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李泰祥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通俗歌曲作曲家|
李泰祥,作曲家、通俗歌曲作曲家;1941 年 2 月 20 日出生於臺東馬蘭,2014 年 1 月 2 日逝世於新店。就讀國小時,透過林福裕老師體認到音樂魅力。初中時期與陳港清老師接觸,使得小提琴琴藝突飛猛進。1956年,進入國立藝術學校美術印刷科就讀,之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其後許常惠成為他的精神導師,改變了他的一生。畢業後曾在臺東教書五年,而後再度回到臺北發展。曾榮獲吳三連藝術獎、及以《名劍風流》抱走一座最佳原作音樂金馬獎。

LI Tai-Xiang was born in Malan, Taitung in 1941. He was mesmerized by the music played by hi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Lin Fu-Yu. In junior high school, he met a teacher named Chen Gang-Qing, who quickly fostered Li’s violin talents. In 1956, Li began his studie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as a fine arts printing major. He event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music department and became a violin major. Hsu Tsang-Houei became his spiritual guru and changed his entire life. He taught in his hometown of Taitung for five years after graduating, and then went back to Taipei to develop his career. He was awarded a Wu San-Lien Award, as well as a Golden Horse Award for Best Original Film Song for “The Sword of Romance.” He died in Xindian on Jan. 2, 2014.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李泰祥
其他名稱
英文名: 

LI Tai-Xiang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通俗歌曲作曲家|
李泰祥,作曲家、通俗歌曲作曲家;1941 年 2 月 20 日出生於臺東馬蘭,2014 年 1 月 2 日逝世於新店。就讀國小時,透過林福裕老師體認到音樂魅力。初中時期與陳港清老師接觸,使得小提琴琴藝突飛猛進。1956年,進入國立藝術學校美術印刷科就讀,之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其後許常惠成為他的精神導師,改變了他的一生。畢業後曾在臺東教書五年,而後再度回到臺北發展。曾榮獲吳三連藝術獎、及以《名劍風流》抱走一座最佳原作音樂金馬獎。

LI Tai-Xiang was born in Malan, Taitung in 1941. He was mesmerized by the music played by hi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Lin Fu-Yu. In junior high school, he met a teacher named Chen Gang-Qing, who quickly fostered Li’s violin talents. In 1956, Li began his studie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as a fine arts printing major. He event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music department and became a violin major. Hsu Tsang-Houei became his spiritual guru and changed his entire life. He taught in his hometown of Taitung for five years after graduating, and then went back to Taipei to develop his career. He was awarded a Wu San-Lien Award, as well as a Golden Horse Award for Best Original Film Song for “The Sword of Romance.” He died in Xindian on Jan. 2, 2014.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邱瑗。《李泰祥:美麗的錯誤》。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0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445-8

獲獎: 

1980年/電影《候鳥之愛》獲得巴拿馬影展 最佳音樂獎

獲獎: 

1981年/《名劍風流》金馬獎 最佳原作音樂

獲獎: 

1997年/金曲獎 特別獎

獲獎: 

1997年/吳三連 藝術獎

獲獎: 

2008年/第十二屆 國家文藝獎

生平: 

偶然醞釀的種籽
1941年2月20日出生於臺東馬蘭的李泰祥,是阿美族青年李光雄與漢人妻子李蓮戀的長子。他的父親勤奮好學,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脫離貧困,為了子女,便帶著一家大小北上尋找好的成長環境。在開往臺北的車上,為了安撫李泰祥的情緒,便信手拿了一本國畫冊哄他,沒想到這竟成了這孩子的「第一堂美術課」,讓「美術」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元素。李泰祥陸續就讀螢橋國小、國語實驗小學後,最後進入福興國小,在此展現了他的美術天份,並透過林福裕老師,體認到音樂魅力。初中時期,持續展露美術及音樂長才,並向陳港清老師學習小提琴,琴藝突飛猛進。1956年,他進入國立藝術學校美術印刷科就讀,之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其後,留法回國的許常惠老師,成為他的精神導師,改變了他的一生。終於,李泰祥在藝專五年級時,立定志向走音樂創作之路。

