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江文也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
江文也,作曲家;1910 年 6 月 11 日出生於臺北大稻埕,1983 年 10 月 23 日逝世於北京。十二歲到日本學校學習電器工程,因為喜歡音樂,於是晚間就到東京音樂學校選修聲樂,1932年工業學校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工作,1934 年以管絃樂《白鷺的幻想》獲全日本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1936 年以管絃樂《臺灣舞曲》獲得柏林第 11 屆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作曲獎,1938年《十六首斷章小品》在威尼斯第四屆國際音樂節中獲獎,江文也因此成為國際性的作曲家。

JIANG Wen-Ye (a. k. a. Bunya Koh) was born in Taipei in 1910. He majore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the Tokyo Engineering and Commerce Advanced School. Interested in music, he attended singing classes at night at 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fter graduating in 1932, he went to work for Columbia Records. He won second place in the composition division of Japan’s Imperial Music Competition with his orchestral piece “White Egret Fantasy.” Jiang also won a composition medal for his piece “Taiwan Dance Song” at the 1936 Summer Olympics held in Berlin. He won a prize for his “16 Bagatelles” at the 4th Venice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which made him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composer. He died in Beijing in 1983.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江文也
其他名稱
英文名: 

JIANG Wen-Ye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
江文也,作曲家;1910 年 6 月 11 日出生於臺北大稻埕,1983 年 10 月 23 日逝世於北京。十二歲到日本學校學習電器工程,因為喜歡音樂,於是晚間就到東京音樂學校選修聲樂,1932年工業學校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工作,1934 年以管絃樂《白鷺的幻想》獲全日本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1936 年以管絃樂《臺灣舞曲》獲得柏林第 11 屆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作曲獎,1938年《十六首斷章小品》在威尼斯第四屆國際音樂節中獲獎,江文也因此成為國際性的作曲家。

JIANG Wen-Ye (a. k. a. Bunya Koh) was born in Taipei in 1910. He majore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the Tokyo Engineering and Commerce Advanced School. Interested in music, he attended singing classes at night at 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fter graduating in 1932, he went to work for Columbia Records. He won second place in the composition division of Japan’s Imperial Music Competition with his orchestral piece “White Egret Fantasy.” Jiang also won a composition medal for his piece “Taiwan Dance Song” at the 1936 Summer Olympics held in Berlin. He won a prize for his “16 Bagatelles” at the 4th Venice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which made him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composer. He died in Beijing in 1983.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張己任。《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3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940-9

獲獎: 

1934年/管絃樂曲《白鷺的幻想》日本第三屆 全國音樂比賽 作曲組第二名

獲獎: 

1935年/管絃樂曲《盆踊主題交響組曲》日本第四屆 全國音樂比賽獲獎

獲獎: 

1936年/管絃樂《臺灣舞曲》第 十一 屆 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 作曲獎

獲獎: 

1937年/管絃樂曲《俗謠交響練習曲》日本管絃樂 比賽獎

獲獎: 

1937年/《賦格序曲》日本第六屆 全國音樂比賽 作曲組第二名

獲獎: 

1938年/《十六首斷章小品》威尼斯第四屆 國際音樂節獲獎

獲獎: 

1943年/管絃樂曲《碧空中銘想的鴿笛》日本勝利唱片公司 管絃樂曲甄選 第二名

生平: 

璀璨年華-用歌聲征服日本
1910年出生於新北市三芝區,祖籍在福建永定;1914年家遷居廈門。1918年,江文也至廈門「旭瀛書院」求學,而此書院由臺灣總督府直營,專供臺籍小孩就讀的日語學校。1922年其母親病故,父親將其與長兄一同送往日本,至長野縣立上田中學就學。畢業後,進入東京武藏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電器工程,但由於熱愛音樂,於是利用晚間至東京上野音樂學校選修聲樂。1932年自工業學校畢業,進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工作。這工作環境,讓他能夠以聲樂家身分進入日本樂壇,數度以聲樂專長入選「日本全國音樂比賽」,並得以加入當時舉足輕重的「藤原義江歌劇團」。這些經歷,提高了他在日本樂壇的地位。

