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許常惠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音樂學家|
許常惠,作曲家、音樂學家;1929 年出生於彰化和美,2001 年逝世於臺北。10歲時赴日本,隨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習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返臺後曾追隨戴粹倫等人習小提琴,隨蕭而化、張錦鴻學理論作曲,1954年到法國深造,受夏野與岳禮影響深遠,開始從事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有「臺灣音樂教父」之稱,是現代音樂創作的先驅,也是民族音樂採集的領航人,是當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

HSU Tsang-Houei (XU Chang-Hui) was born in Hemei, Changhua in 1929. He went to Japan at the age of 10 and studied violin with Shouta Saburo,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his exposure to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su studied violin with Dai Cui-Lun, and music theory and composition with Xiao Er-Hua and Zhang Jin-Hong. He went to France in 1954 to further his studies. Xia Ye and Yue Li both had a major impact on Hsu’s life, and he started researching Chinese music history because of them. Hsu is often called “the Godfather of Taiwanese music.” He was a vanguard of modern music in Taiwan and also one of the leading proponents of ethnomusicological fieldwork. Hsu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aiwan’s most influential musicians. He died in Taipei in 2001.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許常惠
其他名稱
稱號: 

臺灣音樂教父

英文名: 

HSU Tsang-Houei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音樂學家|
許常惠,作曲家、音樂學家;1929 年出生於彰化和美,2001 年逝世於臺北。10歲時赴日本,隨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習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返臺後曾追隨戴粹倫等人習小提琴,隨蕭而化、張錦鴻學理論作曲,1954年到法國深造,受夏野與岳禮影響深遠,開始從事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有「臺灣音樂教父」之稱,是現代音樂創作的先驅,也是民族音樂採集的領航人,是當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

HSU Tsang-Houei (XU Chang-Hui) was born in Hemei, Changhua in 1929. He went to Japan at the age of 10 and studied violin with Shouta Saburo,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his exposure to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su studied violin with Dai Cui-Lun, and music theory and composition with Xiao Er-Hua and Zhang Jin-Hong. He went to France in 1954 to further his studies. Xia Ye and Yue Li both had a major impact on Hsu’s life, and he started researching Chinese music history because of them. Hsu is often called “the Godfather of Taiwanese music.” He was a vanguard of modern music in Taiwan and also one of the leading proponents of ethnomusicological fieldwork. Hsu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aiwan’s most influential musicians. He died in Taipei in 2001.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趙琴。《許常惠:那一顆星在東方》。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16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966-2

獲獎: 

1957年/臺北西區扶輪社第三屆「扶輪獎」

獲獎: 

1958年/《昨自海上來》義大利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徵選作品比賽 「入選佳作」獎

獲獎: 

1965年/當選年度十大傑出青年 榮獲國際青商會中華民國總會頒發「金手獎」

獲獎: 

1979年/「吳三連先生文藝獎」

獲獎: 

1996年/法國政府 榮譽軍團長官級勳章

獲獎: 

1996年/總統府顧問

獲獎: 

1997年/行政院 文化獎

獲獎: 

2000年/國策顧問

獲獎: 

2000年/全國文藝節慶祝大會及中國文藝協會 榮譽文藝獎章

獲獎: 

2000年/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生平: 

書香傳世家
1929年 9 月 6 日生於彰化,父親許五頂從醫,母親王冰清是名門女。8歲時,進入當地唯一、也是最高學府之和美公學校就讀,期間常在課餘時觀賞歌仔戲演出。10歲時,隨兄姐赴日本東京,在東大原小學校繼續學業。1940年,隨日本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學習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畢業後考入明治學院附屬中學。1946年返臺,在臺中一中繼續完成高中學業,期間曾在溫仁和、李金土及甘長波門下學習小提琴。高中畢業後,於1949年,進入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就讀,隨戴粹倫學習小提琴,隨蕭而化、張錦鴻學習理論作曲。1954年,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後又考取公費赴法國深造,就讀於法蘭克福學院,隨德李昂庫 (Colette de Lioucount) 教授學習,主修小提琴。

