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黃友棣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
黃友棣,作曲家;1912 年 1 月 14 日出生於廣東高要,2010 年逝世於高雄。因小學的音樂課都以演唱「學堂樂歌」為主,加上模仿老師上課時彈奏風琴,使他對於音樂上有著濃厚的興趣。抗戰期間,他以「音樂救國」的理念之下,做出許多應急的歌曲,包含《歸不得故鄉》、《杜鵑花》、《月光曲》等。1987年,移居於高雄,熱心協助當地的音樂發展,為高雄寫作了《木棉花之歌》、《詩畫港都》、《愛河月色》等。

HWANG Yau-Tai (HUANG You-Di) was born in Gaoyao, Guangdong in 1912. He is a composer. In elementary school, Hwang’s teacher sang mostly early 20th century school songs in music class. By imitating his teacher’s organ playing, he was instilled with an avid interest in music.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he believed that music could save the nation and wrote numerous songs for that cause, including “Can’t Return Home,” “Azalea” and “Moonlight Music.” Hwang moved to Kaohsiung in 1987 and devoted himself to developing music there. While there, he wrote “Silk Cotton Song,” “Poem, Painting, Harbor City” and “Moonlit Love River” for Kaohsiung. He died of organ failure in Kaohsiung in 2010.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黃友棣
其他名稱
英文名: 

HWANG Yau-Tai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
黃友棣,作曲家;1912 年 1 月 14 日出生於廣東高要,2010 年逝世於高雄。因小學的音樂課都以演唱「學堂樂歌」為主,加上模仿老師上課時彈奏風琴,使他對於音樂上有著濃厚的興趣。抗戰期間,他以「音樂救國」的理念之下,做出許多應急的歌曲,包含《歸不得故鄉》、《杜鵑花》、《月光曲》等。1987年,移居於高雄,熱心協助當地的音樂發展,為高雄寫作了《木棉花之歌》、《詩畫港都》、《愛河月色》等。

HWANG Yau-Tai (HUANG You-Di) was born in Gaoyao, Guangdong in 1912. He is a composer. In elementary school, Hwang’s teacher sang mostly early 20th century school songs in music class. By imitating his teacher’s organ playing, he was instilled with an avid interest in music.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he believed that music could save the nation and wrote numerous songs for that cause, including “Can’t Return Home,” “Azalea” and “Moonlight Music.” Hwang moved to Kaohsiung in 1987 and devoted himself to developing music there. While there, he wrote “Silk Cotton Song,” “Poem, Painting, Harbor City” and “Moonlit Love River” for Kaohsiung. He died of organ failure in Kaohsiung in 2010.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沈冬。《黃友棣:不能遺忘的杜鵑花》。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6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3098-9

獲獎: 

1965年/「國父百年紀念獎」

獲獎: 

1967年/《偉大的中華》「中山文藝獎章」

獲獎: 

1967年/教育部「社會教育服務獎」

獲獎: 

1967年/僑委會「海光獎章」

獲獎: 

1968年/教育部「音樂年文藝獎章」

獲獎: 

1982年/中國文藝協會 第二十四屆「榮譽獎」

獲獎: 

1983年/國家文藝基金會「特別貢獻獎」

獲獎: 

1984年/《慈湖春暉》國軍文藝金像獎

獲獎: 

1984年/《三民主義讚》銀像獎

獲獎: 

1986年/僑委會「海外僑校資深優良教師獎」

獲獎: 

1987年/香港中國民族音樂協會「樂人紀念獎」

獲獎: 

1994年/行政院「文化獎章」

獲獎: 

1996年/高雄市「傑出樂人獎」

獲獎: 

1997年/高雄市第十六屆文藝獎「特殊優良文化貢獻獎」

獲獎: 

1998年/國立中山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獎章」

獲獎: 

1998年/高雄市第十八屆文藝獎「特別成就獎」

獲獎: 

2000年/行政院文建會「資深文化人」獎牌

獲獎: 

2000年/高雄市第十九屆文藝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2001年/高雄市文藝獎 「終身成就獎」

獲獎: 

2001年/國家檔案局 「國家檔案之友」獎座

生平: 