用耳朵學習作曲
他總有強烈的創作慾望,卻常感到技巧不足。起初,曾向山田耕筰學作曲,但兩人音樂氣質殊異,幾次後便不再登門;後來,向田中規矩學鋼琴、向橋本國彥學作曲。然而,學作曲一年後,因為橋本至德國留學,所以課程再度中斷。最後,他替管絃樂團抄譜,又到出版社打工,憑著多聽、多看、多想的方式,自修習得和聲、對位等作曲技巧。1934 年,以管絃樂《白鷺的幻想》獲全日本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此後更連續四年在日本舉辦的作曲比賽中得獎。此奠定了他在日本作曲界的穩固地位,更成為當時臺灣旅日音樂家中,最光彩奪目的一位。

前衛的風格
其於1938年以前創作的作品中,滿載歐洲1930年代最前衛的作曲技法,作品中常運用德布西、巴爾托克、史特拉汶斯基等作曲家的音樂語彙;影響他音樂創作及思想最深的作曲家,乃巴爾托克的鋼琴作品。在作品《十六首斷章小品》套曲中,便可從中看見這些作曲風格之影響:揚棄大小調的階層關係,顯露中心音(tonal center)理論的音樂基調;節奏上,交替使用各種不同拍子;利用變化半音加深「無調」效果;以不協和聲響作為結束和弦。1936 年,他以管絃樂《臺灣舞曲》獲得柏林第 11 屆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作曲獎,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臺灣人,也是亞洲首位榮獲國際大獎的音樂家。1938年,《十六首斷章小品》在威尼斯第四屆國際音樂節中獲獎,江文也從此成為聲譽不斐的世界級作曲家。

民族的情思
後來,江文也轉向創作充滿民族風格的作品,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乃俄裔美籍作曲家、鋼琴家齊爾品(Alexander Tcherepnin 1899-1977)。齊爾品強調,音樂應具民族性,呼籲「歐亞合壁」(Eurasia)手法及理念,並應主動關心中日樂壇發展,且本身又特別提攜作曲人才。1935年,齊爾品初次見到江文也時,就相當賞識他的才華,後來兩人更成為亦師亦友的夥伴;齊爾品鼓勵江文也繼續朝具民族曲風的方向創作,並以中國民族傳統引導之。1936年6月中旬,齊爾品邀請江文也一起到北平與上海,此趟旅程改變了後者的一生;這不但是江文也第一次參訪中國,也是影響其中國文化及音樂認知,最重要的事件。1938年後,江文也揚棄西方正如火如荼發展的前衛創作技法,轉以五聲音階為基準的創作風格;然而,和聲的運用卻不以當時流行於中國境內的三和弦為準則,乃以線條為出發點,同時也追求單純的樂曲織度。1939年完成之大型管弦樂《孔廟大晟樂章》,是研究東方宗教祭典樂的藝術精華,也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中國化」風格作品。

用豁然詮釋苦難
1950年代起,江文也擔任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教學之餘,依然繼續創作。1957年,中國大陸政治運動頻起,江文也在「反右」運動中,被捲入政治鬥爭漩渦,失去了教學、演奏與出版權,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創作,甚至還完成了幾部大型作品,如根據謝雪紅詩篇而作的《第三交響曲》。1966年始,江文也受盡「文革」摧殘,這期間他才幾乎停止創作。1975 年著手整理留日期間與其弟在臺灣山區所採集的臺灣民歌,並陸續將之改編為以管絃樂團伴奏的聲樂曲。1978年創作管絃樂曲《阿里山之歌》過程中,因病發而長期癱瘓,導致作品終未完成。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10.06.11
逝世時間: 
1983.10.23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新北市 淡水區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北京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03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10.06.11

    6月11日,生於臺北淡水鎮,祖籍福建省永定縣,客家人。父江長生,秀才,後從商;母鄭氏名閨,聰敏賢慧,生有三男,文也為次子,初名文彬,兄名文鍾,弟名文光。

  • 1916

    隨父母遷居廈門。

  • 1917

    與兄文鍾、弟文光就讀於廈門旭瀛書院,這是臺灣總督府直接設置專供臺籍子弟就讀的日文學校,江文也由此奠定了日文基礎,同時開始接觸音樂,愛好唱歌;此外家中往來大多是文人墨客,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也因此喜愛詩詞。