巴黎轉捩點
1956年,轉入巴黎大學音樂研究所,師事夏野 (Jacques Chailley) 學習音樂史,隨岳禮維 (Andre Jolivier) 學習作曲,課餘又到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旁聽梅湘(Olivier Messiaen)的樂曲分析課程。夏野與岳禮維對許常惠的影響極為深遠:夏野勉勵他研究中國音樂史,岳禮維則鼓勵他以西洋音樂技術為基礎,來發揚中國傳統精神,並教導他「民族性的音樂也是最世界性的音樂」之觀念,因此這幫助許常惠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他在巴黎大學研究所除了吸收音樂知識,還能浸染於法國濃厚的藝文氣習中,加上本身熱愛詩詞,故養成超然氣質,也常將詩作拿來譜曲。1958年通過考試,取得巴黎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研究所音樂史高級研究班文憑。

新樂新時代
1959年,許常惠根據日本女詩人高良留美子詩作《昨自海上來》創作的女高音獨唱曲,獲得義大利現代音樂學會甄選比賽的入選獎。同年,他回到臺灣應聘回母校師大音樂系任教,並致力創作現代音樂並研究民族音樂,且先後於國立藝專、中國文化學院、東吳大學、實踐家專音樂系擔任兼任教授。1961年,陸續發起組織「製樂小集」、「新樂初奏」、「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等音樂團體,並舉辦多場發表會,積極提倡現代音樂之創作,活躍於臺灣60年代音樂界。

民族音樂領航者
1964年,許常惠與史惟亮共同倡導「民歌採集運動」,開始對臺灣全省的田野民俗音樂(包括原住民音樂及漢民族傳統音樂)作全面性的調查、採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蒐集近三千首臺灣山地與平地原住民歌謠,是臺灣民族音樂學研究之開路先鋒。此活動發掘了多位民間藝人,如陳達(民歌)、廖瓊枝(歌仔戲)、李天祿(布袋戲)等,並發起般發薪傳獎項,敦促政府重視民間藝人、民族音樂與技藝的傳承。他於1977年創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蒐集各種民族音樂資料、舉辦民間樂人音樂會等推廣活動。198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立音樂研究所,由許常惠擔任音樂學組主任教授,開始推動音樂研究;1991年,接任音樂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陳茂萱、柯芳隆、呂錘寬、張己任等國內音樂界中堅人才,皆是許常惠的門生,可見他在臺灣音樂教育上的成績斐然。2000年,自師大退休後,仍身兼教育部講座教授、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2001年1月1日,因腦瘤病變逝世於臺北,享年72歲。

領域: 

音樂學家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29.09.06
逝世時間: 
2001.01.01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彰化縣 和美鎮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16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29.09.06

    9月6日,出生於臺灣省彰化縣和美鎮(日據時期臺灣臺中州彰化郡和美庄)。祖父許劍漁為前清秀才;父許五頂(字幼漁)行醫、母王冰清出身鹿港富家。父母共育子女十人,許常惠排行第七(有姐一人、妹二人早夭;其餘手足為兄二人常山、常安;姐妹三人常美、秋槎、昭華及妹一人福音)。

  • 1933

    進入和美基督教會附設托兒所就讀。同年底么妹福音出生。

  • 1936.03

    3月,進入和美公學校就讀;就學期間,常在課餘之暇觀賞歌仔戲演出。

  • 1937.08.10

    8月10日,母逝。

  • 1940.03

    3月,赴日本東京,入東京都世田谷區第三荏原小學校(現東大原國民學校)就讀高小。

  • 1941

    隨日本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先生學習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