甘苦成長少年時
1912年1月14日出生於廣東省西江端州,父親燦章公是熱心公益的地方仕紳,母親林浣薇則是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父親在他年幼時過世後,全家便走向舉債度日的路子,加上出生時正值民國初年,軍閥各自為政,外國列強欺凌壓迫,時局動盪不安。但儘管如此,黃友棣卻能把握難得的學習機會。七歲時,進入「啟穎初級國民小學」就讀,這是父親生前積極爲地方興學所籌辦的。學校中的風琴與音樂課,開啟了他的音樂篇章。當時,學校的音樂課多以演唱「學堂樂歌」為主,多以外文歌曲曲調填入新詞為內容,所用曲調又以日本歌曲最多。這建立了黃友棣的音樂品味;此外,他本身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模仿老師上課彈奏風琴的模樣。

新舊爭鋒匯東西
黃友棣生長在清末至抗戰之間,這段時間的音樂發展歷程,正是形成他音樂思想之關鍵。政府於晚清建立新式學堂,學制與課程仿效日本及歐美模式,而「學堂樂歌」乃必修課程。1931年,「九一八事變」興起了「抗日救亡」之歌詠運動,隨後提倡「新音樂運動」;作曲家在歐洲十八、十九世紀的作曲技巧、風格、體裁與音樂語言之中,融入中國素材融,乃應運此潮流所產生的作品風格。然而,在東西方的兩極光譜間,黃友棣並未一味全盤西化,他在實際接受音樂教育的經驗中,發現中國傳統音樂的可貴,因此他將「中國風格和聲」運用至他的作品中,形成特殊的音樂品味;同時,他在這東西交會、新舊爭鋒的時代裡,確立了自我定位,可說是位中國音樂啟蒙運動的實踐者。

流離道途行樂教
1937年,黃友棣進入人生另一階段,他結合過去所接受的音樂、文學、教育等各方面的訓練以及觀察,意識到中國音樂要謀發展,必須有計畫培養人才,方有出路,因此他的樂教之路就此啟程。八年抗戰期間,他以「音樂救國」的理念之下,做出許多應急的歌曲,其中有不少佳作唱遍了全國,包含《歸不得故鄉》、《杜鵑花》、《月光曲》等,奠定了他在作曲界的地位。後來他被廣東省府徵召替幹訓團工作,與名作詞家任畢明先生合作多首混聲合唱曲,如《幹訓團歌》、《歡迎勝利的新年》、《勝利的呼聲》等,不僅是八年抗戰史詩、大組曲。此外,他不僅是一位作曲家,也是行走的演奏家及演說家,由於經常有機會從基層出發去接觸平民大眾,使他體會到藝術不一定要曲高和寡的真知灼見,並領會「大樂必易」的道理;期間也常爲各學校作校歌、生活歌,有時也選取唐宋詩詞來創作獨唱曲,應用於課外補充教學。1945年,抗戰結束,黃友棣重返廣州,執教於中山大學師範學院與省立藝專音樂科。1949年,他遷居香港,並於1955年取得英國皇家音樂院海外聯考的提琴教師證書,此時期有創作《黑霧》、《當晚霞滿天》、《秋夕》、《寒夜》、《我要歸故鄉》等作品。他相當關心中國文化與中國音樂的未來發展,希冀能達成詩樂合一的目標,並經由培育人才之手段,盡力實踐此遠大理想。

音樂菩薩
黃友棣學成歸國後,本著對音樂的熱愛和使命感,致力推廣音樂教育,將樂教目標提升至塑造「全人」之境地,讓音樂不止於演奏技巧,而成為進德修業的途徑,並使自己成為更美好的人。1987年,移居於高雄,熱心協助當地音樂發展,為高雄創作了《木棉花之歌》、《詩畫港都》、《愛河月色》等樂曲。2007年,輔仁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感謝其對天主教聖樂的貢獻。2010年,因多重器官衰竭逝世於高雄,享壽98歲。黃友棣將畢生奉獻於音樂創作及教育上,其處事態度謙遜、執著及認真,有助於實踐其音樂推廣理想。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12.01.14
逝世時間: 
2010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廣東省高要縣
逝世地點: 
高雄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06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12.01.14

