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張昊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
張昊(1913-2003),漢學家、作曲家,亦擅音樂分析與美學、指揮。他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縣大賢都(今長沙縣北山鎮),畢業於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今上海音樂學院)、巴黎音樂院,1968年獲義大利拿坡里大學東方學院(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di Napoli,今L'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L'Orientale)博士學位,曾於德國、義大利等地大學任教。1980年代來臺,受邀專任於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並定居於臺北。他曾獲義大利、臺灣等地徵曲獎項及「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獎。重要作品有交響詩《大理石花》(1984)、《華岡春曉》(1988)、《東海漁帆》(1988);《陽明交響曲》(2001)等。

CHANG, Hao (1913-2003) was a sinologist, composer and conductor who also specialized in analyzing music in its aesthetics. He was born in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in China and graduated from Shanghai National Training School of Music (the present-day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de Paris. In 1968, Chang was awarded a doctoral degree from L’in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di Napoli (the present-da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L'Orientale). Chang has taught in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and Italy, and came to Taiwan in 1980 and taught at th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He received awards for his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Classic Music Composition” in Italy and Taiwan and the Sun Yat-sen Culture and Arts Music Composition Award. His key works include the symphonic poem, Fleure de Marbre (Marble Flower, 1984), Spring Dawn at Flormont (1988), Fisher Sail at the Eastern Sea (1988) and Yangming Symphony (2001).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張昊
其他名稱
英文名: 

CHANG Hao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
張昊(1913-2003),漢學家、作曲家,亦擅音樂分析與美學、指揮。他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縣大賢都(今長沙縣北山鎮),畢業於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今上海音樂學院)、巴黎音樂院,1968年獲義大利拿坡里大學東方學院(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di Napoli,今L'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L'Orientale)博士學位,曾於德國、義大利等地大學任教。1980年代來臺,受邀專任於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並定居於臺北。他曾獲義大利、臺灣等地徵曲獎項及「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獎。重要作品有交響詩《大理石花》(1984)、《華岡春曉》(1988)、《東海漁帆》(1988);《陽明交響曲》(2001)等。

CHANG, Hao (1913-2003) was a sinologist, composer and conductor who also specialized in analyzing music in its aesthetics. He was born in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in China and graduated from Shanghai National Training School of Music (the present-day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de Paris. In 1968, Chang was awarded a doctoral degree from L’in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di Napoli (the present-day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L'Orientale). Chang has taught in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and Italy, and came to Taiwan in 1980 and taught at th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He received awards for his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Classic Music Composition” in Italy and Taiwan and the Sun Yat-sen Culture and Arts Music Composition Award. His key works include the symphonic poem, Fleure de Marbre (Marble Flower, 1984), Spring Dawn at Flormont (1988), Fisher Sail at the Eastern Sea (1988) and Yangming Symphony (2001).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連憲升、蕭雅玲。《張昊:浮雲一樣的遊子》。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9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133-5

獲獎: 

1957年/藝術歌曲《Nostalgia di Siena》Siena 國際徵曲比賽 第三獎

獲獎: 

1986年/交響詩《大理石花》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文藝創作獎

獲獎: 

1987年/合唱曲《我愛臺北》臺北市徵曲比賽作詞、作曲雙獎

獲獎: 

1991年/交響曲首章《華岡春曉》與次章《東海漁帆》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文藝創作獎

生平: 

童年時光
191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父親張百鏵為前清秀才,以教書為業,由於家學淵源,張昊自幼就接受中華文化陶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唐詩、宋詞,所研讀經書詩傳內容廣泛,對文字學尤其情有獨鍾。小時候常聽隔壁農家拉二胡唱戲,長兄張瑩擅長胡琴、蕭等樂器,遂教張昊二胡,並學會唱「工尺譜」。三歲時,長兄買手風琴回來,他才開始接觸西洋音樂。1924年,考取長沙省立湖南第一師範學校,隨邱文藻與周達學習鋼琴與小提琴。於此,他開始接受新思潮洗禮,能在雜誌上看到許多介紹西方新思想的文章;他在中西新舊文化衝擊的鍛練下,具有敏銳分析眼光和追本溯源的能力。

西樂棟樑
1929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主修小提琴。當時,上海國立音樂院成立時,制度建立乃仿自國立巴黎音樂院,而後教育部長王世杰宣布改組為國立音樂院,新成立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重新招生。1931年,考取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高中師範科,主修聲樂,副修鋼琴,跟隨蕭友梅、黃自、福蘭克爾 (Wolfgang Fraenkel) 學習作曲;從呂維亭、阿薩可夫學習鋼琴;從梅百器 (Maestro Mario Paci) 學習歌劇指揮;與蘇石林 (Vladimir Shushlin) 學習聲樂。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是中外人才匯集地,是接受新音樂最熱烈之處,也是全國音樂中心,堪稱亞洲最棒的音樂學校,替張昊在西式音樂學習上紮下穩固基礎。1937年,張昊寫信給他十分崇拜的法國大文豪和音樂學者羅曼羅蘭,後者回信中提及中國固有文化藝術的重要性及保存民族資產的必要性,這大大地影響張昊的人生方向與音樂創作風格。張昊的作曲手法,一直是「在西方的理論架構上,披上中國的音樂語言素材,並加以重新組合」,使固有音樂風格蛻變為具中國詩人意向之新曲風。1939年,八一三砲戰後,張昊於上海創作多首抗戰歌曲,後由作詞人蔡冰白編故事劇情來貫串之,成為以抗戰生活為題材的四幕歌唱劇《上海之歌》。該劇首演於上海市法國租借內辣斐德路辣斐花園劇場,共演出98場,深獲佳評。此奠定他在上海文藝青年作曲家中的地位,也為中國歌劇的成長與發展,累積無價的寶貴經驗。