  • 1942.03

    3月,入明治學院中學部就讀。

  • 1943

    太平洋戰爭轉劇後,日方實施「學徒動員」制度加強備戰,學校停課,至軍事工廠做工。

  • 1943

    戰爭期間,日人強烈排外,因此改為日式姓名「箕山晃」。東京遭美軍轟炸,與家人疏散至內陸之長野縣,轉學至野澤中學,並在當地軍事工廠做工。

  • 1944

    戰爭期間,日人反美,排斥並停止一切有關西洋的文化與活動,乃中斷小提琴的學習課程。

  • 1945.12.30

    12月30日,從橫須賀搭「送還船」返國。

  • 1946.03

    3月,入臺中一中高中部。

  • 1946

    續學小提琴,師事溫仁和、李金土、甘長波等先生。

  • 1948

    參加臺中市音樂協進會管絃樂團,擔任小提琴手。

  • 1949.08

    8月,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從張錦鴻與蕭而化等教授學理論作曲、戴序倫教授學聲樂、高慈美教授學鋼琴、戴粹倫教授學小提琴。

  • 1953.06

    6月,自師院音樂系畢業。

  • 1953.08

    8月,入預官訓練班第二期服役。

  • 1953.09.13

    9月13日,父逝。

  • 1954.06

    6月,通過教育部舉辦之首次自費留學考試。

  • 1954.07

    7月,退役。

  • 1954.08

    8月,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

  • 1954.11.03

    11月3日,啟程赴法國留學 。

  • 1955.02

    2月,入法蘭克音樂院,從里昂克爾教授學小提琴。

  • 1955.11

    11月,入巴黎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研究所音樂史高級研究班,從夏野教授主修音樂史課程、都美‧第尼教授學和聲分析、歐涅格先生學古譜今譯。

  • 1956

    開始作曲,完成作品1號《歌曲四首》。

  • 1956

    應日籍友人蜷川讓之邀,以羅曼羅蘭為寫作對象,陸續向東京雜誌投稿。

  • 1957.12.13

    12月13日,獲臺北西區扶輪社第三屆「扶輪獎」。

  • 1957

    完成作品3號小提琴曲《小奏鳴曲》。

  • 1958.06

    6月,獲巴黎大學文學院音樂史高級研究文憑。

  • 1958

    開始從岳禮維先生學作曲。

  • 1958.10

    10月,開始於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旁聽梅湘教授主持的「音樂哲學」課程,學習樂曲分析。

  • 1958

    獲友人林東哲贈書,開始閱讀王光祈所著《中國音樂史》,對中國音樂理論產生興趣。

  • 1958

    完成作品2號《自度曲二首》和作品5號《兩首室樂詩》,共四首歌曲。

  • 1958

    作品5號第2首《昨自海上來》,參加義大利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徵選作品比賽,獲「入選佳作」獎。