    1月14日(農曆辛亥年11月24日),生於廣東省高要縣,排行第六;父黃燦章,母林浣薇。

  • 1914

    父親病逝。

  • 1918

    進入高要縣區立啓穎初級國民小學校,該校為其父生前倡議籌辦。

  • 1921

    考入區立高級小學。

  • 1921

    初次接觸音樂,學唱日本堂樂歌,並模仿老師彈奏風琴,試奏和絃。

  • 1922

    冬,粵桂軍爭奪地盤,家園殘破,舉家遷居廣州,投奔大姊。

  • 1923

    春,轉入廣東省立高等師範附屬小學(後改為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小學)。

  • 1923

    秋,大病一場,四哥因鼠疫身亡。

  • 1923

    遷入小學宿舍,舍監為鄭彥棻。

  • 1925

    畢業於廣東省國立中山大學附小。

  • 1925.05.30

    5月,上海發生「五卅慘案」

  • 1925.06

    6月,廣州發生「沙基慘案」。

  • 1925

    考入附中,遷入學校童子軍營舍居住,接受軍事化管理。

  • 1925

    接觸國樂社團,學習揚琴、胡琴、月琴、秦琴等國樂器。

  • 1927

    初中三年級,開始在市立小學兼課,教授國文及英文。

  • 1928

    畢業於廣東省國立中山大學附中,隨即考入中山大學預科文組。

  • 1928

    自行學習手風琴、鋸琴、小提琴等樂器,並研習樂理,分析和絃結構,手繪鋼琴鍵盤練習。

  • 1930

    決心以音樂為教育工具,進入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

  • 1930

    因兼課需要,開始練習編曲、作曲。

  • 1930

    創作香港私立德明中學校歌。

  • 1931

    師事李玉葉教授,至廣州學習鋼琴。

  • 1931

    發表《我要歸故鄉》,聲名鵲起。

  • 1934

    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畢業,應聘至南海縣佛山鎮縣立第一初級中學任教。

  • 1934

    定期赴香港,師事俄籍小提琴名師多諾夫(Tonoff)。

  • 1934

    多次登臺演奏後,同學集資合贈小提琴。

  • 1936

    在香港考取英國聖三一音樂學院小提琴高級證書。

  • 1937

    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 1937

    參與抗戰救亡歌詠活動,編寫各種抗戰應用歌曲,包括《木蘭辭》等,不計其數。

  • 1939

    應聘為廣東省行政幹部訓練團音樂教官,大量編寫歌曲,並深入鄉間,進行音樂教育。

  • 1939

    應聘為兒童教養院編寫兒童音樂教材。

  • 1939

    應省府秘書長鄭彥棻之召,返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教,並在省立藝專兼課。

  • 1940

    創作第一首四部合唱曲:《良口烽煙曲》。

  • 1941

    創作《杜鵑花》,廣受歡迎。

  • 1942

    粵、桂、湘、贛四省聯合於湖南衡山辦兩千人夏令營,擔任音樂總教官。

  • 1943

    與劉鳳賢小姐結婚。

  • 1944

    長女黃薇出生。

  • 1945

    抗戰結束。

  • 1945

    重返廣州,同時任教於中山大學省立藝專音樂科。

  • 1946

    出版《樂教新語》。

  • 1946

    升為教授。

  • 1947

    次女黃蓀出生。

  • 1948

    獲頒教授證書。

  • 1949

    三女黃芊出生。

  • 1949

    國民政府播遷來臺。

  • 1949

    山河變色,遷居香港,任教於私立德明中學。

  • 1949

    在抗戰期間創作《歸不得故鄉》、《木蘭辭》、《我家在廣州》、《石榴花頂上的石榴花》等歌曲,激勵人心、鼓舞士氣

  • 1951

    母林浣薇歿。

  • 1952

    首度應邀來臺灣。

  • 1952

    以《我要歸故鄉》獲中國文藝協會「愛國歌曲創作獎」。

  • 1953

    轉赴香港私立大同中學任教,作大同中學校歌。

  • 1954

    出版《藝術歌集》第一、二、三輯及《提琴獨奏曲集》。

  • 1954

    出版合唱曲《祖國戀》、《兒童藝術歌集》、《小貓西西》。