連續的變化記號
李泰祥是個自命不凡的人,他認為生命操之在己,不斷挖掘與拓展藝術、音樂的每一角落。1966年,他接下臺東省立女中與卑南中學的聘書,安份地過了兩年教書與創作生活。1968年,舉行第一次成果發表─「新民風音樂會」,演出他改編的山地民歌、福佬民歌的合唱曲、室內樂組曲…等。但1971年他離開了學校,再度回到臺北發展,並且從許常惠、陳茂萱接觸到學院派的現代音樂;同年,他與許博允在中山堂舉行「七一樂展」,其作品接二連三地獲得國外肯定,為他爭取到「洛克斐勒基金會」與「美國國務院」兩個訪問學者獎學金。1973年,李泰祥背著行囊出發參加研修,而從他當時的作品中,可看出這些音樂對他日後創作風格的深刻影響。1974年,李泰祥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任指揮,但他的指揮之路走得並不平順。隨後,臺灣社會經歷民族自覺與重建社會風氣的氛圍,他也從反對流行音樂工作,轉變為決心以改革通俗音樂為志業,更開始思索、探討傳統與創新之議題;在這之中,電影導演屠忠訓及歌手齊豫是他兩位關鍵的貴人。1979-1985年,是李泰祥生活最緊湊、創作最豐富的時期:早起寫廣告歌,趕在中午以前完成錄音,下午則繼續趕寫電影配樂至半夜。他曾以《名劍風流》抱走最佳原作音樂金馬獎。此時期也是其嚴肅音樂產能最多的時期,如《太虛吟》、《氣、斷、流》、《生民》、《幻境三章》等都是這時完成的作品。在當時,他是少數能以「全職音樂創作」維生的作曲家。

回歸真正的本我
儘管李泰祥很早就決定要擁抱人群、提升流行音樂的層次,但內心卻從未放棄嚴肅音樂,一直期許自己能扛起改革中國音樂使命。1976年的第一次「傳統與展望」,開啟了他實踐抱負之途,實驗劇《還緣》便是當時的重要作品。從1976-1984年,共舉行六次「傳統與展望」,每一次李泰祥都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參與。1973年,與雲門舞集結緣後,舞團也以其作品演出《吳鳳》、《薪傳》等。將近四十年的創作生涯,李泰祥並沒有所謂的「慢板」階段,但1988-1890年中,由於表演藝術環境的劇變及身體的警訊,讓他出現了怠惰期。1997年,李泰祥獲得「吳三連藝術獎」。但不幸的是,隔年他就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生活步調因而轉慢,但另一方面,也讓他終於有更多時間思考,終而體悟出音樂藝術唯有愛,才能深入心靈。李泰祥曾對美國Dirty Lining雜誌的訪談記者T. J. McGrath說:「I think I’m blessed to work in this career that I love and I wish to dip working forever」(我想,我能夠終身投入我所喜愛的音樂事業,是一種恩寵,我希望能夠一直持續下去……)。由此可見到,他畢生悠遊於創作世界的自得愉悅感及源源不絕的創作力。

領域: 

作曲家

領域: 

通俗歌曲創作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1.02.20
逝世時間: 
2014.01.02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東縣 馬蘭鄉
逝世地點: 
新北市 新店區

識別碼

識別碼
M020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41.02.20

    2月20日,出生於臺東馬蘭鄉。

  • 1946

    移居臺北。

  • 1956

    考入國立藝術學校美術工藝科。

  • 1956

    臺灣省小提琴比賽第一名。

  • 1958

    轉入音樂科。

  • 1960

    加入中國青年弦樂團(中國青年管弦樂團前身),並且擔任首席。

  • 1961

    在中國飯店駐團演奏室內樂,累積演出經驗。

  • 1961

    自國立藝專畢業,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

  • 1961

    「製樂小集」成立。

  • 1964

    自憲兵連退伍。

  • 1966

    與許壽美結婚,定居臺東。

  • 1966

    在卑南中學當專任老師,並在臺東商校兼課。

  • 1966

    指導電影「塔裡的女人」的男主角演奏小提琴,並且在幕後演出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 1967