  • 1923

    母親病故。

  • 1923

    結業於旭瀛書院。

  • 1923

    隨兄文鍾離開廈門,赴日本求學。

  • 1923

    抵東京後,先入小學。不久,入長野縣立上田中學就讀,因為音樂有興趣,課餘參加學校歌詠活動,同時受語文教師島崎藤村的影響,愛好浪漫主義風格的詩歌。

  • 1928.03

    3月,自上田中學畢業,同年尊父命,考入東京武藏高等工業學校電器機械科,課餘,在東京上野音樂學校選修聲樂,唱男中音。

  • 1928.7

    7-8月,在臺灣臺北松山發電所實習,這是久離故鄉後第一次返回臺灣。

  • 1929.1

    1-2月,在東京三鷹天文臺實習。

  • 1929.7

    7-8月,在橫濱湘南電氣鐵道株式會社實習。

  • 1930.01

    1月,在橫濱福特汽車製工廠實習。

  • 1930.7

    7-8月,在九州八幡製鐵工廠實習,期間,曾任武藏工業學校合唱隊指揮,是課餘音樂活動的中心人物。

  • 1932

    在武藏高等工業學校畢業後,決心棄工而投身音樂事業,以演唱活動為起點。

  • 1932

    5月,參加東京時事新報社主辦日本第一屆全國音樂比賽,獲聲樂組入選,引起矚目,開始進入日本音樂界。

  • 1933.01

    1月,父親江長生病故,經濟困難,依靠演唱、抄譜、排譜等貼補生活。

  • 1933.05

    5月,參加日本第二屆全國音樂比賽獲聲樂組入選,由於接連兩度入選該比賽,受聘於日本著名的藤原義江歌劇團,此外,還兼任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歌手。

  • 1933.09

    9月,入東京音樂學校分校專攻作曲。又一說,師從著名音樂家山田耕筰,為時多久暫不詳。

  • 1933

    成為日本「新興作曲家聯盟」的成員,受到西方現代音樂流派的影響,鑽研現代創作技法,以追求現代民族樂派風格為其理想。

  • 1933

    與龍澤小姐結婚。

  • 1934

    開始投入音樂創作,在日本創作或出版的作品,署名用「Bunya Koh」,這是以「江文也」的漢文姓名的日語語音,用拉丁字母拼寫,並按西方習慣書寫而成的。

  • 1934.04

    4月,創作鋼琴曲《臺灣舞曲》(作品1)(原名《城內之夜》)。

  • 1934.06.07

    6月7日、8日,參加藤原義江歌劇團在東京演出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今又譯《藝術家的生涯》或《繡花女》),是音樂家蕭納德。

  • 1934.08

    8月,參加東京「臺灣同鄉會」組成的「鄉土訪問團」,返回故鄉臺灣,在臺北、新竹、臺中、臺南等地巡迴演出,擔任獨唱節目,並收集了民歌,這次活動對以後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 1934

    所作管絃樂曲《白鷺的幻想》在日本第三屆全國音樂比賽中獲作曲組第二名。

  • 1934

    創作女高音及室內樂《四首高山族之歌》。

  • 1935

    作鋼琴套曲《五首素描》,《十六首斷章小品》於次年7月完成全曲。

  • 1935

    完成管絃樂曲《兩個日本節日的舞曲》。

  • 1935

    完成管絃樂曲《臺灣舞曲》(作品1)。日後以此成名之作進入國際樂壇。

  • 1935

    參加藤原義江歌劇團演出普契尼歌劇《托絲卡》。

  • 1935

    作管絃樂曲《第一組曲》、《節日時遊覽攤販》、《田園詩曲》、鋼琴曲《小素描》、《五月》、《鋼琴短品》、《五首高山族之歌》(為男中音及室內樂)、《大提琴奏鳴曲》、《南方紀行》等。

