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董榕森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
董榕森,國樂作曲家。193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2012年逝世於臺北。1949年,因考取海軍軍士學校,離開南昌市,乘中鼎號抵達臺灣;之後先後畢業於海軍士校及政戰學校音樂系。1966年,發表著名的梆笛獨奏曲《陽明春曉》後,開始從事樂教工作,並致力於國樂樂曲之創作,作品質量俱豐。其一手創立了中華國樂團以及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樂系,並多次率領樂團代表臺灣躍上國際舞臺進行文化交流。曾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國家文藝獎、「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曲家等殊榮。

TUNG Yung-Shen was a composer of Chinese music. He was born in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China in 1932 and died in Taipei in 2012. He left Nanchang City and headed for Taiwan in 1949 on the ship Zong Ding after being admitt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val Academy. He later received degree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val Academy and from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Political Warfare Cadres Academy. He premiered his concerto for solo bandi (Chinese flute), titled Spring Dawn at Yang-Ming Mountain, in 1966 and also began teaching. Meanwhile, he dedicated himself to composing Chinese music and produced a great number of quality pieces. He founded both ZhongHua Chinese Orchestra and the Chinese music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now known a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He frequently led orchestras representing Taiwan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exchange. He received the Sun Yat-Sen Literary Award, the National Award for Arts, and the Twentieth-Century Classical Chinese Music Award.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董榕森
其他名稱
英文名: 

TUNG Yung-Shen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
董榕森,國樂作曲家。193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2012年逝世於臺北。1949年,因考取海軍軍士學校,離開南昌市,乘中鼎號抵達臺灣;之後先後畢業於海軍士校及政戰學校音樂系。1966年,發表著名的梆笛獨奏曲《陽明春曉》後,開始從事樂教工作,並致力於國樂樂曲之創作,作品質量俱豐。其一手創立了中華國樂團以及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樂系,並多次率領樂團代表臺灣躍上國際舞臺進行文化交流。曾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國家文藝獎、「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曲家等殊榮。

TUNG Yung-Shen was a composer of Chinese music. He was born in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China in 1932 and died in Taipei in 2012. He left Nanchang City and headed for Taiwan in 1949 on the ship Zong Ding after being admitt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val Academy. He later received degree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val Academy and from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Political Warfare Cadres Academy. He premiered his concerto for solo bandi (Chinese flute), titled Spring Dawn at Yang-Ming Mountain, in 1966 and also began teaching. Meanwhile, he dedicated himself to composing Chinese music and produced a great number of quality pieces. He founded both ZhongHua Chinese Orchestra and the Chinese music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now known a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He frequently led orchestras representing Taiwan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exchange. He received the Sun Yat-Sen Literary Award, the National Award for Arts, and the Twentieth-Century Classical Chinese Music Award.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1968年/中山文藝創作獎 國樂作曲獎

獲獎: 

1970年/《孔子頌》教育部文化局 五十九年度 文藝獎

獲獎: 

1977年/《偉大的建設》嗩吶協奏曲 國家文藝獎

獲獎: 

1993年/「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曲家

獲獎: 

2008年/中華民國國樂學會「終身成就獎」

生平: 

藝術學習歷程
董榕森,10月10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祖籍浙江紹興。他出生在戰禍頻傳及物資匱乏的年代,年幼的董榕森時常把玩著一把小舅舅自己做的胡琴。某天,其母親見他對胡琴頗有幾分天分,便開始教導董榕森學習京胡的演奏技巧,從握琴、操弓、調音、定絃的基本開始;演奏曲調則以哼唱方式去記誦京劇的音樂,然後參與托戲。
1949年,董榕森考取海軍軍士學校,投筆從戎,一別於南昌的家人,行經杭州到上海,再乘中鼎號艦抵達臺灣左營海軍基地;12月,於海軍士校輪機科受訓畢業。1954年,他以胡琴報考海總政治部主辦之國樂訓練班;10月,正式成為海軍國樂隊員。1955年,經考選派赴美國接收贈艦DD16號咸陽艦;贈艦期間,他因緣際會獲邀電視節目的訪問,並在節目上表演胡琴樂曲。1956年,因期盼能藉由軍官的身分以接濟在大陸的家人,他考取政戰幹校 (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音樂系,並赴鳳山陸軍官校接受為期半年的軍官養成教育。在政戰幹校內,他師事戴逸青、蕭而化、張錦鴻、李永剛等教授,並從高子銘學習現代國樂。