    創作《原住民彌撒曲》。

  • 1967

    發表《弦樂四重奏第一號》。

  • 1970

    發表《弦樂四重奏第二號》。

  • 1970

    在臺灣廣告公司幸映社從事廣告作品的音樂創作。

  • 1971

    從臺東搬回臺北。

  • 1971

    與許博允到美新處聽現代音樂演講,改變創作方向。

  • 1971

    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臺視交響樂團指揮。

  • 1971

    與陳藍谷合組絃樂四重奏。

  • 1971

    舉辦「七一樂展」。

  • 1972

    與德籍柯尼希教授組成四重奏團於東南亞巡演。

  • 1973.09

    9月,獲美國洛克斐勒獎學金,並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各大音樂學府及交響樂團觀摩。

  • 1973

    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現代音樂中心研習。

  • 1974

    年終自美返國,受聘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副指揮。

  • 1974

    成為臺灣大學交響樂團首任指揮。

  • 1974

    應馬孝駿之邀於中國文化大學任教。

  • 1975

    離開文化大學教職及省立交響樂團。

  • 1975

    發表《雨、禪、西門町》。

  • 1976

    《大神祭》由雲門舞集演編成舞劇《吳鳳》。

  • 1976

    舉辦第一次「傳統與展望」,演出《還緣》。

  • 1976

    發表《現象》。

  • 1977

    與姚厚生等人同創金韻獎。

  • 1977

    《清平樂》於東京首演。

  • 1977

    《大地之歌》首演。

  • 1977

    參加日本第三屆亞洲新音樂媒體演出。

  • 1978

    在第二屆金韻獎中遇見齊豫。

  • 1978

    第二屆「傳統與展望」演出。

  • 1978

    專輯《鄉》錄製發行,首創以通俗音樂的語法將臺灣傳統民歌和中國民歌結合。

  • 1979

    以《歡顏》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及最佳電影配樂提名。

  • 1979

    《幻境三章》在德國弗洛妥世界音樂節首演。

  • 1979

    第三屆「傳統與展望」演出《太虛吟》。

  • 1979

    從1979年開始,展開了創作力最旺盛的六年。

  • 1980

    以電影《候鳥之愛》獲得巴拿馬影展最佳音樂獎。

  • 1980

    藝工總隊邀請李泰祥擔任音樂顧問,製作歌劇《張騫傳》

  • 1981

    以電影《明天只有我》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提名。

  • 1981

    以電影《小葫蘆》獲得金馬獎最佳原作音樂提名。

  • 1981

    以電影《名劍風流》獲得金馬獎最佳原作音樂獎。

  • 1982

    第四次「傳統與展望」,主題「美的饗宴」,演出《還緣》、《幻境三章》。

  • 1982

    以電影《今年湖畔會很冷》獲得金馬獎最佳原作音樂及最佳電影插曲提名。

  • 1982

    以《你是我所有的回憶》榮獲金鼎獎最佳唱片獎。

  • 1983

    第五次「傳統與展望」,主題「新調」,將校園民歌以室內樂的形式演出。

  • 1984

    為雲門寫成《生民》、《薪傳》管絃樂舞劇。

  • 1984

    歌劇《張騫傳》演出。

  • 1985

    與阿姆斯特丹音樂會管絃樂團錄製《那些天、地、人》、《美麗與哀愁》專輯。

  • 1986

    受公視邀約,製作《京華煙雲》電影主題曲與配樂。

  • 1987

    音樂劇《棋王》演出(臺北中華體育館演出九天)。

  • 1987