  • 1935

    管絃樂曲《盆踊主題交響組曲》,在日本第四屆全國音樂比賽中獲獎。

  • 1935

    美籍俄羅斯音樂家齊爾品在東京旅行演出,江文也直接向其學習作曲,歷時約一年餘。

  • 1936

    作《臺灣山地同胞歌》(原名《生蕃四歌》),包括《酒宴之歌》、《戀歌》、《在田野》和《搖籃曲》共四首。

  • 1936

    隨齊爾品到上海和北平,研究中國民族文化及民間音樂半年之久。

  • 1936

    完成鋼琴曲《木偶戲》(又名《人形芝居》),由東京白眉社出版。

  • 1936

    管絃樂曲《第一組曲》在「現代日本作曲節」由新交響樂團演出,齋藤秀雄擔任指揮。

  • 1936

    完成鋼琴曲《十六首斷章小品》。

  • 1936

    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管絃樂曲《臺灣組曲》在藝術競賽中獲賽外特別獎。

  • 1936

    東京白眉社出版鋼琴曲《臺灣舞曲》;東京春秋社出版管絃樂曲《臺灣舞曲》─這部作品之後並由曼佛雷德‧古爾立特指揮,日本中央交響樂團演奏,勝利唱片公司錄製唱片。

  • 1936

    臺灣中部大地震,作《賑災歌》。

  • 1936

    合唱曲《潮音》(島崎藤村詩),獲日本第五屆全國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

  • 1936

    完成鋼琴曲《三舞曲》、管絃樂曲《俗謠交響練習曲》、《賦格序曲》等。

  • 1936

    齊爾品在東京龍吟社出版江文也五部作品:鋼琴曲《小素描》、《五首素描》、《三舞曲》、《十六首斷章小品》、聲樂套曲《臺灣山地同胞歌》,同時在上海、維也納、紐約、巴黎等地發行。

  • 1936

    作《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6,雙鋼琴譜,手稿未註明創作年代)。

  • 1937

    管絃樂曲《盆踊主題交響組曲》由羅生‧許塔克指揮,日本新交響樂團演奏,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演出。

  • 1937

    作長笛與鋼琴奏鳴曲《祭典奏鳴曲》(作品17)。

  • 1937

    《臺灣山地同胞歌》、《祭典奏鳴曲》入選巴黎萬國博覽會演出曲目,並由巴黎廣播電臺播放。

  • 1937

    為日本侵略性的影片《東亞和平之路》配樂,當時在東京寶塚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

  • 1937

    管絃樂曲《俗謠交響練習曲》獲日本管絃樂比賽獎。

  • 1937

    《賦格序曲》獲日本第六屆全國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

  • 1938

    作獨唱曲《話流浪者之歌》(歌詞為日本現代詩作),發表於日本音樂雜誌《詩與音樂》創刊號。

  • 1938

    3月底,應北平師範學院音樂系主任、臺灣籍音樂家柯政和之聘,自日本回國,任該系作曲與聲樂教授,從此定居北平。

  • 1938

    拒絕受聘北平敵偽組織「新民會」之職,但受託為《新民會會歌》、《新民會會旗歌》、《新民之歌》(前二者為新民會部長繆斌詞)以及《大東亞民族進行曲》(楊壽呥詞)等反動歌詞譜曲,為敵偽利用。

  • 1938

    開始潛心研究中國古樂、民間音樂和古店詩詞,在創作上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 1938

    完成《中國名歌集第一卷》,內收《南薰歌》、《駐馬聽》、《春景》、《望月》、《紅梅》、《萬里關山》、《鋤頭歌》、《古琴吟》、《美哉中華》和《蘇武牧羊》十首歌曲,由東京龍吟社出版。

  • 1938

    由北京新民音樂書局出版《中國民歌》(十五首)。

  • 1938

    作鋼琴曲《北京萬華集》(後改名為《北京素描》),包括《天安門》、《紫禁城之下》、《子夜》等十首小曲,由東京龍吟社出版。

  • 1938

    完成兒童歌集《啊!美麗的太陽》,包括《美麗的太陽》、《好兒郎》、《勤學歌》、《莘莘學子》兒歌四首。次年,由北京新民音樂書局出版。

  • 1939

    完成混聲四部合唱《漁翁樂》。

  • 1939

    完成獨唱曲集《唐詩─五言絕句篇》(作品24),含有《靜夜思》(李白)、《春曉》(孟浩然)、《易水送別》(駱賓王)等歌曲九首,附有英文譯詞,配置鋼琴伴奏,由北京新民音樂書局出版。