  • 1959.03~1959.04

    3月,自法國啟程返臺;4月東京NHK首演作品5號第2首《昨自海上來》。

  • 1959.06

    6月,返抵國門,應聘為臺灣師範大學專任講師。

  • 1959

    完成作品4號獨唱曲《白萩詩四首》、作品6號小提琴曲《奏鳴曲》和作品7號鋼琴三重奏《鄉愁三調》。

  • 1960.06.14

    6月14日,於臺北市中山堂舉行返臺第一場個人作品發表會。

  • 1960

    與第一任妻子李映月女士結婚(1963年離婚)。

  • 1961.01~1963

    1月,開始在《文星雜誌》撰寫專欄(1963年止)。

  • 1961.03.03

    3月,創立作曲組織「製樂小集」,專門發表國人音樂創作;3月3日,於國立臺灣藝術館舉行第一次發表會,作曲者有許常惠、侯俊慶、陳懋良及郭芝苑等人。

  • 1961.03.20

    3月20,日長子許經緯出生。

  • 1961.12

    12月,與鄧昌國、藤田梓、顧獻樑、張繼高及韓國鐄等人共同組織「新樂初奏」音樂團體,專門介紹國外現代音樂;12月20日,於國立臺灣藝術館舉行首次發表會。

  • 1961

    完成作品12號獨唱曲《白萩詩五首》。

  • 1961

    專書《杜步西研究》(文星版)出版。

  • 1962.02

    2月,應香港音專之邀,赴港講授「現代音樂」,並發表作品。

  • 1962.03.27

    3月27日,於國立臺灣藝術館舉行「製樂小集」第二次發表會,作曲者有蕭而化、呂泉生、黃柏榕、李義雄、李德華、陳澄雄及許常惠等人;作品13號《葬花吟》首次公演。

  • 1962.12.11

    12月11日,舉行「新樂初奏」第二次發表會,紀念德布西百年誕辰。

  • 1962

    完成作品9號鋼琴曲《賦格三章:有一天在夜李娜家》。

  • 1962

    專書《巴黎樂誌》(文星版)出版。

  • 1963.03.23

    3月23日,於國立臺灣藝術館舉行「製樂小集」第三次發表會,作曲者有戴洪軒、馬水龍、李泰祥、康謳、盧俊政、陳泗治、李德美及李志傳等人。

  • 1963.12.16

    12月16日,舉行「製樂小集」第四次發表會,作曲者有許常惠、徐頌仁、侯俊慶、馬孝駿、陳澄雄等人(地點:臺北市國際學舍)。

  • 1963

    完成作品14號獨唱曲《女冠子》。

  • 1964.06

    6月,擔任「中國青年管絃樂團」副團長(1968年止)。

  • 1964.08~1968

    8月,離開師範大學,轉任國立藝專音樂科專任副教授。

  • 1964

    論文集《中國音樂往哪裡去》(文星版)出版。

  • 1965.04.02

    4月2日,於臺北市中廣公司舉行「製樂小集」第五次發表會,作曲者有許常惠、侯俊慶、李泰祥、徐頌仁、郭芝苑等人。

  • 1965.05.15

    5月15日,舉行個人第二次作品發表會「許常惠編曲:中國民謠演唱會」(地點:臺北市中山堂)。

  • 1965.08

    8月,與史惟亮共同成立「小路合唱團」,專門演唱中國民謠。

  • 1965

    當選本年度十大傑出青年,榮獲國際青商會中華民國總會頒發「金手獎」。

  • 1965

    完成作品8號清唱劇《兵車行》(1991年重訂)、作品11號管絃樂曲《祖國頌之一:光復》和作品15號清唱劇《國父頌》。

  • 1965

    翻譯書《音樂七講》(斯特拉溫斯基原著)(愛樂版)出版。

  • 1966

    完成作品16號小提琴獨奏曲《前奏曲五首》和作品17號長笛獨奏曲《盲》。

  • 1967.04.27

    4月27日,於國立臺灣藝術館舉行「製樂小集」第六次發表會,作曲者有許常惠、陳茂萱、陳主稅、李泰祥、郭芝苑及溫隆信等人。

  • 1967.06

    6月,與史惟亮、范寄韻、陳書中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

  • 1967.07

    7月,與史惟亮發起「民歌採集運動」,分東、西兩隊,環島全面性採集民歌。

  • 1967.09.02

    9月2日,於臺北市中廣公司舉行個人第三次作品發表會「許常惠清奏、演唱作品發表會」。

  • 1967.11.29~1967.12.18

    11月29日-12月18日應菲律賓菲華藝宣隊之邀赴菲講學,並在菲律賓大學音樂學院舉行個人第四次作品發表會。

  • 1967

    與第二任妻子彭貴珍女士結婚(1968年離婚)。

  • 1967

    完成作品19號壎獨奏曲《童年的回憶》和作品20號《南胡曲三首》之前二首。

  • 1967

    專書《民族音樂家》出版。

  • 1968.01~1970

    1月,開始在《幼獅文藝》撰寫音樂專欄(1970年止)。

  • 1968.04.22

    4月22日,次子許經綸出生。

  • 1968.09

    9月,任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代理館長。

  • 1968.12.28

    完成作品22號舞劇《嫦娥奔月》,並於12月28日首演。

  • 1968

    論文集《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仙人掌版)出版。

  • 1969.04.20~1973

    4月20日,與第三任妻子何子莊女士結婚(1973年離婚)。

  • 1969.08~1974

    8月,升任國立藝專音樂科教授,新兼實踐家專音樂科教職(1974年止)。

  • 1969.12

    12月,發起成立「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並任會長。

  • 1969.12

    12月,三子許經綱出生。

  • 1970.08

    8月,赴日參加中日韓音樂教育會議(大阪音樂大學)。

  • 1970.11.12

    11月12日,於臺北市美國新聞處專題演講「現代音樂的基本問題」,並舉行第一次「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暨「製樂小集」第七次發表會,作曲者有陳主稅、陳茂萱、馬水龍、曹元聲、李泰祥及許常惠等人。

