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范姜新熹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客家音樂家|
范姜新熹,客家音樂家;1934 年出生於桃園新屋。日治及戰後北臺灣知名客家八音、傀儡戲教席范姜文賢長子,因其盡得乃父技藝真傳,曾組內臺客家戲班「新拱樂」。1980年代以來,桃園、新竹一帶客家八音藝術多數為其所傳,為北臺灣極為重要的八音老師,其並具有道士身分,家中設有瑞德壇。

FAN JIANG Xin-Xi was born in Taoyuan in 1934. He is the eldest son of Fan Jiang Wen-Xian, a renowned Hakka bayin singer and puppet theater performer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and post-WWII. Inheriting the authentic artistry of his father, Fan Jiang established Xin Gong Yue, an indoor traditional Hakka opera troupe that since the 1980s has been very important in passing on the traditions of the Hakka bayin singing in the Taoyuan and Hsinchu areas. Fan Jiang is an important bayin educator and also a Taoist priest with an altar at home.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范姜新熹
其他名稱
英文名: 

FAN JIANG Xin-Xi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客家音樂家|
范姜新熹,客家音樂家;1934 年出生於桃園新屋。日治及戰後北臺灣知名客家八音、傀儡戲教席范姜文賢長子,因其盡得乃父技藝真傳,曾組內臺客家戲班「新拱樂」。1980年代以來,桃園、新竹一帶客家八音藝術多數為其所傳,為北臺灣極為重要的八音老師,其並具有道士身分,家中設有瑞德壇。

FAN JIANG Xin-Xi was born in Taoyuan in 1934. He is the eldest son of Fan Jiang Wen-Xian, a renowned Hakka bayin singer and puppet theater performer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and post-WWII. Inheriting the authentic artistry of his father, Fan Jiang established Xin Gong Yue, an indoor traditional Hakka opera troupe that since the 1980s has been very important in passing on the traditions of the Hakka bayin singing in the Taoyuan and Hsinchu areas. Fan Jiang is an important bayin educator and also a Taoist priest with an altar at home.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2013年/績優臺灣鄉土文史教育暨藝術社教有功人員

生平: 

新屋范姜八音世家
1934年出生於桃園縣,新熹在家排行老四。范姜家族是桃園地區客家表演藝術圈裡不可忽視的勢力代表之一,父親范姜文賢與兄弟范姜新煙、范姜新堯等,是該家族頗具名聲的父子兄弟檔的組合。其人之技藝,不僅橫跨客族表藝的音樂、戲曲與道壇等領域,亦涉及他們所處時代裡、曾經流行的其他表演藝術品種,如亂彈戲、傀儡戲、外江京戲、廣東音樂等。1946年,開始跟從父親范姜文賢學習客家八音。其八音為范姜家族祖傳事業,約從曾祖父輩范姜金順開始傳下來。范姜新熹除了跟從父親學習嗩吶、絃仔、唱曲、鑼鼓之外,同時也學習亂彈、傀儡戲和北管。學了不久之後,范姜新熹便擔任父親錦華軒傀儡戲班的前場助手和後場樂師,成為父親八音班的班底,主攻絃、吹。父親帶著新熹,從傳統的工ㄨ譜唱念開始,培養他操作逐項樂器的能耐,無形之中,為新熹開展出那條屬於八音樂師的人生道路。

初出江湖搭戲班「打爛鑼」
1949年,跟隨父親出門教子弟館,協助教學,人稱其為「小先生」。1950年,協助教館之餘,開始遊走戲班「打爛鑼」;遊走於金興社(徐金舉時代)、三義園(王阿檛時代)、小榮鳳(陳冉順時代)、勝美(葉國道時代)等戲班。1955年,范姜新熹即出來教授學生學習八音,足跡遍布中壢、觀音、新屋、楊梅、龍潭、大園、湖口、新豐等地,一開始是先依學生興趣,選擇樂器,再看他學習的情況,決定是否更換樂器。通常教授的方式是由老師先唸工尺譜,再吹一遍,之後由學生跟著唸和吹。現在則會錄成錄音帶,讓學生帶回去聽,反覆練習。1958年,將事業轉往回收業,於內壢經營廢五金舊貨回收,初期利潤營利頗豐,部份資金移作開設洗衣店。爾後因收帳問題出現資金困難。

戲班經營的轉折
1962年,將事業主力轉往劇界,向拱樂社某團購買二手衣箱戲籠,組內臺客家戲班「新拱樂」。1968年,新熹結束「新拱樂」於宜蘭的戲路經營,開始與官漢樓合股經營戲班。范姜新熹在教曲方面,會先從簡單的小調開始教,如【剪剪花】、【鐵金花】、【雪梅歌】等,熟悉之後,再教其他較難的曲調。當時學習八音一館是四個月,每星期上課一至二次,一次約二至三小時,學生通常要學五、六館,至少有兩年的時間,才能出門。范姜新熹從17歲開始教授客家八音至今,累積五十多年的豐富教學經驗,子弟眾多,目前桃園縣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八音樂手,是由范姜新熹所教授,教過學生至少有三百人以上,為北臺灣極為重要的八音老師。傳承教學客家八音不遺餘力,由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推薦為102年績優臺灣鄉土文史教育暨藝術社教有功人員,獲總統的召見嘉勉,並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臺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頒獎表揚。