  • 1939

    完成獨唱曲集《唐詩─七言絕句篇》(作品25),含有《楓橋夜泊》(張繼)、《黃鶴樓》(李白)、《江村即事》(司空曙)等歌曲九首,可謂《唐詩─五言絕句篇》的姊妹篇,同為北京新民音樂書局出版。

  • 1939

    完成管絃樂曲《北京點點》,以《十六首斷章小品》中的五首小曲為素材。

  • 1939

    完成合唱曲《清平調》。

  • 1939

    與北平女子師範學院音樂系學生吳蕊真(後改名為韻真)相戀。

  • 1939

    完成《宋詞─李後主篇》歌集(未編作品號),含有《離愁曲》、《教君恣意憐》、《春歸去》和《相思楓葉丹》等四首歌曲。

  • 1939

    完成合唱曲《南薰歌》、《萬里關山》、《駐馬聽》、《鳳陽花鼓》、《平沙落雁》、《望月》和《佛曲》等,由北京新民音樂書局出版。

  • 1939

    完成大型現代管絃樂曲《孔廟大晟樂章》,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和〈送神〉六個樂章,引起樂壇注目。

  • 1939

    計畫寫作宋詞歌曲集《李清照篇》《吳藻篇》、《蘇軾篇》、《元曲集》、《明清詩詞曲集》、《現代白話詩詞曲集》等,完成與否,待考。

  • 1940

    赴日指揮東京交響樂團演奏《孔廟大晟樂章》,由廣播電臺播送。

  • 1940

    於北平完成音樂論述文〈作曲的美學考察〉,全文分七個段落:1.作曲的神秘性;2.無意識─靈感;3.諸名家的作曲情況;4.靈感的由來;5.原動力;6.技術上的困難;7.結論;本文發表於《中國文藝》2卷5期。

  • 1940

    再次赴日本東京為勝利唱片公司錄製唱片《孔廟大晟樂章》,由曼佛雷德‧古爾立特指揮,東京交響樂團演奏。江文也在《孔廟大晟樂章唱片說明》(日文版)中,對該樂曲做了詳細的介紹,內容分〈祀孔儀式〉和〈孔廟音樂考〉兩部分。

  • 1940

    完成三幕舞劇《大地之歌》(原名《東亞之歌》,作品33),由日本高田舞蹈團於東京寶塚大劇場公演。

  • 1940

    完成三個樂章的鋼琴曲《小奏鳴曲》,獻給新婚夫人吳韻真女士。原有小標題:1.邂逅;2.午夜燈影;3.趕上桃源。兩年後,由北京新民音樂書局出版。

  • 1940

    在北平新新劇院舉行兩場獨唱會,由北平師範學院老志誠教授與日籍田中利夫教授分別擔任鋼琴伴奏。演唱曲目有舒伯特的《菩提樹》、華格納的歌劇選段《夕星之歌》、山田耕筰的《二十三夜》和日本民歌等;還有江文也為唐詩、宋詞譜曲的《江村即事》、《臨江仙》,以及《臺灣山地同胞歌》。

  • 1940

    完成《第一交響樂》。

  • 1941

    日本東寶電影公司拍攝山西大同雲崗石佛藝術紀錄片,應邀為該片配曲。

  • 1941

    與夫人吳韻真女士同赴雲窟。傾心於中國古代文化,撰寫詩集《大同石佛頌》(日文),該詩集於次年由東京青梧堂出版。

  • 1941

    經過閱讀和研究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獻後,完成專著《上代支那正樂考─孔子的音樂論》(日文),於次年由東京三省堂出版。

  • 1941

    長子小文出生,適逢完成詩集《北京銘》,因而為長子取奶名「阿銘」。

  • 1942

    寫作古典歷史舞劇《香妃傳》,並於年底完成。

  • 1942

    醞釀創作管絃樂曲《為世紀神話的頌歌》等大型作品。

  • 1943

    舞劇《香妃傳》由江文也指揮,在北平新新劇院演出。

  • 1943

    完成〈孔廟大晟樂章〉專題文章。文末註明寫作地點在「太廟」(今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樹下。上述論文發表在《華北作家樂報》第6期。