巴黎開啟音樂視野
194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公費留學法國,進入巴黎國家音樂院學習作曲及指揮。1950年,跟隨梅湘學樂曲分析及音樂美學;在梅湘身上,他學到如何以歐洲分析音樂的傳統方式,來建立新的世界音樂系統;1954年,以第一名滿分畢業於梅湘授課的「音樂美學」科目;同時,他在巴黎音樂院的學程也告一段落。

醉心漢學
1958年開始,「漢學」成為張昊的生活與事業重心。他屢次參加國際漢學會議(International of Chinese Studies)、行旅多國,又精通八種語言,並以此發表大量漢學論著;曾擔任法國巴黎大學書目編纂員、德國自由大學漢學講師,後再轉至義大利教授中國文學與中國哲學;1968年,取得義大利桂冠博士。其首創「乾坤義法」,以之作為現代哲學研究的方法,並用此為工具來處理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

落葉歸根
1979年,來臺受聘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與華岡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教師,教授音樂史、樂曲分析等課程,有許多青年學子受教於他。1986年,以默舞劇交響詩《大理石花》榮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的文藝創作獎。他將中國詩詞的傳統血脈和音樂結合,於兩者間力求平衡點,終而拓展現代中國音樂面貌及路途。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13.02.02
逝世時間: 
2003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湖南長沙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市

識別碼

識別碼
M009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13

    生於湖南省長沙縣。

  • 1924

    考取長沙省立湖南第一師範學校。

  • 1928

    母親段達卒,年57歲。

  • 1929

    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

  • 1931

    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

  • 1935

    進入「明星」與「天一」電影公司配樂作曲。

  • 1937

    自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業。

  • 1937

    避於法租界內。

  • 1945

    作大合唱《民主勝利》,並由梅百器指揮演出。

  • 1946

    以第一名考取公費留學法國。

  • 1947

    入巴黎音樂院。

  • 1950

    從梅湘大師學習「樂曲分析」、「音樂美學」。

  • 1954

    自梅湘大師「音樂美學」課程以第一名滿分結業。

  • 1955

    父親張萬永卒,年87歲。

  • 1955

    連續三年暑假,至義大利思也納城,參加「器濟音樂院大師養成班」。

  • 1958

    於瑞典起草交響詩《大理石花》。

  • 1961

    第一次參加國際漢學會議,於西德漢堡大學舉辦。

  • 1962

    於巴黎吉美東方博物館演講〈南宋姜夔詞曲〉。

  • 1962

    參加於荷蘭萊頓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

  • 1962.11

    11月起,至德國西柏林自由大學擔任漢學講師。

  • 1963

    參加於義大利都靈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並於會議中認識鮑瑟女士。

  • 1964

    參加於法國波爾多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

  • 1964.10

    10月,至義大利拿坡里東方學院東亞研究所修博士學位,並在東方學院擔任漢學講師。

  • 1965

    參加於英國里茲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

  • 1966

    參加於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

  • 1967

    參加於美國密西根大學舉辦的國際東方學者會議。

  • 1967

    參加於西德魯耳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

  • 1968.06

    6月,以《陰陽二字之宇宙涵義》論文,獲文史博士學位。

  • 1968.09

    9月起,至德國西柏林自由大學擔任漢學客座教授。

  • 1969

    參加於義大利海邊市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

  • 1969

    參加第一屆陽明山國際華學會議。

  • 1969.09

    9月起,至義大利拿坡里東方學院擔任漢學兼任教授。

  • 1970.08

    8月起,至西德科隆大學東亞研究所擔任教授,定居於科隆。

  • 1970

    參加於瑞典京城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

  • 1970

    參加於比利時自由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

  • 1971

    參加於英國牛津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

  • 1971

    鋼琴版本《大理石花》,於臺北首演。

  • 1972

    在西德科隆與鮑瑟女士結婚。

  • 1972

    參加於荷蘭獅堡大學舉辦的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

  • 1973

    參加於法國巴黎大學舉辦的國際東方學人大會,宣讀論文。

  • 1976

    女兒張友鷦出生。

  • 1979

    返臺,任職於中國文化大學。

  • 1986.07

    7月,自文化大學退休。

  • 1986.11

    11月,以交響詩《大理石花》獲中山文藝創作獎。

  • 1986.12

    12月,以獨唱曲《我的老爸》,獲北市北區扶輪社讚頌父恩歌曲創作第二名。

  • 1990.05

    5月,與吳季札至上海合開音樂會,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出《大理石花》與貝多芬交響曲、鋼琴協奏曲。

  • 1991.11

    11月,以交響曲首章《華岡春曉》與次章《東海漁帆》再獲中山文藝創作獎。

  • 1993.06

    6月,至北京參加「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

  • 2002

    長壽養生,專心作曲,居陽明山上。

  • 2003

    與世長辭,享年90歲。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