樂曲創作之貢獻
1958年自政校畢業後,被分派回海軍服務,任少尉音樂官。當時國樂師資非常匱乏,他除了本身的職務外,還應聘擔任聯勤六十兵工廠「篤實國樂隊」及海軍官校國樂社指導教官等職位。為了增加演出內容及效果,董榕森特地為篤實國樂隊寫了《田園風光》組曲,共計三個樂章,首次發表於國立音樂研究所,便大獲好評。1962年,他嘗試挑戰自我,報名參加當時國防部舉辦的軍樂曲徵選活動,創作《復興進行曲》一曲,獲得優等獎。自此,展開了董榕森的音樂創作之路。
董榕森的創作概念,多是根據曲意的表徵,藉由樂曲的調性、調式、節奏、速度、動機因素,從而發展出主題的樂句;由於動機已代表這個意境的象徵,其主題樂句之性質便具象易明,其代表作品《陽明春曉》與其他多首樂曲皆是以此概念完成。在戒嚴時期,由於兩岸的國樂文化交流管道被杜絕,許多傳統曲目也因政治敏感議題被禁演,限制了許多臺灣國樂的資源。為此,董榕森於1976年成立了「國樂科教學創作研究組」,鼓勵其他的老師加入國樂的創作,大力推行臺灣的國樂作品。他也鼓勵當時的學生們用創作的形式,去找尋表演發展的空間,例如:蘇文慶、黃新財、陳炫合、陳明源、郭哲誠傑出的年輕作曲家等,當年皆受到董老師的啟發而投稿參加比賽。董榕森不斷地推廣臺灣國樂,領導臺灣整個國樂的發展,甚至放棄樂曲版權,將自己的作品錄製成八張唱片,以便培養更多的聽眾與國樂愛好者。

學術成就與教育生涯
董榕森音樂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兩本著作,即《實用中國樂法》與《中國樂語研究》,著重在中國曲式學,以及音樂架構上的研究與成果。他認為,國樂理論的重要性,除了寫作技巧的教學訓練外,最重要的還是帶給國人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在器樂研究上,董榕森一直是為人表率,除了錄製器樂的演奏外,前後也出版了三本器樂研究的相關著作,即《南胡教本第一冊》、《南胡教本第二冊》與《劉天華南胡音樂研究》。此外,董榕森也經常喜歡聽不同的演奏與作品,並在樂論評述上提出他個人的看法與意見,也給評論的對象許多寶貴的意見,對於當代國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教育方面,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於1963年開始增設國樂組,董榕森於1969年應聘擔任藝專講師,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專任的國樂教師。 1968年,他利用當時正值響應的「中華文化復興」及「發揚民族音樂」教育政策的適當機會下,申請獲准正式創立藝專國樂科,並應聘擔任首任科主任,將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國樂傳統納入正規教育體制,國樂也隨之專業化。同年,教育部為了適應當前國際文化交流與宣慰海外僑胞的工作需要,於1969年由教育部正式授旗成立「中華國樂團」,並聘請董榕森擔任首任指揮。1983年,董榕森結束在藝專的教學生涯,應母校復興崗政戰作戰學校的徵聘,擔任音樂系主任,並於1992年慶祝復興崗創校四十周年時,發表了合唱作品《40的禮讚》大合唱曲,親自擔任管弦樂團指揮。

無盡的藝術成就
董榕森一生致力於國樂的教學、創作、展演、推廣與傳承,並曾多次代表我族走向國際舞臺,如1968年派赴墨西哥世運會參加世界文化展覽演出、1975年赴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 (Spokane) 萬國博覽會演出傳統音樂,以及兩度率領中華國樂團赴中南美洲十國作文化交流訪問演奏等。1968年,董榕森以大合奏曲《普天同慶》獲頒中山文藝創作獎;1977年,以嗩吶協奏曲《偉大的建設》榮獲國家文藝獎。兩度的獲獎,給予他對於國樂推廣與傳承有更深刻的使命感,也先後於1968、1993、2010年舉辦過三次個人作品發表會。
1994年,董榕森自政治作戰學校退休並移民旅居至加拿大溫哥華,旅加期間受邀客席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亞洲中心,繼續在國外從事國樂教育的工作。2000年腦溢血,清醒後復健期間的他如獲新生,並自號奕宣,也將自己多年對生命體悟集結出版成《崇天詩札》。2004年因為罹患肝癌,入院進行肝腫瘤切除手術。2007年再次執筆創作,完成多首大型作品,如南胡協奏曲《天池蓮影》,以及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而寫的《金鐘讚》等,2010年10月10日於國家音樂廳舉行第三次個人作品發表會。2012年因癌病復發,同年11月30日在臺北與世長辭,享年81歲。

