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陳泗治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鋼琴家、牧師|
陳泗治(1911-1992),鋼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牧師。出生於臺北廳士林區(今臺北市士林區),1992年逝世於美國加州。先後就讀於淡水中學校及臺北神學院,期間隨吳威廉牧師娘(吳瑪利)及德明利姑娘學習鋼琴,並於1934年赴東京神學大學就讀,隨上野音樂學校的木岡英三郎教授修習作曲。回國後,和德明利姑娘共同創辦純德女子學校音樂科,並擔任該校校長。1955年,出任淡江中學校長,直至退休。1957年,曾赴加拿大多倫多皇家音樂院進修一年,修習作曲。代表作品有清唱劇《上帝的羔羊》(1936)、鋼琴曲《台灣素描》(1939)、合唱曲《讚美主極大恩賜》(1976)。

CHEN, Su-Ti (1911-1992) was a pianist, composer, music educator and pastor. He was born in Taipei, Taiwan and died in California. He attended Tamsui Middle School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in Taiwan, and studied piano with Ms. Margaret Gauld (the wife of Pastor William Gauld) and Isabel Taylor. In 1934, he attended what was then Tokyo Theological University and studied composition with Professor Masahiro Shigeo at Ueno Music School.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co-founded, together with Isabel Taylor, the music department at the Chun-deh Girls’ High School (now Tamkang High School), and served as the headmaster from 1955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57, he went to the 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Toronto, Canada for a year and studied composition. Chen’s main compositions include the cantata, The Lamb of God (1936), the piano suite, Taiwan Sketches (1939) and the chorus, Praise God for His Great Blessing (1976).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陳泗治
其他名稱
英文名: 

CHEN Su-Ti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鋼琴家、牧師|
陳泗治(1911-1992),鋼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牧師。出生於臺北廳士林區(今臺北市士林區),1992年逝世於美國加州。先後就讀於淡水中學校及臺北神學院,期間隨吳威廉牧師娘(吳瑪利)及德明利姑娘學習鋼琴,並於1934年赴東京神學大學就讀,隨上野音樂學校的木岡英三郎教授修習作曲。回國後,和德明利姑娘共同創辦純德女子學校音樂科,並擔任該校校長。1955年,出任淡江中學校長,直至退休。1957年,曾赴加拿大多倫多皇家音樂院進修一年,修習作曲。代表作品有清唱劇《上帝的羔羊》(1936)、鋼琴曲《台灣素描》(1939)、合唱曲《讚美主極大恩賜》(1976)。

CHEN, Su-Ti (1911-1992) was a pianist, composer, music educator and pastor. He was born in Taipei, Taiwan and died in California. He attended Tamsui Middle School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in Taiwan, and studied piano with Ms. Margaret Gauld (the wife of Pastor William Gauld) and Isabel Taylor. In 1934, he attended what was then Tokyo Theological University and studied composition with Professor Masahiro Shigeo at Ueno Music School.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co-founded, together with Isabel Taylor, the music department at the Chun-deh Girls’ High School (now Tamkang High School), and served as the headmaster from 1955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57, he went to the 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Toronto, Canada for a year and studied composition. Chen’s main compositions include the cantata, The Lamb of God (1936), the piano suite, Taiwan Sketches (1939) and the chorus, Praise God for His Great Blessing (1976).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卓甫見。《陳泗治:鍵盤上的遊戲》。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5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677-9

生平: 

臺灣音樂哲人
陳泗治(1911-1992)是鋼琴家、作曲家兼教育家,無論興學創作,皆以宗教精神貫徹。個性謙和、待人熱忱、信仰虔誠,是友人對他的印象。作品洋溢著強烈民族氣息、濃厚鄉土色彩,及誠摯敬神、愛人之情,故感人至深。被譽為臺灣合唱之父的呂泉生先生,甚至將他稱為「偉大的完人」。