  • 1955

    至珠海書院兼課,並為珠海作校歌。考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小提琴教師文憑。

  • 1955

    妻劉鳳賢攜三女移居美國。

  • 1955.08

    8月,應僑委會之請,與陳世鴻教授同赴泰國,推動音樂交流工作。期間將泰皇所作之樂曲《雨絲》編成變奏曲演出,甚獲好評。

  • 1955

    出版少年歌舞劇《大樹》及《我要歸故鄉》、《北風》、《孔子紀念歌》、《偉大的華僑》等。

  • 1956

    為華僑學校編寫中、小學音樂教材兩冊。

  • 1957.03.26

    創作《中華民國讚》,3月26日,由中廣合唱團於三軍托兒所中正堂首演;當晚並首度發表《當晚霞滿天》。

  • 1957

    遠赴羅馬求學,師事國家音樂院馬克拉(Franco Margola)教授。

  • 1957.12

    12月,出版《音樂教學技術》。

  • 1957

    出版《作品專輯第三冊》及《最新兒童歌曲集》第一、二輯。

  • 1957

    由王沛綸油印出版小提琴獨奏曲《春燈舞》。

  • 1958

    於義大利進修。

  • 1959

    師事聖樂院卡爾都祺(Edgardo Carducci)教授。

  • 1962

    完成論著《中國風格和聲與作曲》、《中國民歌和聲》。

  • 1962

    創作《琵琶行》。

  • 1962

    以《中華民國讚》獲頒教育部「文藝獎」。

  • 1963

    獲羅馬滿德藝術院作曲文憑。

  • 1963

    學成返港,繼續執教於香港私立大同中學,並在珠海書院兼課。

  • 1963.08

    8月,獲僑委會「華僑創作獎」。

  • 1963

    開始與費明儀之「明儀合唱團」合作。

  • 1964

    編舞劇曲集:《大禹治水》、《採蓮女》。

  • 1965

    與妻劉鳳賢女士協議離婚。

  • 1965.11

    11月,出版《中國音樂思想批判》。

  • 1965

    獲「國父百年紀念獎」。

  • 1966

    《琵琶行》首演。

  • 1967.11

    11月,以《偉大的中華》獲「中山文藝獎章」。

  • 1967

    獲頒教育部「社會教育服務獎」及僑委會「海光獎章」。

  • 1968

    應教育部之聘返國講學兩個月。

  • 1968.08

    8月,獲頒教育部「音樂年文藝獎章」。

  • 1968.09.16

    9月16日,獲先總統 蔣公召見。

  • 1968

    因返國講學,並於香港珠海書院兼課,其餘時間以教授私人學生為主。

  • 1968

    出版《中國風格和聲與作曲》、《中國民歌的和聲》、《合唱歌曲》第一輯。

  • 1970

    與韋瀚章晤面,以《碧海夜遊》開始合作。

  • 1971

    為小學音樂教材,編寫兒童歌曲集,作新歌五十首。

  • 1971

    重訂《琵琶行》。

  • 1974.01

    1月,出版《音樂創作散記》。

  • 1974

    出版《中國藝術歌曲選粹合唱新編》第一輯。

  • 1975.06

    6月,出版樂教文集第一冊《音樂人生》。

  • 1977.02

    2月,出版樂教文集第二冊《琴臺碎語》。

  • 1977

    出版《中國藝術歌曲選粹合唱新編》第二輯。

  • 1978.08

    8月,出版樂教文集第三冊《樂林蓽露》。

  • 1979.12

    12月,出版樂教文集第四冊《樂谷鳴泉》。

  • 1979

    為香港民政司署創作滅罪運動歌曲四首。

  • 1979

    出版《唐宋詩詞合唱曲》第一輯。

  • 1980

    出版《唐宋詩詞合唱曲》第三輯。

  • 1982.05

    5月,出版樂教文集第五冊《樂韻飄香》;獲頒中國文藝協會第二十四屆「榮譽獎」。

  • 1983.06

    6月,與韋瀚章、林聲翕共同獲頒國家文藝基金會「特別貢獻獎」,返國領獎並蒞高雄演講。

  • 1983

    結識劉俠(杏林子),作《蓮花》、《牧歌三疊》、《四季花開》、《伊甸樂園之歌》等曲贈劉俠。

  • 1984.06

    6月,以《歌頌國民革命軍之父》獲國防部「埔光金像獎」。

  • 1984.10

    10月,以《慈湖春暉》、《三民主義讚》分別獲「國軍文藝金像獎」及「銀像獎」。

  • 1985.04

    4月,高雄市政府舉辦黃友棣樂展。

  • 1985.12

    12月,文建會主辦「抗戰歌樂演唱會」,紀念抗戰勝利四十週年,黃友棣偕韋瀚章、林聲翕返國,舉辦音樂講座,並南下高雄。

