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呂炳川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民族音樂學家|
呂炳川,民族音樂學家;1929 年 9 月 4 日出生於澎湖,1986 年 3 月 15 日逝世於香港。1962年,負笈日本修習民族音樂學,師承日本音樂學者岸邊成雄,並成為臺灣第一位民族音樂學博士,曾多次深入臺灣山區蒐集、調查原住民音樂,對民歌採集與田野工作貢獻厥偉;其重要研究成果有《臺灣原住民(高砂族)音樂》三張唱片等。在臺灣推動「才能教育」,對於新一代莘莘學子有著極大的影響。

LÜ Bing-Chuan was born in Penghu in 1929. He went to study abroad in Japan in 1962, where he studied ethnomusicology. He studied with Japanese musicologist Kishibe Shigeo. Lü became the first Taiwanese to earn a doctoral degree in ethnomusicology. He went deep into Taiwan’s forest areas to collect folk songs on numerous occasions and researched Aboriginal music. He was a major proponent of “Talent Education.” He was also a major influence for an entire generation of students. Lü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folk song collections and fieldwork. He passed away in Hong Kong in 1986.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呂炳川
其他名稱
英文名: 

LÜ Bing-Chuan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民族音樂學家|
呂炳川,民族音樂學家;1929 年 9 月 4 日出生於澎湖,1986 年 3 月 15 日逝世於香港。1962年,負笈日本修習民族音樂學,師承日本音樂學者岸邊成雄,並成為臺灣第一位民族音樂學博士,曾多次深入臺灣山區蒐集、調查原住民音樂,對民歌採集與田野工作貢獻厥偉;其重要研究成果有《臺灣原住民(高砂族)音樂》三張唱片等。在臺灣推動「才能教育」,對於新一代莘莘學子有著極大的影響。

LÜ Bing-Chuan was born in Penghu in 1929. He went to study abroad in Japan in 1962, where he studied ethnomusicology. He studied with Japanese musicologist Kishibe Shigeo. Lü became the first Taiwanese to earn a doctoral degree in ethnomusicology. He went deep into Taiwan’s forest areas to collect folk songs on numerous occasions and researched Aboriginal music. He was a major proponent of “Talent Education.” He was also a major influence for an entire generation of students. Lü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folk song collections and fieldwork. He passed away in Hong Kong in 1986.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明立國。《呂炳川:和絃外的獨白》。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15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678-7

獲獎: 

1977年/日本文部省藝術祭大獎

生平: 

複調多體的篇章
1929年9月4日出生於澎湖,在保守穩健的家族傳統中長成。潛藏在體內的動力具突破性與創造性,猶如平實安穩的旋律及節奏中,暗藏著一股深沉且蓄勢待發的原動力。從小,他就在工藝技術上展現過人才氣,曾獲模型航空機競技會F級一等獎,也對攝影活動很有興趣;於17、18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從此便與音樂維繫著無法切割的關係:1959年,擔任高雄市立交響樂團指揮;1962年,負笈日本,先後就讀東京武藏野音樂大學、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專攻民族音樂學,師承日本著名音樂學者岸邊成雄;1973年,取得博士學位,是臺灣第一位取得民族音樂學博士的學者。

探究民族音樂學
呂炳川認為研究民族音樂之目的,不一定要為了提供作曲家創作素材而工作,研究目的尚包含考證價值,只要能以寬闊視角分析資料、研究民族文化起源,就已具有積極意義。他於1966年開始從事臺灣田野採集工作,主要調查內容分為「原住民音樂」和「漢民族音樂」,同時也包含世界其他民族音樂。與「原住民音樂」相關的重要成果,有《臺灣原住民(高砂族)音樂》唱片三張,包含臺灣各原住民族的音樂,如《祈禱小米豐收歌》、《豐年祭歌》等;與「漢族音樂」相關的成果,則有《臺灣漢民族音樂》專輯三張,內容包含五大部分:宗教音樂、歌曲與合奏、雜伎、民謠、劇樂。此外,呂炳川身為民族音樂學家,不僅投入許多心力採集聲音及影像資料,也收藏許多世界各族的樂器。他認為一個民族的樂器,就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具體形象,因此他呼籲政府可以籌建一座「民族樂器博物館」,以展現國人豐富多樣的音樂內涵與活動。

才能教育實現
1965年,呂炳川開始研究「才能教育」,才能教育是個藉由早期訓練,來培養孩子各種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他有計畫地在臺灣北、中、南三區推動,開起了劃時代局面。1971年,呂炳川在高雄創辦中華民國才能教育兒童弦樂團,開始訓練幼兒演奏小提琴,並傳授音樂相關科目,從此展開臺灣才能教育扉頁。由於「演奏小提琴」在才能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許多媒體都把他視為是「音樂教育家」或是「音樂家」。1979年起,呂炳川在臺先後任教於實踐家專音樂科、文化大學、立藝專音樂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音樂學;1980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教職。在香港期間,他除了學校的教學工作,依然熱衷調查研究工作,也積極參與香港社會的音樂活動。1983年,由呂炳川居中聯繫而促成由文建會策劃、中華民國比較音樂學會主辦「中國民族音樂週」系列活動;且這個活動至今仍繼續舉辦,每兩年一次,以「國際民族音樂學會議」的方式進行。 1985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