  • 1970

    完成作品24號《兒童歌曲》四首、作品26號絃樂合奏曲《絃樂二章》。

  • 1970

    專書《近代中國音樂史話》(晨鐘版)出版。

  • 1971.09

    9月,赴日參加「中日現代音樂交換演奏會」,並發表作品。

  • 1971.10.07

    10月7日,赴香港出席「中國音樂研究會」(香港中文大學主辦)。

  • 1971.12

    12月,發起「亞洲作曲家聯盟」,並在臺北舉行籌備會議,共同發起人有入野義郎(日本)、鍋島吉朗(日本)、林聲翕(香港)和羅運榮(韓國)等。

  • 1971

    專書《杜步西》出版。

  • 1972.05~1974

    5月,開始在《中國時報》撰寫音樂專欄(1974年止)。

  • 1972.06.03

    6月3日,應臺大音樂季邀請,赴臺大舉行「製樂小集」第八次發表會。

  • 1973.02

    2月,應美國國務院之邀,在康乃爾大學等校做有關中國現代音樂之專題演講。

  • 1973.04.12~1973.04.14

    4月12-14日,赴香港出席「亞洲作曲家聯盟」成立暨第一屆大會。

  • 1973

    完成作品23號獨唱曲《楊喚詩十二首》、作品27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28號鋼琴三重奏《臺灣》和作品41號室內樂曲《臺灣民歌組曲》。

  • 1974.09

    9月,赴日本京都出席「亞洲作曲家聯盟」第二屆大會,並發表專題演講「臺灣民間音樂導論」。

  • 1974

    音樂評論集《聞樂零墨》出版。

  • 1975.10

    10月,出席「亞洲作曲家聯盟」第三屆大會,當選亞洲作曲家聯盟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 1975

    專書《關於臺灣的民間音樂》出版。

  • 1976.01

    1月,應聘為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維護山地固有文化實施計劃」委員,負責山地民謠之採集與整理,出版《臺灣高山族民謠集》。

  • 1976.11

    11月,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臺北)副主委,並發表專題演講「以中國古代音樂做為現代音樂的泉源」。

  • 1976

    完成作品29號交響曲《白沙灣》和作品30號鋼琴獨奏曲《五首插曲》。

  • 1977.04.20

    4月20日,策劃「第一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於臺北市實踐堂。

  • 1977.07.25

    7月25日,策劃「第二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於臺北市實踐堂。

  • 1977.11.09

    11月9日,策劃「第三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於臺北市實踐堂。

  • 1977

    完成作品20號《南胡曲三首》之第三首、作品21號琵琶獨奏曲《錦瑟》和作品31號舞劇《桃花開》。

  • 1978.02.27

    2月27日,策劃「第四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於臺北市實踐堂。

  • 1978.03.11~1978.03.19

    3月11-19日,赴泰國曼谷出席「亞洲作曲家聯盟」第五屆大會,並發表論文〈宮廷與民間:雅樂與俗樂〉。

  • 1978.06.24

    6月24日,策劃「第五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於國立臺灣藝術館。

  • 1978.07

    7月,率民族音樂調查隊,環島採集各種民間音樂。

  • 1978.10.13

    10月13日,策劃「第六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於臺北市實踐堂。

  • 1978.12

    12月,發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籌備工作。

  • 1978

    民歌集《臺灣高山族民謠集》(一)、(二)出版。

  • 1979.01

    1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正式成立,擔任常務董事兼執行長。

  • 1979.03.28

    3月28日,於臺北市實踐堂舉行個人第六次作品發表會「許常惠歌曲作品發表會」。

  • 1979.07.5~1979.07.7

    7月5-7日,於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個人第七次作品發表會,演出歌劇《白蛇傳》。