  • 1986.04

    4月,高雄市政府辦「林聲翕樂展」,黃友棣、韋瀚章、林聲翕三人一起返國,並舉辦音樂講座。

  • 1986.04

    4月,獲僑委會「海外僑校資深優良教師獎」。

  • 1986.12

    12月,出版樂教文集第六冊《樂圃長春》。

  • 1987.07

    7月,與韋瀚章、林聲翕,同時獲頒香港中國民族音樂協會「樂人紀念獎」。

  • 1987

    由珠海學院退休,移居高雄。

  • 1987

    印行歌集《唐宋詩詞合唱曲》等十種。

  • 1987.11

    11月,高雄市舉辦「黃友棣樂展」,演唱《迎棣公》。

  • 1989.01

    1月,第二次《大港都組曲》音樂發表會,黃友棣作序曲《詩畫港都》及結章《木棉花之歌》。

  • 1989.06

    6月,出版樂教文集第七冊《樂苑春回》。

  • 1991.06

    6月,出版樂教文集第八冊《樂風泱泱》。

  • 1991.07

    7月,林聲翕逝世。

  • 1991

    芭蕾舞劇《夢境成真》首演。

  • 1992.08

    8月,出版樂教文集第酒測《樂境花開》。

  • 1993.02

    2月,韋瀚章逝世。

  • 1994.06

    6月,出版樂教文集第十冊《樂浦珠還》。

  • 1994

    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章」,蒙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召見。

  • 1995

    著樂教文集第十一冊《樂海無涯》。

  • 1996.10

    10月,獲高雄市「傑出樂人獎」。

  • 1996

    發表新作《歌頌高雄》,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首演

  • 1997

    獲高雄市第十六屆文藝獎「特殊優良文化貢獻獎」。

  • 1998.04

    4月,樂舞劇《聖泉傳奇》首演。

  • 1998

    國立中山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獎章」。

  • 1998

    獲高雄市第十八屆文藝獎「特別成就獎」。

  • 1998

    著樂教文集第十二冊《樂教流芳》。

  • 1999.02.24

    2月24日,高市文化中心辦「大師情、音樂風」合唱晚會。

  • 1999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前輩足跡系列─「黃友棣樂展」之風、雅、頌三場。

  • 1999

    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創作《安魂曲》,以音樂來撫慰人心

  • 2000

    獲頒行政院文建會「資深文化人」獎牌。

  • 2000

    獲高雄市第十九屆文藝獎「終身成就獎」。

  • 2000.07

    7月,於領獎彩排過程中受傷,左腳踝骨裂開,住院治療。

  • 2000

    在圓照寺休養,期間完成了《恩重山丘》的臺語合唱組曲與《大地頌歌》地藏菩薩禮讚,並指導圓照寺在臺北市社教館舉辦的「眾福之門」演唱會

  • 2001

    獲高雄市文藝獎之「終身成就獎」。

  • 2001

    獲國機檔案局頒發「國家檔案之友」獎座。

  • 2001

    傳記《流芳─黃友棣的樂教人生》出版。

  • 2002.03

    3月,專屬網頁「音樂菩薩黃友棣」成立。

  • 2002

    傳記《黃友棣─不能遺忘的杜鵑花》出版。

  • 2003

    為「臺灣合唱團」改編閩南語合唱組曲《心酸酸組曲》、《滿山春色組曲》。

  • 2003

    為高雄文化中心兒童合唱團演唱抗SARS作曲《春天》。

  • 2003|2004.12

    公共電視拍攝錄製「留聲_華人音樂家」-留堂的孩子_黃友棣,並於2004年12月首播。

  • 2004

    譜曲《美國,我的新家鄉》,在「慶祝費城華埠135週年暨首屆黃友棣教授樂舞會」上演出。

  • 2007

    輔仁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感謝其對天主教聖樂的貢獻

  • 2010

    因多重器官衰竭逝世於高雄,享壽98歲。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