春地區採錄,於7月28日赴大光里採訪陳達與吳知尾等優秀的恆春民謠歌手。

  • 1967.07.27

    7月27-31日,許常惠教授率同民歌採集隊西隊在恆春地區採錄,於7月28日赴大光里採訪陳達與吳知尾等優秀的恆春民謠歌手。

  • 1971.09

    9月,史惟亮教授的希望出版社出版《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書籍和唱片。

  • 1971

    前同居人盧寶寄出存證函,試圖阻止陳達將部分土地割售予江昌輝。

  • 1972.05

    5月,中視攝影記者張照堂為了製作中視所撥播出的「六十分鐘」新聞集錦節目,到恆春採訪擅唱恆春民謠的民歌手陳達。

  • 1973.02.18

    2月18日,陳達視若己子的張清龍覬覦他的砂尾路住宅土地產權,寫信恐嚇他,後經陳達一狀告至法庭,被罰處拘役五十日。

  • 1973.09.23

    9月23日,包括陳達在內的南部一百零四位貧困老人在臺灣基督教福利會的安排下,北上遊覽臺北城。當晚在臺北市長的歡迎餐會中,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亦出席,陳達以恆春民謠歌頌及感謝政府德政。從此,他將會中與蔣經國之合影,視為珍貴的紀念。

  • 1975

    參加恆春鎮為慶祝建城一百年紀念而舉辦的歌謠比賽。

  • 1976.06

    6月,史惟亮教授罹患肺癌,在病床上仍念念不忘陳達的生活困境,乃與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商量再版《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以唱片發行所得資助陳達。

  • 1976.01|1976.04

    1月、4月,應臺北市「稻草人餐廳」邀請前往駐唱。

  • 1977.02.14

    2月14日,史惟亮教授逝世,聞訊甚為哀痛,以〈思想起〉唱出對他的悼念。

  • 1977.03.03

    3月3日,致函許常惠教授表示生活困難,在許常惠之轉託下,林二教授於3月24日在《聯合報》投書呼籲正視民間藝人的生活困境。

  • 1977.03.31

    3月31日,陳達應邀參加淡江大學主辦的「中國民俗歌謠之夜」。

  • 1977.04.16

    4月16日,七十二歲生日,臺北藝文界為他舉行慶生會。

  • 1977.04.20

    4月20日,參加許常惠主辦的「第一屆民間藝人音樂會」,地點在臺北市實踐堂。

  • 1977.04

    4月底至5月初,南下到臺中市民歌咖啡廳「貝多芬餐廳」駐唱。

  • 1977.06

    6月,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再版《民族樂手─陳達與他的歌》唱片。

  • 1977.07

    7月,應高雄福澤社會服務中心之邀,參加《臺灣民謠之夜》演出。

  • 1977.08.28

    8月28日,行政院長蔣經國南下恆春鎮巡視,並至大光里探望陳達,惜未遇。

  • 1978.02.10

    2月10日,許常惠主編,《中國民間音樂第一輯─第一屆民間樂人音樂會選粹》出版,其中有陳達的恆春民謠演唱。

  • 1978.03.14

    3月14日,狀告義子張清龍遺棄罪名不成立。

  • 1978.11

    11月,應林懷民之邀,在邱坤良陪同下北上參與「雲門舞集」舞劇《薪傳》的錄音。

  • 1978.12.16

    12月16日,《薪傳》在嘉義縣立體育館首演,是日臺、美斷交。

  • 1978.12

    12月,在簡上仁陪同下北上參加中國電視公司「蓬萊仙島」節目。

  • 1979.01.05

    1月5-7日,《薪傳》首演延長三場,地點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陳達應邀現場同步伴唱。

  • 1979.04

    4月,陳達北上錄製《陳達與恆春調說唱》,同月16日,他拿著與蔣經國的合照,到總統府求見蔣經國總統,結果被憲兵攔下,之後被送至三重市的「養和精神醫院」,再轉送臺北市立療養院醫治。

  • 1979.07.04

    7月4日,恆春鎮長龔新通夫人龔范蓮理親自北上將已痊癒的陳達帶回恆春。

  • 1979.08

    8月,許常惠教授製作之《陳達與恆春調說唱》唱片出版,其內容是恆春社會寫實《港口事件─阿遠與阿發父子的悲慘故事》。

  • 1979

    滿洲鄉民謠協進會成立。

  • 1980

    淡江、文化、政大、高雄工專及屏東農專等大專院校相繼邀請陳達參加各校所舉辦之民謠民歌演唱會。

  • 1980

    滿洲鄉舉辦首屆「滿州鄉春節民謠比賽」,邀請陳達擔任貴賓。

  • 1980.02.20

    2月20日,先參加屏東縣文藝季「民間技藝欣賞會」演出。

  • 1980.10.25

    10月25日,應高雄西海岸餐廳邀請參加慶祝光復節紀念演唱會演出。

  • 1980.11.03

    11月3日,告前同居人盧寶妨害自由罪名不成立。

  • 1980.12.24

    12月24日,赴臺北市參加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主辦之「中華民俗技藝之夜」演出。

