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温隆信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
温隆信,活躍於國內外的作曲家、樂團創辦人、畫家。1944 年 3 月 7 日出生於臺北市。代表作有《現象系列》、《Digital 的世界》、《布袋戲的幻想A,B》。曾獲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第二獎,為臺灣光復後國際音樂大賽得獎的第一人;也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第三屆吳三連文藝作曲獎章、第二十一屆全國文藝獎章等榮譽。賦音樂團、晶音唱片公司、美國洛杉磯柝之響室內管絃樂團 (Clap & Tap Chamber Orchestra) 創辦人。

WEN Loong-Hsing (a. k. a. David L. WEN) is an active composer in Taiwan and abroad, formed music organizations and is a painter. He was born in Taipei on March 7, 1944. His representative pieces include "Phenomena Series", "Digital World", and "Budaixi Fantasy A, B". Wen won second prize in the Gaudeamus International Composers Award, making him the first Taiwanese composer to win an international award after WWII. Wen also won gold medal in the Top 10 Outstanding Young Composers Awards, the Wu Sanlian Culture and Arts Awards for composition,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Medal. Wen formed the Fuyin Orchestra, Jing Records and Clap and Tap Chamber Orchestra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温隆信
其他名稱
英文名: 

WEN Loong-Hsing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
温隆信,活躍於國內外的作曲家、樂團創辦人、畫家。1944 年 3 月 7 日出生於臺北市。代表作有《現象系列》、《Digital 的世界》、《布袋戲的幻想A,B》。曾獲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第二獎,為臺灣光復後國際音樂大賽得獎的第一人;也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第三屆吳三連文藝作曲獎章、第二十一屆全國文藝獎章等榮譽。賦音樂團、晶音唱片公司、美國洛杉磯柝之響室內管絃樂團 (Clap & Tap Chamber Orchestra) 創辦人。

WEN Loong-Hsing (a. k. a. David L. WEN) is an active composer in Taiwan and abroad, formed music organizations and is a painter. He was born in Taipei on March 7, 1944. His representative pieces include "Phenomena Series", "Digital World", and "Budaixi Fantasy A, B". Wen won second prize in the Gaudeamus International Composers Award, making him the first Taiwanese composer to win an international award after WWII. Wen also won gold medal in the Top 10 Outstanding Young Composers Awards, the Wu Sanlian Culture and Arts Awards for composition,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Medal. Wen formed the Fuyin Orchestra, Jing Records and Clap and Tap Chamber Orchestra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1944年3月7日出生於臺北市。7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及鋼琴;13歲,即創作第一首樂曲,同時開始學習各類作曲技法。高中畢業後,進入國立藝專音樂科弦樂組,主修小提琴,並修習作曲,受教於陳懋良,且接受許常惠的指導。大三時對「空間記譜法」(Space notation) 產生興趣並勤於練習,日後成為他最擅長的寫作手法之一。求學時期,温隆信也前往臺灣大學電機系及臺北工專電子系(今臺北科技大學)修習類比電子學與迴路設計等課程,影響其之後在電子音樂上之創作。畢業後温隆信進入臺灣省交響樂團(今臺灣交響樂團)擔任第一小提琴手,並成為「向日葵樂會」成員、在「製樂小集」發表作品。

1970年,温隆信以合唱曲《延平郡王頌》獲得第二屆黃自作曲比賽首獎,隔年再以定音鼓五重奏《現象Ⅰ》獲得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作曲比賽首獎,自此開始於作曲界嶄露頭角。1972年,温隆信以小提琴及鋼琴的奏鳴曲《十二生肖》,入選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 (International Gaudeamus Composer’s Competition),同年由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推薦,以觀察員身分加入國際現代作曲家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ntemporary Music, ISCM)。1975年,大型室內樂作品《作品1974》及為長笛、大提琴、鋼琴、打擊樂的《現象Ⅱ》,雙雙獲得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入選,《現象Ⅱ》更獲得大賽第二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曲家。

1974年,温隆信與康謳、許常惠、許博允等人籌組亞洲作曲家聯盟(簡稱曲盟),温隆信於曲盟擔任常務理事及1986年第十一屆大會秘書長,除了在曲盟發表作品,也推動了許多音樂會及各國作曲家之間的交流。温隆信的作品數量繁多且精緻,其中以室內樂最為大宗,代表作有現象系列、大型室內樂作品《作品1974》等。早年創作以西洋音樂為主,後創作許多以傳統樂器演奏之作品,例如為傳統絲竹樂與打擊樂而寫的鄉愁系列、為國樂團《三空仔別章》等,同時亦將傳統音樂帶上國際舞臺,推動傳統絲竹樂的國際演出。此外,打擊樂於温隆信的作品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他曾創作多首打擊樂作品,如為打擊樂團與女聲的《給世人》;為擊樂獨奏的劇場音樂《溯至東方》、鐵琴獨奏《隨筆二章》等。温隆信亦致力於兒童音樂教育及電子音樂,共創作358首兒童歌曲、編集叢書教材《綺麗童年》及《說唱童年》,為兒童音樂教育開啟新篇章。1989年,温隆信在輔仁大學創立全國首座電子音樂教學中心,並策劃電子音樂研習營,為國內電子音樂開先河之人。