  • 1943

    交響詩《為世紀神話的頌歌》由山田和男指揮東京交響樂團演奏,此作品獲1943年日本東寶電影公司「電影音樂作曲比賽會」第二名。

  • 1943.11

    完成〈俗樂、唐朝燕樂與日本雅樂〉一文,發表於11月在北平出版的《日本研究》1卷3期。

  • 1943

    作《第二交響曲─北京》、獨唱曲《現代白話詩詞曲集》、管絃樂曲《一宇同光》(手稿僅註明創作年份)。

  • 1943

    管絃樂曲《碧空中銘想的鴿笛》獲日本勝利唱片公司的管絃樂曲甄選第二名。

  • 1944

    管絃樂曲《北京點點》,由尾高尚忠指揮日本交響樂團在東京首演。

  • 1944

    次子小也出生。

  • 1944

    為山東茂莊學校募集基金舉行獨唱會,受到讚賞,地點在北平崇內孝順胡同亞斯立禮堂,演唱曲目主要是江文也創作的聲樂作品和中國民歌,同時還演唱了學生金繼文與王可之的獨唱曲。

  • 1944

    作獨唱曲《水調歌頭》(蘇軾詞)。

  • 1944

    管絃樂曲《碧空中鳴響的鴿笛》由山田耕筰指揮日本交響樂團在東京首演。

  • 1944

    完成詩集《賦天壇》。

  • 1945

    完成第三鋼琴奏鳴曲《江南風光》、敘事詩《潯陽月夜》(手稿上無創作年月),均以琵琶古曲《潯陽月夜》曲調為素材。

  • 1945

    在北平舉行「中國歷代詩詞與民歌」獨唱會兩場,由老志誠教授和日籍教授田中利夫任鋼琴伴奏,兩場演唱曲目全然不同,均是江文也所譜的中國古代詩詞歌曲和中國民歌,節目中穿插了與朱弦小姐(即夫人吳韻真)合奏的琵琶與鋼琴二重奏《春江花月夜》與《蜻蜓點水》。

  • 1945

    由於專心致志於藝術,不為敵偽積極效勞,最終遭到北平師範大學音樂系日籍系主任的革職。

  • 1945

    任職北平師範期間,以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的《實用和聲學》日文版為教本,講授和聲學課程;在講授作曲法與配器法課程時,結合音響介紹、分析包括現代作曲家作品在內的世界音樂名作。

  • 1945

    失業後,為了生活,在某同鄉開辦的「寶福煤礦公司」掛經理頭銜約三個月,每週騎毛驢赴公司所在地京西門頭溝住兩、三天,有個學生陪伴隨行,經常討論音樂創作的問題。

  • 1945

    抗日戰爭勝利,續留北平。

  • 1945

    手抄自己衷愛的舊作管絃樂曲《孔廟大晟樂章》總譜,寄給李宗仁轉呈蔣介石,表示對政府的敬意,企望得到重視。

  • 1945

    京劇名演員言慧珠慕名來訪,懇求為京劇《西施復國記》與《人面桃花》配樂,日後大膽嘗試,完成管絃樂伴奏譜。

  • 1945

    做獨唱曲《垓下歌》(項羽詞)。

  • 1945

    在收集和研究大量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製出配合於歷朝詩詞的曲譜」(據《聖詠作曲集》序),歌曲數量約百餘首。

  • 1945

    因譜寫過《新民之歌》、《大東亞民族進行曲》等奴化歌曲,被國民政府當局逮捕,羈押在戰俘拘留所。

  • 1946

    拘禁期間,曾自學日本出版的有關中國的推拿醫術著作,邊研究、邊實踐,為人治病,頗見成效。

  • 1946

    繼續為歷代詩詞譜曲,包括:為宋代石孝友詞《品金》、宋代陸游妻唐氏詞《摘紅英》、元代散曲《雁傳書》譜寫獨唱曲。

  • 1946

    秋季,經過十個月的拘禁,予以釋放出獄。

  • 1946

    應北平方濟堂聖經學會之約,醞釀譜寫有中國音樂風格的聖詠,供中國天主教徒詠唱。江文也不是教徒,為了解天主教音樂,每逢星期日到方濟堂參與彌撒活動。

  • 1947

    到北平回民中學任音樂教師,勉強維持全家生活。

  • 1947.11

    根據《聖經‧舊約全書》中的詩,譜成《聖詠作曲集第一卷》,並於11月由北平方濟堂聖經學會出版《聖詠作曲集第一卷》。

  • 1947

    應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主任趙梅伯的邀請,任該校音樂系教授,主授作曲法、和聲學、對位法等課程。

