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張福興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民族音樂學家|
張福興,民族音樂學家;1888 年 2 月 1 日出生於苗栗頭份,1954 年 3 月 5 日逝世於臺北。五歲時無師自通,學會以胡琴自娛,曾公費留學日本,學習西洋音樂,學成歸國之後,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傳播、推廣,並採集民謠、跨足流行音樂的製作,重要作品有《水社化番的杵音與歌謠》是本省最早一篇土著族音樂的田野採譜,及《女告狀》,對於漢族音樂推廣與傳承,功不可沒。有「臺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美譽。

ZHANG Fu-Xing was born in Toufen, Miaoli in 1888. He taught himself to play the erhu (Chinese fiddle) at the age of five. He received a scholarship from the government to study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in Japan.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devoted the rest of his life to music education. Zhang also collected folk songs and produced popular music. One of his most important works include a collection of several dozen Aboriginal songs called “Traditional Songs and Pestle Songs of the Thao at Sun Moon Lake,”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22. It was the first time Aboriginal music in Taiwan was recorded using transcriptions from fieldwork. His other major work was a collection that used both gongche notation and the staff of Western musical notation for various versions of a folk tune popular at the time called “A Sing-Song Girl’s Story.” Zhang’s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Chinese music are incomparable. He has been called “the first Taiwanese musician of the modern era.” Zhang died in Taipei in 1954.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張福興
其他名稱
英文名: 

ZHANG Fu-Xing

稱號: 

臺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民族音樂學家|
張福興,民族音樂學家;1888 年 2 月 1 日出生於苗栗頭份,1954 年 3 月 5 日逝世於臺北。五歲時無師自通,學會以胡琴自娛,曾公費留學日本,學習西洋音樂,學成歸國之後,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傳播、推廣,並採集民謠、跨足流行音樂的製作,重要作品有《水社化番的杵音與歌謠》是本省最早一篇土著族音樂的田野採譜,及《女告狀》,對於漢族音樂推廣與傳承,功不可沒。有「臺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美譽。

ZHANG Fu-Xing was born in Toufen, Miaoli in 1888. He taught himself to play the erhu (Chinese fiddle) at the age of five. He received a scholarship from the government to study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in Japan.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devoted the rest of his life to music education. Zhang also collected folk songs and produced popular music. One of his most important works include a collection of several dozen Aboriginal songs called “Traditional Songs and Pestle Songs of the Thao at Sun Moon Lake,”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22. It was the first time Aboriginal music in Taiwan was recorded using transcriptions from fieldwork. His other major work was a collection that used both gongche notation and the staff of Western musical notation for various versions of a folk tune popular at the time called “A Sing-Song Girl’s Story.” Zhang’s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Chinese music are incomparable. He has been called “the first Taiwanese musician of the modern era.” Zhang died in Taipei in 1954.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盧佳君。《張福興:情繫福爾摩莎》。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1冊。宜蘭:傳藝中心,2003。|ISBN 957-01-5703-8

生平: 

烽火亂世習樂勤
張福興的父親張桂曾為客家子弟,搭上清同治年間的移民潮渡海來臺,以謀取更好的生活;與蘇英妹成親之後,便在頭份街上經營雜貨店。張福興出生時,兄長應已接掌家業,故其父得以放下肩頭重擔,有較多時間享天倫樂,所以自然特別寵愛這年幼的孩子。張福興自幼就嶄露音樂天份,五歲即能無師自通演奏胡琴自娛,成了街坊鄰居所津津樂道的「音樂天才」。雖然其父白手起家經商,卻極注重小孩教育:張福興沉浸於晚清時的儒家私塾教育環境,故得以保有古典文化知識基底;日本殖民時期,現代化新式教育領他找到一生志業。張福興自公學校畢業後,考取當時臺灣人所能就讀的最高學府—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進入師範部;國語學校的課程內,即包含音樂這門課。受國語學校音樂環境的薰陶,激起他愛樂的熱情;二年級時,他將閒暇時間全部投入學習音樂,研究風琴或其他西樂時的模樣,如數家珍;樂器演奏能力傑出,是其他同學所望塵莫及;其傑出表現,也備受學校重視。最後,他以公費留學生身分進入東京音樂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預科一年後,進入本科器樂部,主修大風琴;至東京音樂學校第三年時,師事日本當時著名的管風琴演奏者—島崎赤太郎,這對年輕的張福興影響深遠。此外,年應臺灣總督府要求,兼修小提琴演奏。未料,這額外再學的技能,竟成為他日後站在舞臺用以演出的樂器。

