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蕭滋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鋼琴家、管絃指揮家、作曲家|
蕭滋,鋼琴家、管絃指揮家、作曲家;1902 年 10 月 2 日出生於奧地利史迪爾,1986 年 10 月 11 日逝世於臺北。從小在哥哥漢滋的琴韻聲中長成。十九歲開始隨知名鋼琴家沃賀爾學琴。同年考上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師事佩狄瑞克,之後兄弟倆專心研究莫札特,出版第一本具權威的莫札特鋼琴曲版本,開啟原典版樂譜出版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逃往美國,歸化美國籍。1963年,蕭茲接到國務院通知,到臺灣擔任交換教授之文化特使,作育無數英才。

Robert SCHOLZ (XIAO Zi) was born in Steyr, Austria in 1902. He grew up surrounded with the piano playing of his older brother Heinz from an early age. He began studying with world-renowned pianist Friedrich Wührer at the age of 19. That same year he was also accepted into the Mozarteum University of Salzburg in Austria, where he studied piano. He and his brother Heinz devoted themselves to researching and studying Mozart, and they eventually published the first authoritative collection of Mozart’s works for piano. He immigrated to the US in 1938 at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and eventually became a naturalized citizen. In 1963,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invited him to teach in Taiwan as part of a scholarly exchange program. He taught numerous students and conducted a number of orchestras during the more than two decades that he lived in Taiwan. He died in Taipei in 1986.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蕭滋
其他名稱
英文名: 

Robert SCHOLZ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鋼琴家、管絃指揮家、作曲家|
蕭滋,鋼琴家、管絃指揮家、作曲家;1902 年 10 月 2 日出生於奧地利史迪爾,1986 年 10 月 11 日逝世於臺北。從小在哥哥漢滋的琴韻聲中長成。十九歲開始隨知名鋼琴家沃賀爾學琴。同年考上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師事佩狄瑞克,之後兄弟倆專心研究莫札特,出版第一本具權威的莫札特鋼琴曲版本,開啟原典版樂譜出版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逃往美國,歸化美國籍。1963年,蕭茲接到國務院通知,到臺灣擔任交換教授之文化特使,作育無數英才。

Robert SCHOLZ (XIAO Zi) was born in Steyr, Austria in 1902. He grew up surrounded with the piano playing of his older brother Heinz from an early age. He began studying with world-renowned pianist Friedrich Wührer at the age of 19. That same year he was also accepted into the Mozarteum University of Salzburg in Austria, where he studied piano. He and his brother Heinz devoted themselves to researching and studying Mozart, and they eventually published the first authoritative collection of Mozart’s works for piano. He immigrated to the US in 1938 at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and eventually became a naturalized citizen. In 1963,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invited him to teach in Taiwan as part of a scholarly exchange program. He taught numerous students and conducted a number of orchestras during the more than two decades that he lived in Taiwan. He died in Taipei in 1986.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彭聖錦。《蕭滋:歐洲人臺灣魂》。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1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664-7

獲獎: 

1950年/布魯克納紀念獎章

獲獎: 

1937年/榮譽音樂教授

生平: 

啟蒙歲月
1902年10月16日,羅伯•蕭滋(Robert Scholz)出生於奧國的史迪爾(Steyr)。他從小在母親及哥哥的琴韻薰陶中成長,一心嚮往能夠學習音樂。然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粉碎了蕭滋外出拜師學琴的夢想;中學畢業後,父親更將蕭滋送到維也納學商,希望他繼承衣缽。然而,蕭滋始終無法忘情於音樂,因此便私下隨當時知名的鋼琴家渥賀爾(Friedrich Wuhrer)學琴,最後更決定棄商從樂。1921年9月,他以極優越的成績考上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院,師事佩狄瑞克(Felix Petyrek),只是天不從人願,種種因素讓蕭滋只跟隨老師上了十次課,此後便開始了自我修習、苦學成長的過程;自此之後,蕭滋亦未曾再師事過任何老師。儘管沒有師長的幫助,十個月後,靠著自修練習,蕭滋仍以優異的成績通過畢業考,順利拿到鋼琴、理論作曲及教師三個文憑,並正式展開其音樂事業,與兄長到歐洲各地巡迴演奏。1927年-1930年,兄弟倆根據莫札特手稿,原版編校並出版了第一本權威性的莫札特鋼琴曲版本,開啟原典版樂譜出版先河。之後他陸續完成多首作品,並持續與世界知名的指揮家如:華爾特(Bruno Walter)等合作演出。1937年,他受邀於薩爾斯堡主教大廳重新啟用莫札特自用鋼琴演奏會演出,這是極高的榮譽,他也是該音樂會唯一的鋼琴演奏家。