1992年,移民美國;1997年,應邀至紐約大學擔任駐校作曲家並教授作曲。自紐約大學退休後,温隆信籌組管絃樂團「柝之響」(Clap & Tap Chamber Orchestra),舉辦音樂會及夏令營到國內外交流演出,也在臺灣及馬來西亞兩地開設樂團分部,透過每年多次的專業舞臺演出與巡迴各地的講座、大師班等課程,培育年輕學子的室內樂與交響樂等地合奏技巧與經驗。而近年他更將自己另一個領域的創作─繪畫,透過畫展的方式,引領新生代進入不同的藝術領域。創作、演出與教學的結合,依舊是他樂在其中的重要工作。温隆信於1975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1980年獲得第二十一屆文藝獎章、1982年榮獲第三屆吳三連文藝獎。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4.03.07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北市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89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44.03.07

    3 月 7 日,出生於臺北市

  • 1951

    開始隨父親學習小提琴。

  • 1956

    開始學習作曲理論,同時學習繪畫。

  • 1958

    進入中國青年管弦樂團 (Chinese Youth Symphony Orchestra),擔任第一小提琴演奏員。

  • 1964

    考進國立藝專音樂科,雙主修小提琴與作曲。

  • 1967

    開始修習指揮。

  • 1968

    自國立藝專音樂科畢業,進入陸軍服役並擔任少尉排長。

  • 1968

    加入作曲家陳懋良所創的「向日葵樂會」。

  • 1970

    於國立藝專音樂科任教。

  • 1970

    唱曲《延平郡王頌》獲黃自作曲比賽創作獎。

  • 1971

    作品《現象一》獲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作曲比賽首獎。

  • 1972

    作品《十二生肖》獲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入選。

  • 1972

    就讀於荷蘭電子音樂學院,並同時進入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 (Universtät für Musik und darastellende Kunst) 學習作曲、小提琴與打擊樂。

  • 1973

    與高芬芬女士結婚。

  • 1973

    協助創立「亞洲作曲家聯盟」(Asian Composers League)。

  • 1975

    《作品1974》及《現象二》獲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入選,其中《現象二》獲得第二獎。

  • 1975

    獲得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

  • 1976

    創立「賦音室內樂團」(Polyphonic Ensemble)專門演出巴洛克音樂與當代作品。

  • 1978

    應邀至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h) 與韓國漢城大學 (Hansung University) 講學。

  • 1980

    獲最佳創作歌曲金鼎獎。

  • 1980

    獲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文藝獎章。

  • 1982

    獲第三屆吳三連文藝作曲獎章。

  • 1983

    獲第二十一屆全國文藝獎章。

  • 1986

    主辦亞洲作曲家聯盟於臺灣舉行之年會,並擔任執行秘書長一職。

  • 1987

    任教於輔仁大學音樂系與臺南家專音樂科。

  • 1987

    於臺北社教館舉辦個人作品發表會。

  • 1988

    於輔仁大學設立全國第一所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 1988

    應邀至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參加海峽兩岸作曲家論壇。

  • 1991

    受兩廳院之邀於國家音樂廳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

  • 1992

    應邀赴巴黎擔任CIDT文化中心藝術總監,並展開在歐洲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藝術交流活動。

  • 1994

    應邀於波蘭卡士米爾 (Kashimirz) 擔任國際作曲家夏令營客座講員。

  • 1995

    舉家移居美國,擔任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客座講員。

  • 1997

    應邀於紐約大學擔任駐校作曲家。

  • 1998

    於紐約卡內基廳舉行全場打擊音樂作品發表會。

  • 2002

    自紐約大學退休返回大洛杉磯地區。

  • 2002

    創辦柝之響室內樂團 (Clap & Tap Chamber Orchestra)。

  • 2002

    第一次於臺灣舉辦個人畫展。

  • 2004

    於國家音樂廳推出「溫隆信2004樂展」。

  • 2005

    於美國洛杉磯舉辦個人作品發表會。

  • 2007

    與妻子率領柝之響室內樂團到日本沖繩、臺灣臺北進行第一次國際巡迴演出。

  • 2009

    柝之響室內樂團於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設立分團。

  • 2010.10

    10月,受兩廳院之邀於國家音樂廳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

  • 2011

    於歐洲、美東、日本、臺北等地舉行多場大師班與講座。

  • 2015.06

    6月,於臺北舉行第一次爵士音樂作品發表。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