全方位音樂家
起因於時代與大環境使然,張福興無可避免地須身兼數職。他擁有許多名列「第一」的音樂成就,這讓他在臺灣音樂界的地位不可動搖。雖然常將張福興歸類為音樂教育家,但他除了教育上的貢獻,在演奏、學術與社教推廣等層面,皆面面俱到。當時的教育環境極度困乏,但他依然憑著熱愛音樂的心,以專業且無私的奉獻精神,漸次打造臺灣社會的音樂地基,並藉助學校,熱情地推動藝文活動:他所參與的國語學校校友會,每年會定期舉辦音樂會,而他會擔任獨奏角色,或和其他音樂老師合作演出。同時,他也將教育家的影響範圍擴大至整個社會,常利用暑期擔任講習所的主講人。此外,張福興頻繁登臺表演,並與國外音樂家同臺演出,這些皆是他推廣音樂活動的具體作為,說他是臺灣當代音樂教育推廣的先鋒,乃名副其實。

民族音樂學者
1922年,張福興奉派前往日月潭附近水社採集原住民音樂,爾後出版《水社化番的杵音與歌謠》一書,可謂「本省最早一篇土著族音樂的田野採譜」。當時,曾有日本學者表示「臺灣因地處熱帶之緣故,阻礙其音樂之發展」,但張福興對此深感不服,便開始著手蒐集臺灣民謠與童謠。其於1924年發行的漢族民間音樂樂譜《女告狀》,是他關心臺灣民間音樂的具體作為,此書更被學者譽為「本省第一本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之漢族民間音樂」,對漢族音樂推廣與傳承,功不可沒。1948-1954年間,就在張福興西歸前,他逐漸步入宗教世界,不過此時的他卻沒有忘卻身為音樂家的使命,依然著手採集宗教音樂─佛曲。佛教音樂具備優雅、虔敬特質,使人身心清純透淨,也許張福興晚年乃藉之尋得能安身立命之處。

領域: 

音樂學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888.02.01
逝世時間: 
1954.03.05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苗栗縣 頭份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21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888.02.01

    2月1日,出生於臺灣新竹廳竹南一堡頭份庄(今苗栗縣頭份鎮)。父親張桂曾,母親蘇氏英妹,上有四位兄長旺興、財興、登興、順興。

  • 1893

    與四兄順興同入頭份義塾儲珍書室,隨陳維藻先生修習漢文。

  • 1895

    甲午戰爭結束,清廷戰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割讓臺灣及澎湖諸島給予日本。

  • 1899.02

    2月,進入頭份公學校就讀。

  • 1901

    父親桂曾公離世,享年58歲。

  • 1903.02.20

    2月20日,參加「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及國語部生徒入學試驗」並獲錄取。

  • 1903.04.01

    4月1日,正式進入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就讀。

  • 1905

    於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二年級就讀,對音樂產生莫大興趣,閒暇時間全神投注音樂一門,進步神速。

  • 1905.04

    4月,升入三年級。

  • 1905.11.11

    11月11日,國語學校校友會第三回音樂演奏會在該校體操教室舉行,登臺表演風琴獨奏與獨唱,並與同班同學演出三部合唱、二部合唱。

  • 1906

    因為在校音樂成績表現優異,國語學校校長田中敬一特請總督府同意,派遣留學東京。

  • 1906.04.28

    4月28日,與新竹廳竹南一堡陳雙傳長女漢妹完婚,婚後即前往日本東京留學。

  • 1906.09.11

    9月11日,正式進入東京音樂學校預科就讀。

  • 1907.04.01

    4月1日,進入本科器樂部一年級,主修大風琴,師事島崎赤太郎。

  • 1909

    應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要求,兼修對未來音樂教育可有裨益之樂器─小提琴。

  • 1910.03.25

    3月25日,畢業於東京音樂學校本科器樂部。同日與應屆畢業生於該校奏樂堂舉辦畢業演奏會,擔任大風琴獨奏《巴薩卡里亞曲》。

  • 1910.04.01

    4月1日,奉派前往靜岡濱松山葉音樂器工廠,實際研習調律工作。

  • 1910.04.16

    4月16日,獲頒「師範學校與高等女學校音樂科暨中學校唱歌科教員合格證書」。

  • 1910.05.07

    5月7日,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部。同日,為國語學校任命為教務囑託。同月17日,臺灣總督府任命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音樂科助教授。