音樂結下的不解之緣
先後就讀於淡江中學(1923-1929)及臺灣神學院(1930-1934),期間隨恩師吳威廉牧師娘及與之感情亦師亦友的德明利姑娘學琴,並於1934年赴東京神學大學修習作曲,且在那結識了民族音樂同好—江文也先生。吳牧師娘是位墾荒、灌溉、播種的音樂農夫,她由心底唱出令人喜樂並能撫慰人心的歌聲,以愛心和信心將音樂普及於臺灣各角落。德明利姑娘在音樂路上和陳泗治先生相互扶持,在臺四十二年,除了說得一口流利的臺語,更以高超的音樂修養培育許多傑出的音樂人才。陳泗治擔任淡江中學校長期間,與德明利姑娘感情猶如家人,兩人攜手為臺灣下一代創造更優質的音樂環境而努力。他在日本求學時,認識了同是民族音樂作曲家江文也,並在1934年,和由旅日留學生組成的「鄉土訪問音樂團」回國舉辦音樂會演出。然而,這趟旅程卻是江文也最後一次以聲樂在舞臺上綻放光采,隨後他便朝往創作領域去肆意揮灑才情。

承接北臺灣的音樂搖籃
1870年代,教會帶來西方的聖歌音樂;1890年代,日本引進新日式音樂。這兩股勢力在臺灣播下西方音樂的種子,陳泗治便恰巧被承載在這股音樂洪流中。他熱愛臺灣,用鋼琴在臺灣土地上植出愛的花朵。他秉著傳教士及拓墾者的精神,傳承馬偕博士的教育理念,擔任淡江中學校長二十五年,以「愛」與「服務」為出發點,全心投入教育樹人工作。由於他肩負校友、音樂家、牧師、人本教育追求者等多重身分,因而執著於培育後代人才之任務,並帶有強烈的使命感。擔任校長期間,他除了致力發揚西樂外,在硬體建設上也不遺餘力,為日後校園奠定紮實基礎。1970年代,陳校長枉顧私立中學經營極為困難的窘境,執著於以平等、博愛、有教無類的精神辦學,主張小班教學、美育優先,鼓勵學生做「文化人」,不以學業好壞評論學生,賦予學生充分表現機會,使淡江中學成為當時升學主義至上的環境中的最後一片淨土。

陳泗治的宗教音樂花園
對臺灣的愛,是陳泗治的溫情;對宗教的堅貞,是陳泗治的本心;因此,「宗教」與「臺灣」兩主題,成了他持續創作的動力。透過音樂,讓世人與他一同體會上帝的愛、民族的情感─用音樂素描臺灣。其作品多為自由曲式,匯入許多鄉土素材,用以表現深刻的鄉土情。他不刻意在段落中注入太多表情記號,希望給演奏者多些發揮想像空間,而不受到束縛;也曾特別強調,演奏他的作品時,若沒有充分發揮想像力,是無法表達出樂曲的真正韻味。1942年,清唱劇《《上帝的羔羊》是陳泗治發表的第一部作品,時年31歲,為臺灣當時的「嚴肅音樂創作」層面,寫下輝煌的歷史篇章;1943年再度演出此樂曲,由呂泉生擔任獨唱,盛況空前,猶如先生所言:「這場演出將臺灣光復前的音樂活動帶入最高潮」。陳泗治所有作品中,最令人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充份流露人心歡喜鼓舞之情的《台灣光復紀念歌》。這首作品乃受當時教育部委託而作,並被國立編譯館選入國小音樂教科書內作為教材,同時也被加拿大教育當局編入該國的小學音樂課程內。