美國興學
1938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蕭滋逃往美國,受聘於曼尼斯音樂院,之後並與朋友創辦亨利街音樂學校(Henry Settlement Music School),教導貧窮卻有音樂天份的學生。此外,他籌組了「莫札特室內管絃樂團」(The Mozart Chamber Orchestra),希望將維也納的音樂風格帶至美國,也想嘗試發揮自學以及與指揮家華爾特合作多年的指揮經驗。在忙碌的授課、指揮生活中,蕭滋仍不忘創作,於1951年完成《E大調交響曲》。1953年,他召集以往訓練的優秀學生,成立了職業性的「美國室內管絃樂團」(American Chamber Orchestra),多次演出均獲佳評。由於樂團需要,加上對音樂的熱愛,蕭滋把大部分積蓄都投入購買管絃樂譜,不但寶貝收藏,更仔細研讀,詳盡地加上樂句、弓法、呼吸、表情等詮釋記錄,抄寫樂譜與詮釋總譜成為他生活中的重要習慣,也是他最熱愛的事情。他逝世後,妻子吳漪曼教授請黎國峰先生將其加以整理,最後的數百套樂譜都捐贈給國家圖書館,成為音樂研究者重要的參考資料。

結緣臺灣
1963年,蕭滋在許多人士的委託與力薦下,來到臺灣擔任交換教授。當時臺灣的音樂環境相當貧乏,鋼琴是只有富有家庭才有的樂器,音樂教育也多所不足,蕭滋教授的到來,無疑是臺灣音樂環境的一道曙光。第一年他接任師大、臺灣省立交響樂團與國立藝專的課程與指揮工作。一年後,由於其傑出成果,讓臺灣音樂界大力挽留他留下繼續在這塊土地播種。之後,蕭滋馬不停蹄地持續教學、指揮與規劃大小型音樂演出,短短數年,讓臺灣大專校院的音樂科系與職業樂團水準大幅突飛猛進,樂界及社會大眾無不嘖嘖稱奇。1969年,蕭滋與相戀六年的吳漪曼教授結婚,他們超越了世俗眼光及年齡差異,彼此心靈相通,相互扶持23年。儘管最後的13年蕭滋深受病痛所苦,但是他的愛早已在臺灣生根,他對於臺灣音樂教育的貢獻更是無可比擬。哪裡需要他,就往哪裡去,是蕭滋的最佳寫照。

曲終人散 遺愛人間
1973年起,蕭滋的身體狀況愈來愈不佳。但他退休後,並沒有好好安享餘年,卻反而投入音樂研究與哲學著述,開始了緊張辛苦的新生活。由於病情持續惡化,他一直反覆進出醫院。1986年10月11日,蕭滋在臺大醫院病房裡留下最後一句話:「噢!那花腔女高音唱得真好!」後,即宣告不治,他安詳地離去。蕭滋逝世後十天,妻子吳漪曼寫了一篇令人動容、感人肺腑的祝禱文,紀念這位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的伴侶,紙短情長,令人鼻酸。10月25日,政府相關官員、大學校長、藝文界與音樂界代表,為他於臺北天主教聖家堂舉行隆重的彌撒大典,向這一位熱愛臺灣、把寶貴生命與智慧全部付諸於這塊土地上的偉大音樂家致敬與告別。蕭滋教授逝世週年,吳漪曼捐贈出由黎國峰先生整理完成的所有蕭滋藏譜,師大音樂系同仁也著手收集相關文獻、圖片,並邀請各方撰寫紀念文字,出版「這裡有我最多的愛」紀念專輯。1993年1月4日,正式完成「蕭滋教授音樂文化基金會」之法人登記,讓蕭滋教授關懷臺灣之心繼續傳承。

領域: 

作曲家

領域: 

演奏家

領域: 

指揮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02.10.16
逝世時間: 
1986.10.11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奧地利 史迪爾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01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02.10.16

    10月16日,生於奧國史迪爾(Steyr)。

  • 1907

    由母親啟蒙學習鋼琴。

  •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民生凋蔽,一飽難求,但蕭滋的苦悶卻是希望能有一位鋼琴教師來教導他而不得。