  • 1911.03.04

    3月4日,於國語學校校友會第九回音樂會表演風琴和小提琴獨奏,表演之風琴曲目為《巴薩卡里亞曲》。

  • 1911.07

    7月,擔任臺灣總督府之派遣講師,參加臺中州東勢角公學校舉行為期四周之各地方廳聯合舉辦地方學事講習會,講習科目「音樂」。

  • 1912.03.09

    3月9日,國語學校校友會舉行第十回音樂會,演出小提琴獨奏及風琴獨奏;並與同校音樂教師演出三部合唱。

  • 1912.07

    7月,擔任臺灣總督府之派遣講師,參加桃園、新竹二廳共同舉辦之公學校訓導聯合講習會,講習科目「唱歌」。

  • 1912.10

    10月,擔任國語學校校友懇親會發起人之一。

  • 1914.03.07

    3月7日,國語學校校友會舉行第十一回音樂會,演出二首小提琴獨奏;與同校音樂教師演出一曲三部合唱;並與宮島慎三郎(擔任鋼琴)合奏一首小提琴奏鳴曲。

  • 1914.03.16|19143.17

    3月16、17日,臺北基督教青年會舉辦慈善音樂會,演出小提琴獨奏、小提琴重奏,並擔任四部合唱之鋼琴伴奏。

  • 1914.06.05

    6月5-7日,臺北在鄉軍人會舉辦「討伐隊寄附演藝會」,演出小提琴、鋼琴合奏,並擔任鋼琴伴奏。

  • 1915.06.19|1915.06.20

    6月19、20日,臺北廳舉辦「始政紀念暨祝賀大音樂會」,演出小提琴獨奏二曲;與擔任鋼琴之宮島慎三郎合奏小提琴手奏鳴曲;並擔任次中音演出四部合唱二曲。

  • 1915.07.14

    7月14日,長子彩湘出世。

  • 1916.02

    2月,「臺灣音樂會」在臺北成立,擔任該會講師。

  • 1916.03.04

    3月4日,國語學校校友會舉行第十二回音樂會,與柯丁丑合奏小提琴、曼陀林曲之《歌劇選粹》;風琴獨奏;與一條慎三郎(擔任鋼琴)合奏小提琴奏鳴曲;擔任上低音演出四部合唱;擔任第一小提琴手演出絃樂四重奏。

  • 1916.09.23|19169.24

    9月23、24日,臺北美音會舉行第一回演奏會,演出男聲三部合唱及絃樂四部合奏。

  • 1917.02.20|1917.2.21

    2月20、21日,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和基督教聯合婦人會主辦南投、澎湖兩廳罹災救助慈善音樂會,演出小提琴、鋼琴合奏及絃樂二重奏。

  • 1917.12.02

    12月2日,蛇木藝術同好會舉辦音樂會,演出四部合唱、絃樂三重奏、管絃樂合奏。

  • 1918.01.21

    1月21日,長女秀蘭出世。

  • 1918.04.26|1918.04.27

    4月26、27日,臺北外國人團體與臺灣基督教青年會舉行聯合軍慰問慈善音樂會,演出小提琴、鋼琴二重奏;小提琴、鋼琴、大提琴三重奏。

  • 1919.04.01

    4月1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仍擔任該校音樂科助教授。

  • 1920.09.25

    9月25日,參加艋舺共勵會舉辦之音樂會,演出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合奏及鋼琴伴奏。

  • 1920.11.23

    11月23日,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同窗會舉辦音樂會,演出小提琴獨奏及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