揮灑杏光
陳泗治校長退休後,為了不讓學校付一筆龐大的退休金,因此主動向學校辦理辭職。當時,董事會為了感念陳校長對學校的無私奉獻,特別由董事長鄭連坤牧師將退休金親自送往美國,但陳校長卻在鄭牧師回國之際,將退休金全數以奉獻之名寄回淡江中學。他把一生完全奉獻給淡江中學及每位他所愛的學生,其謙遜、無私奉獻、提攜後進之舉,令後輩無限景仰、崇敬與感念。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11.04.14
逝世時間: 
1992.9.23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北市 士林區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美國加州

識別碼

識別碼
M005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11.04.14

    4月14日,生於臺北士林街社子三角埔,父親陳應麟(前清秀才),母親李罔。

  • 1917

    入國民小學(六年制)。

  • 1923

    進入淡水中學校(今淡江中學)就讀。

  • 1924

    在校期間,接受加拿大宣教師吳威廉牧師娘的鋼琴啟蒙,開始接觸音樂。

  • 1928

    畢業於淡水中學校。

  • 1929

    於大稻埕長老教會,接受張金坡牧師洗禮。

  • 1930

    進入臺北神學校(四年制),即今臺灣神學院,隨德明利姑娘學習鋼琴。

  • 1934

    畢業於臺灣神學院。

  • 1934.04

    4月,赴日本就讀東京神學大學,並從上野大學木崗英三郎教授習作曲。

  • 1934

    暑假和旅日留學生組「鄉土訪問音樂團」,回臺巡迴各地舉行音樂會,並任該團伴奏。

  • 1935

    暑假回國,參與新竹臺中大地震救災義演。

  • 1936

    在日本伊豆半島完成畢業作《上帝的羔羊》清唱劇。

  • 1937

    任臺北士林長老教會傳道師。(-1947年)

  • 1938

    與劉阿秀牧師次女劉淡梅結婚。

  • 1938

    完成合唱曲《如鹿欣慕溪水》、鋼琴曲《幻想曲—淡水》。

  • 1939

    完成鋼琴曲《台灣素描》。

  • 1942

    首次發表清唱劇《上帝的羔羊》,由雙連、萬華、大稻埕三個教會詩班聯合組成「三一聖詠團」在臺北中山堂演出,並親自指揮。

  • 1943

    清唱劇《上帝的羔羊》於臺北中山教會演出,呂泉生擔任獨唱。

  • 1946

    任「臺灣文化協進會」音樂委員會委員。

  • 1946

    完成合唱曲《台灣光復紀念歌》。

  • 1947

    任純德女子學校音樂老師(二年),並和德明利姑娘創辦音樂科。

  • 1947

    完成鋼琴曲《回憶》。

  • 1952

    出任純德女子學校校長。

  • 1955

    出任純德女子學校和淡水中學校合併後的淡江中學校長。

  • 1957

    赴加拿大多倫多皇家音樂院,隨Dr. Oskar Morawetz學習作曲。

  • 1958

    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委派,和德明利老師及其他教會音樂家編輯長老教會聖詩。

  • 1958.06.03

    6月3日,回國再次擔任淡江中學校長,經營淡中25年之久。

  • 1958

    完成鋼琴曲《降D大調練習曲》及《龍舞》。

  • 1958

    完成合唱曲《上帝愛世人》。

  • 1964

    編輯完成「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五百餘首的鉅作。

  • 1965

    完成《基督教在臺宣教百週年紀念歌》。

  • 1967

    在淡江中學校長任內受封為牧師。

  • 1976

    完成合唱曲《讚美主極大恩賜》。

  • 1977

    完成鋼琴三重奏《嬉遊曲》。

  • 1978

    完成鋼琴曲《幽谷─阿美狂想曲》。

  • 1980

    完成鋼琴曲《十首前奏曲─鍵盤上的遊戲》。

  • 1981.01.23

    1月23日退休,赴美國定居。

  • 1989

    在美國加州成立Anahcim教會。

  • 1992.09.23

    9月23日,與世長辭。

  • 1992.09.27

    9月27日,安葬於美國加州之Pacific View Memorial Park, New Port Beach。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