未完成的樂章
呂炳川曾擬一份《臺灣高山族音樂的研究計畫》,目標在於總結報告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之成果;同時為了使戲曲音樂能被全面調查研究並紀錄,故原本也有出版《歌仔戲的研究著作架構》之計劃,但終因1986年心臟病發驟逝,使得這些計畫無法實現,享年57歲。雖然呂炳川無法親自完成這些計畫,但是將他所蒐集的資料進一步分析整理後,所得成果不啻為研究臺灣民族音樂的寶庫,對拓展民族音樂之相關研究,助益甚深。

領域: 

音樂學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29.09.04
逝世時間: 
1986.03.15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澎湖縣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香港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15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29.09.04

    9月4日,出生於澎湖。

  • 1931

    由澎湖搬遷到高雄。

  • 1943.04

    4月,臺灣省立高雄商業職業學校初級部入學。

  • 1946.07

    7月,臺灣省立高雄商業職業學校初級部畢業。

  • 1946.09

    9月,臺灣省立高雄商業職業學校高級部入學。

  • 1949.07

    7月,臺灣省立高雄商業職業學校高級部畢業。

  • 1949.10

    10月,臺灣省高雄港務局就職。

  • 1957.04

    4月,臺灣省高雄港務局離職。

  • 1957.04

    4月,東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就職。

  • 1959.01.30

    1月30日,與許碧月女士結婚。

  • 1959.05

    5月,受高雄市政府之聘,擔任高雄市立交響樂團正指揮。

  • 1962.01

    1月,離職東南水泥公司以及高雄市立交響樂團。

  • 1962.10

    10月,日本私立武藏野音樂大學音樂學部樂器科入學,主修小提琴、指揮。

  • 1965

    開始研究「才能教育」。

  • 1966.03

    3月,日本私立武藏野音樂大學音樂學部畢業。

  • 1966.04

    4月,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聽講科入學,主修小提琴,兼修民族音樂。

  • 1966.04

    4月,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美學專門課程入學,主修音樂、美學,兼修比較音樂。

  • 1966

    第一次回國調查本省傳統音樂及高山族音樂。

  • 1967.04

    4月,由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美學專門課程轉入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專門課程之碩士課程,主修比較音樂,兼修音樂美學、音樂史。

  • 1967.07

    7-9月,承美國亞洲協會經費補助,第二次回國調查本省傳統音樂及高山族音樂。

  • 1968.03

    3月,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聽講科肄業。

  • 1969.03

    3月,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專門課程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 1969.03

    3-10月,日本造型美術協會提供經費,第三次回國調查本省傳統音樂及高山族音樂。

  • 1969.04

    4月,攻讀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專門課程之博士課程,主修比較音樂。

  • 1969.04

    4月,擔任日本聲專音樂專科學校及昭和音樂大學講師,教授比較音樂學、音樂美學及音樂史(-1971年4月)。

  • 1970.04

    4月,第四次回國調查本省傳統音樂及高山族音樂。

  • 1970.08

    8月,第五次回國調查本省傳統音樂及高山族音樂。

  • 1970.08

    8月,擔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兼任副教授,負責小提琴個別教授,及樂器學、比較音樂、音樂欣賞、音樂概論之課程(-1972年7月)。

  • 1971.01

    1月,在高雄創辦中華民國才能教育兒童絃樂團,訓練幼兒小提琴及一般科目之才能教育課程。

  • 1971.08

    8月,任私立東海大學音樂系民族音樂研究室研究委員(-1974年7月)。

  • 1971.09

    9月,在高雄成立「愛樂室內樂團」。

  • 1971.11

    11月,受聘為中華學術院中華音樂影劇協會研究士。

  • 1972.03

    3月,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畢業,主修民族音樂,獲得文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臺灣土著族音樂的考察》。

  • 1973.01

    1月,在臺北與林二、邱慶彰共同成立「中華才能教育中心」。

  • 1973.02.20

    2月20日,假臺南市神學院創辦「才能教育兒童絃樂團」。

  • 1974.09.27

    9月27日,日本社團法人才能教育研究會給予中華民國才能教育絃樂團支部認證。

  • 1975.04

    4月,在臺北成立才育幼稚園。

  • 1975.04

    4-7月,擔任國立藝專音樂科兼任副教授,教授比較音樂學。

  • 1976.08

    8月,擔任國立藝專音樂科兼任副教授,教授音樂美學(-1978年1月)。

  • 1977

    榮獲日本文部省藝術祭大獎。

  • 1978.08

    8月,擔任私立實踐專校音樂科專任教授兼主任(-1980年7月)

  • 1979.02

    2月,擔任國立藝專音樂科兼任教授,教授比較音樂學、音樂美學(-1980年)。

  • 1980

    擔任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兼任教授(-1982年)。

  • 1980.09.01

    9月1日,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館長。

  • 1984.05.01

    5月1日,榮膺香港民族音樂學會首任會長。

  • 1985.09

    9月,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

  • 1986.03.15

    3月15日,病逝於香港。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