  • 1920.12.02

    12月2日,南方藝術社舉辦音樂會,演出小提琴獨奏。

  • 1921.05.17|1921.05.18

    5月17、18日,臺灣基督教青年會舉行音樂會,演出小提琴獨奏及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

  • 1922.02.15

    自2月15日起,受臺灣教育會委託前往日月潭從事水社原住民音樂採集與調查,為期十五天,聽取杵歌與杵音,並作樂譜紀錄。

  • 1922.03.31

    3月31日,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官制變更,改「教授、助教授」為「教諭」;4月1日,張福興職稱改為臺北師範學校音樂科教諭。

  • 1922.12.25

    12月25日,在日月潭水社採集之歌譜,以《水社化蕃杵の音と歌謠》為名,編入臺灣教育會編纂發行之《蕃人の音樂第一集》。

  • 1923.05.12

    5月12日,「玲瓏會」舉行管絃樂演奏會,「玲瓏會」為張福興與其私淑弟子所組織之業餘愛樂團體,成員約有數十人。

  • 1924.03.17

    3月17日,編作《為小提琴、曼陀林或鋼琴之中國音樂》之《支那樂東西樂譜對照女告狀》出版。

  • 1925.02.01

    2月1日,「玲瓏會」舉行第二回公開演奏。

  • 1925.06.17|1925.06.20||1925.06.22

    6月17、20、22日,「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無線電放送播出,與「玲瓏會」會員一起演出。

  • 1926.10

    10月,以病為由辭臺北師範學校音樂科教諭職,並獲補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教諭資格。

  • 1926

    退職後前往東京。

  • 1927.06.30

    6月30日,由東京返臺後應邀出席臺北醫專校友會音樂部舉行之第三回演奏會,指揮該校管絃樂團演出。

  • 1927.08.31

    8月31日,獲聘擔任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音樂科囑託教員。

  • 1927.10.03

    10月3日,指導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舉行創立二十二週年音樂會演出,並擔任該校學生獨唱小提琴伴奏。

  • 1928

    兼任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音樂科囑託教員。

  • 1928.04.10

    4月10日,母親蘇太夫人辭世,享年77歲。

  • 1929

    辭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音樂科囑託教員教職。

  • 1929.10

    10月,為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校歌作曲。

  • 1929

    林進發在著作《臺灣人物傳》中,以「音樂家」名銜稱譽張福興。

  • 1930.01

    1月,劉克明完成《臺灣今古談》,書中稱譽張福興為臺島地區最初且最優之音樂家,小提琴尤為拿手。

  • 1932.01

    1月,接受臺灣總督府委託擔任東京高砂寮長一職。

  • 1932.02.15

    辭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音樂科囑託教員職,於2月15日搭船前往東京,著手高砂寮之開寮事務。

  • 1933.01.07

    任東京高砂寮寮長,然因個人健康及臺灣尚有在學子女為由,於1月7日請辭高砂寮長職,並於4月返臺。

  • 1933

    與友人合資在東京中野從事豬肉罐頭、豬肝、豬腳、豬油等加工製造事業。

  • 1934

    結束在東京之豬肉罐頭、豬肝、豬腳、豬油等加工製造事業。

  • 1934

    出任日本勝利蓄音器株式會社首任在臺文藝部長,籌劃臺灣音樂唱片之製作。

  • 1934.08.12

    8月12日,應邀參加臺灣新民報舉行之「臺灣鄉土訪問音樂團」座談會。

  • 1935

    勝利會社發行張福興編寫之新小曲《路滑滑》(顏龍光詞,賴碧霞演唱)曲盤,為勝利會社發行之首張臺灣曲盤;及《臺灣日月潭杵音及蕃謠》曲盤(張福興編曲、賴碧霞演唱、勝利洋樂團伴奏)。