    《歲月與酒》獲金鼎獎最佳編曲獎。

  • 1988

    做了一次環遊世界旅行。

  • 1988

    證實罹患帕金森氏症。

  • 1989

    出版《溯》系列,將流行歌曲管樂化。

  • 1992

    再為雲門改編《大神祭》音樂成為《射日》。

  • 1992

    在上海錄製完成許景淳專輯《女人的愛情與生涯》

  • 1993

    應邀在總統府介壽館音樂會親自演唱《錯誤》等作品。

  • 1994

    赴北京錄製《偶然與追尋》。

  • 1994

    赴北京錄製《情定威尼斯》電影配樂、許景淳專輯《真想要飛》。

  • 1995

    赴加拿大溫哥華參加「臺灣文化節」演出。

  • 1996

    赴上海、莫斯科製作《中國交響世紀》唱片專輯。

  • 1997

    獲頒金曲獎特別獎。

  • 1997

    獲得吳三連藝術獎。

  • 1997

    在國家音樂廳舉行《太虛吟Ⅱ》作品發表。

  • 1999

    修改《大神祭》清唱劇。

  • 2000.11

    11月,開刀植入腦部脈衝產生器。

  • 2001

    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舉行作品發表。

  • 2002

    《生民》在第三屆「上海─臺北兩岸作品薈萃」重新發表。

  • 2002

    於「民歌時代生命歡唱」獻唱《告別》。

  • 2003

    《意象繽紛-臺灣現代音樂集》發表。

  • 2003

    「風景四幅-李泰祥感恩音樂會」於新舞臺演出。

  • 2003

    李泰祥感恩音樂會於第二屆都蘭山藝術節演出。

  • 2003

    代言「2004臺東都蘭山藝術節」,創作歌曲《都蘭山之歌》。

  • 2003

    「與音樂的狩獵-我的一生」展望樂集在十三行博物館太陽祭,發表《漂木》等新作。

  • 2003

    發表《尋找夢中的橄欖樹》音樂演唱會。

  • 2003

    為「臺灣客家文化節」譜寫客家風組曲《山和田》。

  • 2004

    創作《雲在頭上飛》專輯。

  • 2004

    為亦宛然掌中劇團與白舞寺當代舞臺人/偶跨界劇作「驚見虹霓關」作曲創作,其主題曲為《殘花吟》。

  • 2004

    於國賓飯店舉行「李泰祥抒情歌、鋼琴三重奏」音樂會。

  • 2005

    在總統府「2005歲末總統府音樂會─傾聽來自山與海的聲音」發表改編自高一生歌曲《春之佐保姬》和《杜鵑山》的《春之歌》。

  • 2005

    舉辦「十方‧音樂‧李泰祥」音樂會,《狩獵》於國家音樂廳首演。

  • 2006

    受邀於太平洋音樂節演出。

  • 2006

    東森電視邀請演出「夢土上-李泰祥2006詩歌之夜」。

  • 2007.05

    5月,臺北芝山國小舉辦「向李泰祥老師致敬」音樂會。

  • 2007

    《山和田》入圍金曲獎。

  • 2007.11

    11月,芝山國小舉辦「我們的詩,唱我們的歌-向李泰祥老師致敬」音樂會。

  • 2007

    受邀到太平洋詩歌節演出。

  • 2008

    受金寶山之邀,創作《安魂曲》。

  • 2008

    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 2009

    臺灣大哥大桃園戶外音樂會「李泰祥與樂興之時交響樂」。

  • 2009

    由義美基金會發行「自由想專輯-夢土II」

  • 2014.01.02

    1月2日,病逝於新北市新店慈濟醫院,享年73歲。

  • 2014.01.05

    1月5日,李泰祥的女兒李若菱和女弟子許景淳等,於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舉行的「橄欖樹下的黃金歲月」音樂會。

  • 2014.04.11

    4月11日,齊豫於臺北舉行「橄欖樹2014臺北演唱會」,懷念其恩師李泰祥。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