  • 1920

    中學畢業。

  • 1921

    春,每次往返跋涉十六小時,前往維也納師事沃賀爾,一口氣上六小時鋼琴課,一共上十次課。

  • 1921.09

    9月,考入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院,師事佩逖瑞克;一個半月內上完十次課後,因老師轉往柏林大學任教,而回到史迪爾自行練習。

  • 1922.06

    6月,莫札特音樂院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情況特殊,特別允許入學才10個月的他參加畢業考,結果以特優成績通過鋼琴及作曲考試並獲頒教師證書。

  • 1923

    開始與胞兄漢滋在歐洲各地舉行獨奏及聯彈、雙鋼琴演奏,甚獲好評,此兄弟檔演出一直維持至1937年。

  • 1924

    在母校莫札特音樂院教授鋼琴及理論作曲課程,並研究雙鋼琴音樂,於秋天完成生平第一首作品《前奏聖詠》雙鋼琴曲,發表後深受重視。

  • 1925

    完成《小賦格》和《觸技曲》,與《前奏聖詠》合成完整的一首曲子。由於此首作品及成功的鋼琴演奏,被肯定為前途輝煌的卓越音樂家。

  • 1925

    隨後,又完成木管作品《鄉村舞曲》。

  • 1926

    完成《古典名家音樂主題鋼琴作品》。

  • 1927

    接受維也納環球出版公司邀請,蕭滋兄弟以三年的時間,根據莫札特手稿校訂編印完整的《莫札特鋼琴曲集》樂譜,開原典版樂譜出版之先河。

  • 1928

    完成《雙鋼琴協奏曲》。

  • 1929

    希臘名指揮家米托普羅斯在雅典指揮演出《雙鋼琴協奏曲》。

  • 1929

    完成《為長笛與管絃樂的行板與快板》。

  • 1930

    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中,與名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合作演出莫札特《雙鋼琴協奏曲》。

  • 1932

    完成《管絃樂組曲》和《東方組曲》。

  • 1933

    第一次演出史懷哲(Dr. Schwebsch)改編的巴赫《賦格藝術》。

  • 1935

    擔任大鍵琴教學,成為奧國第一位大鍵琴教授。

  • 1936.05

    5月,被聘為維也納鋼琴大賽最年輕的評審委員。

  • 1936.10

    10月,在名指揮家卡拉揚指揮下於德國演奏《雙鋼琴協奏曲》。

  • 1936

    首次赴美,在美國與加拿大巡迴演奏。

  • 1936

    完成《為大提琴與管絃樂的慢板》。

  • 1937.03

    3月,二度赴美巡迴演出,獲頒榮譽音樂教授殊榮。

  • 1937.08.22

    8月22日,在莫札特生前演奏的薩爾斯堡主教大廳重新啟用莫札特自用鋼琴演奏會中,被選為唯一的演奏者,並向全世界廣播。觀禮來賓包括托斯卡尼尼、華爾特等來自世界各國的二百多位音樂家。

  • 1937.10

    10月,由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指揮,在薩爾斯堡演出《雙鋼琴協奏曲》。

  • 1937

    完成《跋》。

  • 1938

    定居美國,獲聘為曼尼斯音樂院鋼琴教授。

  • 1938

    在亨利街音樂學校和名小提琴家葛拉米安、裴辛格、鋼琴教育家凡戈娃等教授,一同致力於免費培育清寒而有音樂天賦的青少年,所培訓的人才輩出。為了實現將薩爾斯堡的音樂傳統和莫札特風格移植至紐約的理想,獲得校長史波霍得贊同組織樂團,兩個月後演出,成績斐然。隨後又組織百人合唱團在學校附近天主堂演出巴赫、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等音樂家之宗教音樂。由於演出需要,在極端窮困之下,致力蒐集管絃樂之總譜,並在每一總譜、分譜予以精確細密地標出樂句、分句、弓法、呼吸和表情等各種符號。

  • 1940

    為了指揮需要,隨大指揮家塞爾上了十次有關音樂和指揮技巧的課程。

  • 1941

    和已成為摯友的葛拉米安共同創辦暑期音樂班。

  • 1943

    1943-1950年間,每年指揮所組織之樂團及合唱團演出。

  • 1944

    完成《古典名家音樂主題管絃樂曲》。

  • 1944

    向華爾特請益,參加他的樂團練習與演出,並日以繼夜的研究進修、訓練學生。

  • 1948

    將巴赫的《賦格藝術》改編為管絃樂曲。

  • 1950

    為紀念巴赫逝世二百週年,在紐約和貝利亞指揮演出自己改編的巴赫《賦格藝術》。

  • 1950

    指揮演出《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及《Te Deum》合唱曲,由於演出優異,榮獲布魯克納紀念獎章。