  • 1935

    率歌手赴日灌錄唱片。

  • 1935.03

    3月,張福興子彩湘考取大阪醫專和武藏野音樂專門學校,選擇進入武藏野音專本科鋼琴部就讀。

  • 1935

    女秀蘭考取東京女子醫專並就讀。

  • 1935.03.31

    3月31日,獲「臺灣歌人協會」票選為理、監事。

  • 1936

    辭日本勝利蓄音器株式會社在臺支部文藝部長職。

  • 1936.09

    9月,張福興於臺北市開設音樂教授所,指導後進學習音樂。

  • 1939.01.25

    1月25日,子彩湘與頭份庄蟠桃林添桂三女月娥結縭。

  • 1939.01.27

    1月27日,女秀蘭因肺病逝世,年二十三歲,葬於頭份永和山。秀蘭逝後,張福興遭受莫大打擊,長年深居永和山。

  • 1939.03

    3月,張福興子彩湘畢業於武藏野音專。

  • 1945.08.15

    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及澎湖諸島歸還中國。張福興仍繼續從事學生之鋼琴、提琴課程指導。

  • 1946

    子彩湘應聘擔任省立臺灣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講師兼訓導員。

  • 1946.08.13

    8月13日,參加臺灣文化協進會舉辦之音樂委員會初次懇談會。

  • 1946.09.07

    9月7日,獲聘擔任「光復週年紀念音樂會」籌備委員。

  • 1946.10.19

    10月19日,「光復週年紀念音樂演奏會」於臺北市中山堂舉行

  • 1946.10.20

    10月20日,出席「光復週年紀念音樂演奏會檢討座談會」。

  • 1946.12.06

    12月6日,參加子彩湘在臺北中山堂舉行之「臺北鋼琴專攻塾第一回塾生發表鋼琴演奏會」。

  • 1946.12.21

    12月21日,獲聘擔任「臺灣文化協進會」音樂比賽大會小提琴專門審查委員。

  • 1947

    受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長邀請短期兼任該院音樂專科課程。

  • 1947

    受臺灣省教育會邀請編寫國民學校音樂教本。

  • 1947.06

    6月,張福興臺灣新生報出版《臺灣年鑑》,稱譽張福興、柯丁丑與日人一條慎三郎為「臺灣西洋音樂的鼻祖」。

  • 1948.03.27

    3月27日,苗栗頭份國民學校舉行五十週年校慶大會,應母校邀請演出小提琴二重奏。

  • 1948.05

    5月,為臺灣省教育會《徵求兒童歌謠》選作之二《蚊子》譜寫伴奏樂曲,於《臺灣教育月刊第一卷5月號》發表。

  • 1948.06

    6月,為臺灣省教育會《徵求兒童歌謠》選作之三《造飛機》譜寫伴奏樂曲,於《臺灣教育月刊第一卷6月號》發表。獲聘擔任臺灣省音樂文化研究會第一屆音樂演奏大會評選委員。

  • 1948.06.16

    6月16日,為臺北市大同國校創作校歌。

  • 1948.12.14

    12月14日,參加臺灣省音樂文化研究會第一屆音樂演奏大會,演出小提琴獨奏,由子彩湘鋼琴伴奏,此次演出為最後之登臺。

  • 1948

    潛心向佛,對佛曲產生興趣。

  • 1950.02

    2月,因獨子彩湘受友人呂赫若匪諜案牽連,遭警備總部拘押而營救奔走;3月,彩湘獲釋。

  • 1950

    時往苗栗獅頭山古剎,或在元光寺「打七」,或攜小型風琴在勸化堂採集梵唄佛曲。

  • 1951

    皈依臺北汐止彌勒內院住持慈航法師。

  • 1951

    隨臺北市內湖圓覺寺心妙法師採集梵唄音樂。

  • 1952

    隨心妙法師在桃園縣楊梅鎮回善寺採集梵唄音樂。

  • 1952

    以簡譜紀錄心妙法師唱頌《爐香讚》一曲,並單獨印行。

  • 1952

    聽寫十普寺戒德法師錄製之佛曲唱盤《爐香讚》曲。

  • 1952

    聽寫1931年「海潮音」出版慕西法師唱讚錄音曲盤《香讚》、《佛寶讚》二曲。

  • 1952.07.20

    7月20日,創作《觀音靈感歌》,並以《觀音靈感歌》歌詞填入「蘇武牧羊譜調」以另製新曲。

  • 1952

    譜寫縣立楊梅初級中學校校歌。

  • 1953

    健康日損,長居臺北彩湘處,以便就近醫療。

  • 1954.03.05

    3月5日,因心臟病病逝於臺北。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