  • 1979.08

    8月,參加「亞太區域藝術教育會議」(臺北),並發表論文〈從鹿港南管音樂調查與研究報告,尋找唐末音樂的遺風〉。

  • 1979

    10月,赴韓國漢城出席「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六屆大會,並率領臺南南聲社赴韓、日巡迴演出南管音樂。

  • 1979.10

    10月,赴日本大阪藝術大學演講「臺灣的南管音樂」。

  • 1979.12

    12月,獲「吳三連先生文藝獎」。

  • 1979

    完成作品32號獨唱曲集《友誼集第一集》。

  • 1979

    論文集《追尋民族音樂的根》(時報版)出版。

  • 1980.01

    1月,當選「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

  • 1980

    與現任妻子李致慧女士結婚。

  • 1980.08

    8月,受聘為臺灣師大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專任教授。

  • 1980.12

    12月,出席「第三屆亞太文化傳統保存會議」,並發表論文〈臺灣地區的民俗音樂研究與維護現況〉。

  • 1980

    與黑澤隆朝、徐瀛洲等人多次赴蘭嶼採集雅美族民歌。

  • 1980

    完成作品18號管絃樂曲《中國慶典序曲:錦繡乾坤》和作品34號鋼琴曲集《中國民歌鋼琴曲第一本》。

  • 1980

    專書《臺灣福佬系民歌》(雲岡版)出版。

  • 1981.03.04~1981.03.12

    3月4-12日,赴香港出席「亞洲作曲家聯盟」第七屆大會。

  • 1981.11

    11月,應新加坡國家劇場作曲家協會、《南洋商報》之邀,赴新加坡演講。

  • 1981.12

    12月,赴馬尼拉出席「亞洲作曲家論壇」。

  • 1981

    完成作品25號兒童清唱劇《森林的詩》、作品35號鋼琴曲集《中國民歌鋼琴曲第二本》和作品36號鋼琴協奏曲《百家春》。

  • 1982.04

    4月,主持南管音樂全省巡迴演奏及講座。

  • 1982.07

    7月,赴日本發表歌曲及鋼琴作品。

  • 1982.10

    10月,與夫人李致慧女士應臺北法國文化科技中心之邀,赴巴黎、史特拉斯堡等地訪問二週。

  • 1983.07

    7月,應北美臺灣人教授協會之邀赴美參加年會,並發表臺灣民俗音樂之專題演講。

  • 1983

    完成作品37號兒童清唱劇《獅頭山的孩子》和作品38號舞劇《桃花姑娘》。

  • 1983.12

    12月,率「彩雲飛舞坊」赴韓公演舞劇《桃花姑娘》。

  • 1984.10

    10月,赴巴黎,在巴黎第四大學發表專題演講。

  • 1984.12

    12月,赴紐西蘭威靈頓參加「亞洲作曲家聯盟」第九屆大會,並做專題研究報告「雅美族的歌」。

  • 1984.12

    12月,任「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第三屆副董事長兼執行長。

  • 1984.12.27

    12月27日,舉行「許常惠、盧炎作品發表會」(地點:臺北市實踐堂)。

  • 1985.08.14

    8月14日,榮獲法國文化部頒授騎士勳章。

  • 1985

    完成作品39號舞劇《陳三五娘》。

  • 1986.03

    3月,赴匈牙利參加國際現代音樂協會之年會。

  • 1986.03

    3月,赴美參加「中國說唱及表演文學會議」,並發表論文〈從民歌手陳達談臺灣的說唱〉。

  • 1986.04.14

    4月14日,主持「第二屆中國民族音樂學國際會議」,任副會長,並發表論文〈從民歌手陳達談臺灣的說唱〉。

  • 1986.05

    5月,赴香港參加「第二屆中國新音樂史研討會」,並發表論文〈臺灣音樂史新音樂篇1895-1945〉。

  • 1986

    完成作品42號獨唱曲《橋》和作品47號獨唱曲集《友誼集第二集》。

  • 1986

    專書《現階段臺灣民謠研究》出版。

  • 1987

    完成作品10號《鋼琴五重奏》和作品33號歌劇《白蛇傳》全本。

  • 1987.05.31|198706.01

    5月31日、6月1日,於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舉行第八次作品發表會,歌劇《白蛇傳》全本首演。