  • 1951

    完成《E大調交響曲》。

  • 1953

    成立職業的「美國室內管絃樂團」,除了在當地的Town Hall定期演出外,並在美國各地和加拿大演出。

  • 1956

    指揮美國室內管絃樂團由Westminster唱片公司出版莫札特《D大調嬉遊曲》等兩張唱片。

  • 1963.06.11

    6月11日,應美國國務院邀請,在美國在華教育基金會交換教授計畫下抵達我國,隨即在師大音樂系教授鋼琴、合唱,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指揮合唱及管絃樂團,並擔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客席指揮。又見當時鋼琴教學有許多缺失,乃假美國新聞處舉辦鋼琴講座,以講解、示範、分送講義、個別指導、介紹曲目與列出學習進度等方式,協助提升我國鋼琴教學,極具成效。

  • 1963.12.18

    12月18日,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與師大合唱團,在臺北國際學舍舉行音樂會,展現來臺半年的教學成果。

  • 1964

    受聘擔任中華學術院音樂哲士,於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任教,教授鋼琴、合唱及樂團。

  • 1964.02.08

    2月8日,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在臺北國際學舍舉行演奏會,陳方玉擔任鋼琴主奏。

  • 1964.05.02

    5月2日,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與師大合唱團,在臺北國際學舍演出莫札特《安魂曲》。

  • 1964.10.23

    10月23日,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在臺北國際學舍舉行演奏會,陳泰成擔任鋼琴主奏。

  • 1964.12.30

    12月30日,指揮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管絃樂團,在臺北國際學舍舉行演奏會。

  • 1965.04.24

    4月24日,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與師大合唱團,在臺北國際學舍演出海頓《四季》。

  • 1965.05.22

    5月22日,在臺北國際學舍,舉辦「蕭滋教授學生鋼琴演奏會」,參加者有陳泰成、秦慰慈、張瑟瑟、汪露萍、林嫻、林惠玲、鄭英傑等人。

  • 1965.06.02

    6月2日,為國立藝專籌募清寒獎助金,指揮藝專音樂科演出莫札特歌劇《劇院春秋》。

  • 1966

    赴臺中中興新村,為集訓音樂教師上課。並受聘為國防部示範樂隊顧問,指揮演出。

  • 1966.04.15

    4月15日,在臺北國際學舍,指揮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與國立藝專音樂科聯合演出舒伯特《F大調彌撒曲》、巴赫清唱劇選曲集莫札特《C大調聖母讚歌》。

  • 1966.06.15

    6月15日,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蕭滋教授學生鋼琴協奏曲之夜」,指揮國立藝專事內管絃樂團與汪露萍、張瑟瑟、陳泰成等人演出莫札特、海頓作品。

  • 1966.06.28|1966.7.2

    6月28日及7月2日,在臺南社教館、國立臺灣藝術館兩地指導室內樂演奏會,參加者有陳泰成、張瑟瑟、廖年賦、潘鵬、張寬容等。

  • 1966.10.08

    10月8日,應中廣公司之邀,指導其鋼琴學生汪露萍參加在國際學舍所舉辦之國請少年音樂演奏會。

  • 1967

    應邀在新竹、基隆等地舉辦鋼琴教學講座。

  • 1967.03.12

    3月12日,指導翁綠萍演出「德國藝術歌曲演唱會」,並親自為其伴奏。

  • 1967.04.29

    4月29日,在臺北國際學舍,指揮國立藝專管絃樂團與申學庸、吳季札兩位教授聯合演出舒伯特《降B大調第五號交響曲》、莫札特《費加洛婚禮》歌劇選曲、貝多芬《第三號c小調鋼琴協奏曲》。

  • 1967.05

    5月,指揮藝專管絃樂團、合唱團以及文化大學音樂系合唱團在天主教聖家堂演唱舒伯特《彌撒曲》。

  • 1968.04.06

    4月6日,在臺北國際學舍,指揮由中華民國音樂學會主辦之「吳伯超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參加者有師大音樂系、文化音樂系、政工幹校音樂系、藝專音樂科等院校學生所組成之合唱團,曾道雄、翁綠萍、吳漪曼等教授及藝專與文化聯合管絃樂團。