  • 1981.01.31

    1月31日,教育部感念陳達對於推展傳統技藝有功,致贈慰問金五千元。

  • 1981.02

    2月,陳達應臺北市「臺灣小調」西餐廳邀請,前往臺北做短期的演唱。

  • 1981.03.01

    3月1日,應邀參加國民黨屏東市黨部舉辦的「春節歡聯會」,是最後的公開亮相。

  • 1981.04.10

    4月10日,不服所告妨害自由罪以不起訴處分,乃擬狀欲再告盧寶妨害自由,結果狀紙未及寄出。

  • 1981.04.11

    4月11日,陳達於楓港轉車回恆春時,不幸發生車禍身亡,享年75歲。

  • 1981.04.23

    4月23日,恆春鎮公所成立「陳達基金委員會」,由鎮長龔新通擔任主任委員。

  • 1981.04.25

    4月25日,恆春鎮公所為陳達辦理公祭

  • 1981.05.10

    5月10日,一名叫胡金財的男子自稱係陳達的親生子,至恆春鎮公所找鎮長,請求協助認親事宜未果。

  • 1981.06.25

    6月25日,恆春各界於恆春鎮的僑勇國小學生活動中心,舉辦紀念陳達的民謠演唱義賣會,募得四萬元納入恆春鎮公所「陳達基金會」管理。

  • 1981.07.10

    7月10日,屏東縣各界於「屏東中正藝術館」舉辦「恆春之夜」節目,以紀念陳達對於恆春民謠的貢獻。

  • 1981.10

    10月,作家賴西安(筆名李潼,1953-2004)作詞、蘇來作詞的(月琴)一曲由新格唱片發行。

  • 1984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正式成立。

  • 1989

    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成立。

  • 1989

    歷史悠久的車城鄉福安宮民謠比賽,本屆為最後一屆比賽。

  • 1990

    由陳明瑜作詞、陳明章作曲的臺語流行歌〔紅目達仔〕(收錄在《下午的一齣戲》專輯)一曲出版。

  • 1990.11.12

    11月12日,在恆春鎮長戴坤霖的協助下,恆春鎮成立「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

  • 1992.09

    9月,「雲門舞集」為了追念陳達,於國內外巡迴二個半月,演出全本的《薪傳》。

  • 1993

    恆春鎮大光國小月琴社團成立,以推廣恆春民謠。

  • 1994.10.16

    10月16日,臺灣電視公司播出單元劇《思想枝》,這是一部描述民謠歌手陳達一生的故事,由恆春鎮大光國小月琴社團學生戴三越飾演陳達的幼年。

  • 1995

    「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開始全面在恆春鎮的十七個里內,定期教導恆春民謠。

  • 1996

    「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慶祝成立六週年,舉辦民謠演唱會。

  • 1999

    屏東籍立法委員林國龍數度在立法院提出質詢,促請行政院文建會早日成立「陳達紀念館」。

  • 2000.03

    3月,風潮唱片出版「恆春半島民歌紀實」專輯,收錄了民族音樂學者許常惠的部分歷史田野錄音,陳達所彈唱的民謠也在其中。

  • 2000

    陳達姪兒陳來春致函恆春鎮公所,盼能動支陳達基金會之款項為陳達整修墓地,並在其砂尾路故居成立紀念館,結果未能如願。

  • 2001.01.01

    1月1日,發掘陳達的許常惠教授逝世。

  • 2001.09

    9月,為感念陳達對恆春民謠傳承的奉獻及推動恆春半島觀光,屏東縣文化局於中秋節前夕舉辦「墾丁的月光屏東情─向陳達致敬」的音樂活動,在墾丁大灣海水浴場盛大展開。

  • 2002

    臺電核三廠於恆春鎮大光國小前豎立一座陳達紀念雕像。

  • 2003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邱才彥拍攝紀錄片《找尋陳達的身影》。

  • 2005.10

    10月,屏東縣文化局聯絡陳達之姪孫陳金坤,一起到其砂尾路老家找尋陳達遺物,在天花板上再尋獲一把陳達曾經彈奏過的月琴。

  • 2005.10.08

    10月8日,屏東縣文化局及恆春各界人士為配合恆春城建城一百三十週年及陳達百歲冥誕,於恆春鎮西門廣場舉辦「向陳達致敬音樂會」,邀請當地民謠歌手朱丁順及國、臺語流行歌手許景淳、陳明章等人共同與會演出。

  • 2006

    屏東縣文化局假屏東縣族群音樂館舉行「百年傳唱思想起恆春民謠」之陳達百年冥誕特展。

  • 2006.10.31

    文建會委託進行《恆春半島絕響:遊唱詩人陳達》傳記撰寫及陳達原音重現之唱片復刻,由徐麗紗、林良哲等人執行;同年10月31日出版。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