  • 1987.06

    6月,赴漢城參加「作曲家與聲樂家音樂會」,並發表歌樂作品。

  • 1987.09

    9月,赴日任東京國立音樂大學客席教授一學期,講授「中國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

  • 1987

    論文集《民族音樂論述稿》(一)出版。

  • 1988.0612~1988.06.14

    6月12-14日,於國家劇院舉行第九次作品發表會,演出歌劇《白蛇傳》全本。

  • 1988.06

    6月,獲香港民族音樂協會頒贈榮譽學士。

  • 1988.08

    8月,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席「海峽兩岸中國作曲家座談會」。

  • 1988.10

    10月,赴港出席「亞洲作曲家聯盟」及「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聯合年會。

  • 1988.12

    12月,赴香港出席「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布農族的歌謠:民族音樂學的考察〉。

  • 1988

    完成作品43號大提琴曲《竇娥冤》。

  • 1988

    論文集《民族音樂論述稿》(二)出版。

  • 1989.02

    2月,赴中國大陸參加「臺灣現代音樂演奏會」(福建福州市),並考察閩南地區民間音樂。

  • 1989.06~1991

    6月,當選「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至1991年請辭)。

  • 1989.07

    7月,當選「中華民國音樂著作權人協會」理事長。

  • 1989.08

    8月,赴新疆採訪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民間音樂,為期三週。

  • 1989.10

    10月,任巴黎第四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一學期,主講「亞洲作曲家工作坊」和「民族音樂學在臺灣」。

  • 1990.03

    3月,受聘為「亞洲作曲家聯盟」執行委員會榮譽委員。

  • 1990.05.31

    5月31日,於臺北國家音樂廳舉行第十次作品發表會。

  • 1990.07

    7月,應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之邀,赴北京演講「臺灣的民族民間音樂」和「臺灣的現代音樂」。

  • 1990.11

    11月,任行政院文建會「民族音樂中心」籌備小組主持人。

  • 1991.02

    2月,任「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首任理事長。

  • 1991.07

    7月,任總統府「介壽館音樂會」策劃小組召集人。

  • 1991.07

    7月,主持「大陸音樂教育制度及音樂表演現況」之研究計劃(海峽文化交流基金會委託),並赴大陸內蒙古地區採集古民歌。

  • 1991.08

    8月,任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兼音樂研究所所長。

  • 1991

    完成作品44號小提琴曲《留傘調》。

  • 1991

    兒童文學書《中國的音樂》和專書《臺灣音樂史》出版。

  • 1992.02.21

    2月21日,於「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方向研討會」宣讀論文〈從我的歌樂創作探討傳統與創新〉。

  • 1992.04.28

    4月28日,榮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

  • 1992.06

    6月,出席中法現代音樂演奏會,在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白遼士演奏廳發表作品《女冠子》。

  • 1992.10

    10月,赴日出席「二十世紀諸民族文化之傳統與變相」研討會,並發表論文〈臺灣的音樂:其傳統與變相〉(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主辦)。

  • 1992.11

    11月,赴馬尼拉出席「傳統音樂論壇」,於菲律賓師範大學發表論文〈中國民族音樂中心籌設的構想〉。

  • 1992.11.17

    11月17日,作品13號《葬花吟》被選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之一。

  • 1992

    論文集《民族音樂論述稿》(三)出版。

  • 1993.05

    5月,受聘為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客座研究員,主講「臺灣音樂史」。

  • 1993.08

    8月,赴大陸參加「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年會,並做專題演講「臺灣原住民的音樂」。