  • 1968.08.23

    8月23日,應邀赴歐,參加柏林音樂祭開幕,指揮柏林交響樂團演出全場莫札特作品,並由著名鋼琴家恩季爾(Karl Engel)擔任鋼琴協奏曲主奏。

  • 1969.03.25

    3月25日,在臺北天主教聖家堂,指揮藝專管絃樂團、合唱團及文化大學音樂合唱團演出莫札特《安魂曲》。

  • 1969.05.26

    5月26日,在臺北國際學舍指揮「協奏曲之夜」,為提拔留奧回國之陳澄雄教授,前半場由其指揮。

  • 1969.09.02

    9月2日,與我國名鋼琴家吳漪曼教授締結良緣,為中國樂壇增添一段佳話。

  • 1969.12.09

    12月9日,在臺北實踐堂舉辦夫婦兩人指導之學生演奏會。

  • 1970.01

    1月應邀赴日,指揮東京愛樂交響樂團演出。

  • 1970.04

    4月間,應邀指揮臺灣電視交響樂團立即轉播演出。

  • 1970.04.11

    4月11日,再度赴日,應聘武藏野音樂大學任教,指揮該校合唱團及交響樂團,分別在東京文化會館及武藏野音樂大學演出多次音樂會。

  • 1971.3.28

    年初由日返國,3月28日應邀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定期演奏會客席指揮,在國際學舍演出莫札特《哈夫納交響曲》、《C大調加冕彌撒曲》。

  • 1972

    受聘為中國文化大學華岡永久教授。

  • 1972.05.29

    5月29日,為慶祝總統、副總統連任就職,指揮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及華岡交響樂團,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演出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

  • 1972.09

    9月,應邀赴漢城指揮韓國愛樂交響樂團演出。

  • 1973.01.10

    1月10日,指揮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合唱團及華岡交響樂團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演出巴塞爾《情敵姊妹》序曲、韓德爾《所羅門王》間奏曲、莫札特歌劇《魔笛》詠嘆調、巴赫《小提琴與雙簧管協奏曲》、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終曲合唱等廣泛曲目之演奏會。

  • 1973.10.07

    10月7日,赴臺中中興堂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演出,秦慰慈擔任鋼琴主奏。

  • 1973.10.18

    10月18日,應邀指揮臺北世紀交響樂團,在臺北中山堂演出海頓《牛津交響曲》、普契尼歌劇選曲、莫札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辛德密特《絃樂小品》。

  • 1973.12.02

    12月2日,在臺中中興堂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演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由德籍教授施若德(Schrode)擔任鋼琴主奏。

  • 1974

    指揮師大音樂系演出舒伯特《G大調彌撒曲》,由光仁中學管絃樂團擔任伴奏。

  • 1975.01.08

    1月8日,應邀客席指揮國立藝專管絃樂團環島第七次師生音樂會,日籍鋼琴家藤田梓擔任鋼琴協奏曲主奏。

  • 1975.05.08

    5月8日,為敬悼先總統蔣公,籌募捐建中正紀念堂基金,指揮師大合唱團與世紀交響樂團在中山堂演出莫札特《安魂曲》;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藤田梓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並經電視錄影轉播。

  • 1975.06.14

    6月14日,指導金慶雲並為其伴奏,舉行德文藝術歌曲演唱會。

  • 1975.09.01

    9月1日,客席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臺北實踐堂演出「貝多芬之夜」,鋼琴由藤田梓擔任。

  • 1975.09

    9月起,正式從教職崗位退休,但依然從事培育後進之鋼琴教學及音樂研究與哲學思想著述。

  • 1983.10.17

    10月17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奇祿假臺北市臺大聯誼社設宴慶祝蕭滋在華任教二十週年,發表〈教育家的形象〉演說,全文刊載於教育部公報、藝專校刊、《音樂與音響》雜誌。

  • 1985.09

    9月,東和出版社再版發行《前奏聖詠、小賦格與觸技曲》樂譜。

  • 1985.10

    10月,由臺北市立國樂團在中山堂主辦「蕭滋教授八秩晉三慶生音樂會」。

  • 1986.01.18

    1月18日,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臺北社教館舉辦「蕭滋作品演奏會」,《雙鋼琴協奏曲》由劉富美、周婉容擔任鋼琴主奏。

  • 1986.10

    10月,《雙鋼琴協奏曲》及重要管絃樂作品樂譜在臺北由曲盟出版發行。

  • 1986.10.11

    10月11日,病逝於臺大醫院。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