感謝:施秋敏老師、董祥先生
撰寫:黃比宣 2016/6/30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32.10.10
逝世時間: 
2012.11.30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中國江西省南昌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158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32.10.10

    10月10日 (農曆9月11日) 子時,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

  • 1935

    染患腦膜炎症,高燒不退,經群醫會診後,始轉危為安,家人稱慶。

  • 1937

    日軍侵華,全家遷往贛南興國縣避難。

  • 1939

    就讀興南義童小學。

  • 1941

    被選中參加學校鑼鼓隊,擔任大鑼手,宣導抗日運動。

  • 1942

    由母親啟蒙拉京胡,第一首是二黃原板”八大槌”;後來偶爾也為大人們吊嗓托戲。

  • 1945

    抗戰勝利復員返鄉。

  • 1946.09

    9月,就讀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學。

  • 1949.01

    1月,考取海軍軍士學校,投筆從戎。

  • 1949.02

    2月,離開南昌,經杭州到上海。

  • 1949.04

    4月,乘中鼎號艦抵達臺灣左營海軍基地。

  • 1949.12

    12月,於海軍士校輪機科受訓畢業。

  • 1950

    服役於海軍信陽號驅逐艦。

  • 1953

    駐防大陳島,參加鹿陽戰役。

  • 1954.04

    4月,參加海總政治部主辦之國樂訓練班。

  • 1954.10

    10月,正式成為海軍國樂隊員。

  • 1955.04

    4月,經考選派赴美國接收贈艦DD16號咸陽艦。

  • 1956.09

    9月,考取政戰幹校 (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音樂系。

  • 1956.10

    10月,赴鳳山陸軍官校接受為期半年的軍官養成教育。

  • 1957.03

    3月,於戰鬥訓練中發生嚴重車禍,險些喪命。

  • 1958.11

    11月,政校畢業,分派回海軍服務,任少尉音樂官。

  • 1959

    應聘擔任聯勤六十兵工廠「篤實國樂隊」及海軍官校國樂社指導教官;創作第一首國樂新曲《田園風光》組曲。

  • 1960

    晉升中尉,任海軍國樂隊長。

  • 1961

    奉調回政校初級班受訓。

  • 1961.11

    11月,結訓後獲留校服務,任中尉政工官。

  • 1962

    任文史系助教;創作高胡獨奏曲《一葉蘭》。

  • 1963

    創作軍樂曲《復興進行曲》,獲優等獎,並晉升為上尉。

  • 1964.08

    8月,因病奉准退伍。

  • 1964.11

    11月,應邀參加中廣國樂團,並創作絲竹小合奏《迎春曲》。

  • 1965.02

    2月,應聘任教於臺灣省臺北復興高中音樂老師。

  • 1965.03.29

    3月29日,與吳秀蓮小姐結婚。

  • 1966

    發表梆笛獨奏曲《陽明春曉》及大合奏曲《普天同慶》。

  • 1967.07

    7月,梆笛獨奏曲《七夕吟》及其他多首新曲。

  • 1968.09.14

    9月14日,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第一次國樂作品發表會。

  • 1968.09.28

    9月28日,奉遷派赴墨西哥世運會參加世界文化展覽演出。

  • 1968.11

    11月中,轉往美國、加拿大訪問演出。

  • 1968.11.12

    11月12日,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之國樂作曲獎,由王雲五先生頒發,吳秀蓮女士代為領獎。

  • 1969.08

    8月,應聘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講師,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專任的國樂教師。