  • 1993.08

    8月,赴香港參加「亞非會議」年會,並宣讀論文〈臺灣的音樂:傳統與變遷〉。

  • 1993.08

    8月,赴大陸福州市參加「閩臺音樂交流中心」開幕,受聘為名譽主任。

  • 1993

    完成作品45號合唱與交響曲《祖國頌之二:二二八紀念歌》。

  • 1994.02

    2月,任「二二八紀念音樂會」總策劃人,新作《祖國頌之二:二二八紀念歌》首演。

  • 1994.03

    3月,當選「中華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理事長。

  • 1994.04

    4月,赴中國大陸參加「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發起人會議」。

  • 1994.09

    9月,赴日本參加「第十五屆九州現代音樂節」,發表作品並主講「臺灣現代音樂的發展」。

  • 1994.09.09~1994.9.10

    9月9日、10日,於美國紐約舉行「臺灣作曲家樂展」。

  • 1994.11

    11月,赴韓參加「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第一屆年會。

  • 1994

    完成作品48號管絃樂曲《祖國頌之三:民主》。

  • 1994

    論文集《音樂史論述稿》(一)出版。

  • 1995.01

    1月,於高雄市、臺中市、臺北市舉行個人第十一次作品發表會「那一顆星在東方:許常惠歌樂展」。

  • 1995.03.04|1995.03.06

    3月4、6日,於臺北市社教館、中央圖書館演講「臺灣音樂的變遷」(白鷺鷥文教基金會主辦「臺灣音樂百年研討會」系列講座)。

  • 1995.05.06~1995.05.08

    5月6-8日,任教育部主辦「中華文化巡迴演講」之演講人,在英、法、比利時做六場演講,講題為「臺灣的音樂發展」。

  • 1995.05.31~1995.6.4

    5月31日-6月4日,任德國柏林市政府主辦「非德語系二縣市住民音樂文化大賽」之評審。

  • 1995.10

    10月,赴日本大阪出席「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第二屆年會,並發表論文〈近十年臺灣的民族音樂現狀:傳統與變相〉。

  • 1995

    完成作品49號《福佬話兒童合唱曲二首》,其中第一首《猴狗相抵頭》獲得「海峽兩岸閩南語童謠合唱作品評審音樂會」首獎。

  • 1995

    完成作品50號打擊樂曲《茉莉花》。

  • 1996.05

    5月,獲聘為總統府顧問。

  • 1996.10

    10月,獲法國政府頒贈榮譽軍團長官級勳章。

  • 1996.12

    12月,赴泰國馬哈撒拉坎大學,出席「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第三屆年會,獲選為學會主席。

  • 1996.12.21

    12月21日,「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成立,任董事長。

  • 1997.01.03

    1月3日,榮獲行政院頒贈文化獎。

  • 1997.0119~1997.01.26

    1月19-26日,赴菲律賓馬尼拉出席「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十八屆大會,並被選為執行委員主席。

  • 1998.08.01

    8月1日,獲教育部頒發「國家講座」主持人。

  • 1998.0825~1998.08.28

    8月25-28日,應邀擔任臺灣蕭邦協會鋼琴比賽評審,並作指定曲《草螟弄雞公》鋼琴變奏曲。

  • 1999.11.27~1999.11.29

    11月27-29日,行政院文建會委託之歌劇《國姓爺─鄭成功》於臺北國家劇院公演。

  • 2000.01.11

    1月11日,受文建會聘為「民族音樂中心」籌備處專業諮詢委員會委員兼召集人。

  • 2000.02.01

    2月1日,自臺灣師範大學退休,並獲聘為名譽教授。

  • 2000.05.30

    5月30日,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 2000.05.04

    5月4日,獲全國文藝節慶祝大會及中國文藝協會頒贈榮譽文藝獎章。

  • 2000.05.21

    5月21日,獲陳水扁總統聘為國策顧問。

  • 2000.06.26

    6月26日,任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 2001.01.01

    1月1日清晨4時50分,因腦瘤病變逝世於臺北市榮民總醫院,享年72歲。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