領域: 

客家音樂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34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桃園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53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34

    出生於桃園新屋北勢仔清華村。

  • 1938

    父親文賢賣掉北勢仔田地,舉家遷至新屋石磊村。

  • 1940

    入學;就讀新屋國校一年級。

  • 1944

    新屋國校五年級。

  • 1944

    因戰爭,時常遇到空襲,就學受到影響。

  • 1944

    樹林裡吹嗩吶的少年。

  • 1945

    練習有成,正式師從父親。

  • 1946

    學習年餘,此年前後開始隨父出門表演。

  • 1947

    首次南下高屏打八音。

  • 1947

    遇二二八事件餘波,父子歷經月餘方回新屋。

  • 1949

    跟隨父親出門教子弟館,協助教學,人稱其為「小先生」。

  • 1950

    協助教館之餘,開始遊走戲班「打爛鑼」。遊走於金興社(徐金舉時代)、三義園(王阿檛時代)、小榮鳳(陳冉順時代)、勝美(葉國道時代)等戲班。

  • 1950

    此年前後於觀音聽到「那嘎嘎」曲調。

  • 1951

    在「金興社(徐金舉時代)」待約半年。

  • 1952

    在「三義園(王阿檛時代)」待約半年。

  • 1952

    拜三義園陳新春為師,學習小喇叭。

  • 1953

    在「勝美(葉國道時代)」待約半年。

  • 1958

    暫離戲班生涯。

  • 1958

    將事業向度轉往回收業,於內壢經營廢五金舊貨回收,初期利潤營利頗豐。

  • 1959

    廢五金回收之盈餘,部份資金移作開設洗衣店;范姜新煙駐店幫忙燙衣服。

  • 1959

    洗衣店設於原廢五金行所在地,五金回收店遷至鄰近另一處所。

  • 1961

    與吳金英女士結為連理,婚後搬住內壢。

  • 1961

    廢五金回收事業營收不若初期,出現虧損。

  • 1961

    洗衣店營運,遭遇收帳困難問題,入不敷出。

  • 1962

    將事業主力轉往劇界,向拱樂社某團購買二手衣箱戲籠,此年開始整戲班。初由范姜新熹出資,以范姜新煙名義登記,未及一年,新熹接手經營。

  • 1962

    「新拱樂」戲班戲館設於宜蘭。

  • 1962

    結束洗衣店生意。

  • 1962

    結束舊貨商生意。

  • 1963

    范姜文賢偕妻子搬至平鎮居住。

  • 1963

    新熹長子范姜朝謹出生於蘇澳。

  • 1963

    范姜文賢於平鎮住家舉辦70歲壽宴。

  • 1964

    新熹長女范姜秀珍出生於宜蘭五結仔。

  • 1964

    范姜文賢南下高雄鳳山長居,於友人道壇工作,約有三年之久。

  • 1967

    新熹次女范姜秀琴出生於宜蘭五結仔。

  • 1968

    新熹次子范姜孟安出生於平鎮。

  • 1968

    新熹結束「新拱樂」於宜蘭的戲路經營,搬回平鎮。

  • 1968

    開始與官漢樓合股經營戲班。

  • 1969

    年約74歲的范姜文賢,約於此年前後,從鳳山回到平鎮與妻、子居住;偶而跑戲班打爛鑼,但已經不教徒弟。

  • 1971

    三女范姜秀滿出生於平鎮。

  • 1972

    一說,此年范姜文賢辭世,享年79歲。

  • 1975

    另一說,此年范姜文賢辭世,享年82歲。

  • 1978

    戲班任由官漢樓賣給彭勝雄,班名改為「勝拱樂」。

  • 1976

    文賢辭世後翌年,新熹結束戲班合股經營關係;戲班由官漢樓獨資經營,大約三年。

  • 1976

    新熹事業重心轉向,於平鎮設立道壇,準備以教授北管八音為主業。

  • 1978

    戲班任由官漢樓賣給彭勝雄,班名改為「勝拱樂」。

  • 1978

    三子范姜朝錠出生於平鎮。

  • 1981

    新熹原說結束戲班轉向道壇,是年47歲。

  • 1985

    此年前後,與陳盛和倡議成立「西秦王爺聯誼會」。

  • 1997

    袁明良、曾增毓、朱福助等十餘人,組成「古曲牌」班,跟新熹學習北管牌子以及道士後場伴奏技巧。

  • 2008

    接受民族音樂中心「客籍藝人」專案訪談。

  • 2009

    從藝史專書專輯出版。

  • 2011

    被指定為桃園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 2012

    舉辦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范姜新熹(客家八音)保存研習計畫成果發表會。

  • 2012.12.26

    12月26日,「陶渭流芳八音情~范姜新熹客家八音」示範講座音樂會於臺灣音樂館多功能視聽室舉行。

  • 2013

    獲總統的召見嘉勉,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臺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頒獎表揚為績優臺灣鄉土文史教育暨藝術社教有功人員。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