  • 1969.11.12

    11月12日,中華國樂團正式授旗成立,應聘擔任首任指揮。

  • 1970.08

    8月,國立藝專奉准增設夜間部國樂組,應聘擔任主任導師。

  • 1970.10

    10月,應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音樂系邀請,在香港大會堂舉行演奏會。

  • 1970.11.10

    11月10日,榮獲教育部文化局五十九年度文藝獎,得獎作品為《孔子頌》(何志浩詞)。

  • 1971.08

    8月,奉准正式創立藝專國樂科,應聘擔任首任科主任。

  • 1973

    創作民族舞蹈音樂《嘉賓讌舞》及《蓮池仙蹤》等十餘首。

  • 1974

    赴中南美洲十七國訪問演出,擔任舞蹈團的音樂設計及樂團指揮。

  • 1974

    出版第一部著作《實用中國樂法》。

  • 1975

    赴美國華盛頓州Spokane萬國博覽會演出中國特技表演及傳統音樂,擔任配樂作曲及樂隊指揮。

  • 1975

    創辦中華樂訊雜誌。

  • 1976

    完成國民中小學國樂輔導教材之編訂。

  • 1977

    榮獲國家文藝獎,得獎作品為三個樂章之嗩吶協奏曲《偉大的建設》。

  • 1979

    創作獨幕中國樂劇《花木蘭》(黃瑩作詞)。

  • 1980

    澳洲Queensland大學音樂系邀請,赴昆士蘭、雪梨、墨爾本等地訪問演奏,擔任首席兼領隊。

  • 1981

    創作三幕中國樂劇《秋瑾》(黃瑩作詞)。

  • 1982

    應母校徵聘擔任復興崗政戰作戰學校音樂系主任。

  • 1984

    應美國全美音樂教育協會 (MENC) 邀請,赴美作為期53天、16州、22城市、29場次巡迴演奏中國音樂,擔任樂團指揮,並主持座談會,增進文化交流。

  • 1989

    率中華國樂團第二度赴中南美洲十國作文化交流訪問演奏,擔任指揮。

  • 1990.08

    8月,第三次應聘續任復興崗音樂系主任。

  • 1992

    慶祝復興崗創校四十周年,發表合唱作品《40的禮讚》大合唱曲,親自擔任管弦樂團指揮。

  • 1993

    榮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獲獎作曲家。

  • 1993.10.10

    10月10日,在臺北市立社教館舉行第二次作品演奏會,親自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演奏。

  • 1994.01

    1月,申請提前退休獲准。

  • 1994.02.13

    2月13日,抵加拿大溫哥華,開啟新的移民生活。

  • 1995.07

    7月,因肝功能值異常而住院治療,8月11日出院。

  • 1996.04

    4月,應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BC) 音樂系亞洲中心邀請參加該系舉辦之中國音樂演奏會,指揮該系師生國樂團演奏《陽明春曉》等多首中國樂曲,受到熱烈歡迎,並接受邀請擔任該系客座教授。

  • 1997

    創作古箏二部合奏曲《楓葉飄香萬里情》及古箏協奏曲《彈戲》。

  • 1998

    創作南胡獨奏曲《天池蓮影》。

  • 1999

    完成南胡教本第二冊之編著,並將近年對崇天拯世之思悟加以初步整理,以為倡導新世新教¬崇天宗之理念基礎。

  • 2000.04.12

    4月12日,突然中風 (腦幹溢血),經送醫急救始脫離險境。

  • 2000

    大病初癒猶如再世,益增崇天拯世之信念,遂改用宗號奕宣。

  • 2001.09.11

    9月11日,美國紐約市慘遭恐怖襲擊,舉世震驚,遂寫成短詩《陰影》一首藉抒感觸。

  • 2003.06

    6月,《崇天詩札》初步完稿,得詩108篇。

  • 2004.06|2004.08

    6月,發現肝臟病變,8月底住進臺大醫院開刀房,切除肝臟腫瘤,手術進行順利。

  • 2006.10

    10月,《崇天詩札》出版,讀友助印平裝本500冊以分贈各方有緣人。

  • 2007.03

    3月,完成南胡協奏曲之樂團配器,是自2000年中風之後,所寫的第一首大型音樂作品,曲長約10分鐘,並在總譜上寫著「獻給親愛的老伴-阿蓮」以示由衷感激之情意。

  • 2008.12.27

    12月27日,榮獲中華民國國樂學會頒贈「終身成就獎」。

  • 2009

    結束為期15年的移民生活搭機回流返臺。

  • 2010.10.10

    10月10日,於國家音樂廳舉行第三次作品發表會。

  • 2012.08

    8月,口述歷史《漂泊生涯-奕宣的音樂之路》出版發行。

  • 2012.11.30

    11月30日,因癌病復發病逝,享年81歲。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