  • 1948

    負責「歡迎臺灣省參議會考察團同樂音樂晚會」的全部節目,分為三部分:1.演唱江文也創作的中國歷代詩詞歌曲七首;2.自奏鋼琴作品《廈門漁夫舞曲》和《北京素描》;3.演唱江文也改編的臺灣民歌五首,地點在北平南河沿歐美同學會。

  • 1948

    《第一彌撒曲》、《兒童聖詠曲集》、《聖詠作曲及第二卷》由北平方濟堂聖經學會出版。

  • 1949

    作合唱曲《更生曲》,歌詞為郭沫若的長詩《鳳凰涅槃》(節本),並在藝專師生歡慶北平和平解放聯歡會上首演。

  • 1949

    舊作合唱曲《漁翁樂》與《鳳陽花鼓》由北京樂社出版。

  • 1949

    三子小工出生。

  • 1949

    完成第四鋼琴奏鳴曲《狂歡日》。

  • 1949

    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與南京國立音樂院、華北大學第三部等院校合併,籌建中央音樂學院,院址暫設天津。江文也隨藝專師生同赴天津參加中央音樂學院建院工作,每周往來於京津兩地。

  • 1950

    春天於教師聯歡會上,用鋼琴即興演奏據福建民歌改編的《廈門漁夫舞曲》。

  • 1950

    中央音樂學院開全院大會,宣布新確定的組織機構和人事安排,江文也任作曲系教授。

  • 1950

    在京津往返途中,常在火車上構思鋼琴套曲《鄉土節令詩》,整部作品手稿上無創作日期,這部套曲包括《元宵花燈》、《陽春即事》、《端午賽龍悼屈原》、《七夕銀河》、《春節跳獅》等十二首小曲。

  • 1951

    完成為絃樂合奏寫的《小交響曲》。

  • 1951

    完成小提琴奏鳴曲《頌春》和鋼琴奏鳴曲《典樂》,另有根據古箏曲《漁舟唱晚》改編的鋼琴綺想曲《漁夫舷歌》,力圖在器樂創作領域將現代作曲技法與新的民族風格結合起來。

  • 1952

    創作《兒童鋼琴教本》和《鋼琴奏鳴曲(中級用)》。

  • 1953

    為巴金詩《真實的力量只有在行動裡產生》譜寫四部合唱曲。

  • 1953

    作鋼琴曲《杜甫讚歌》(未編號)。手稿上有批語─「詩人的性格: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 1953

    完成管絃樂曲《汨羅沉流》。

  • 1954

    長女小韻出生。

  • 1955.03.29

    3月29日,用舊作《以生蕃的主題而作的鋼琴三重奏曲》,修改定稿為鋼琴三重奏《在臺灣高山地帶》。

  • 1956

    完成管樂五重奏《幸福的童年》。

  • 1956

    常與北京大學林庚、文學家文懷沙相聚,探討「中國詩詞與音樂的關係」,和「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神何在?」等問題。並將林庚的抒情詩譜成藝術歌曲,計有《北京的正月》、《長安街》等十首。

  • 1957

    小女小艾出生。

  • 1957

    整風運動開始,在北京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加開的座談會上發言。

  • 1957

    完成《第三交響曲》。

  • 1957

    完成管絃樂曲《俚謠與村舞》。

  • 1957.09

    9月,在「反右派」運動中被劃為「右派分子」。

  • 1958.02

    2月,遭到撤銷教授職務、留用察看、降低薪金。自此,被調離作曲系教學崗位,在學院函授部編寫教材,後調圖書館負責補破損圖書。

  • 1958

    繼續寫歌劇《人面桃花》(未完成)。

  • 1959

    開始翻譯奧地利音樂學家E.漢斯利克的專著《論音樂的美》(據日文版譯本),譯稿全部遺失。

  • 1960

    根據獨唱曲《臺灣山地同胞歌》改編為合唱曲;作《木管三重奏(一)、(二)》。

  • 1961

    在圖書館工作之餘,繼續研究推拿醫術的著作,結合為人治病的實例,撰寫經驗總結。

  • 1962

    完成《第四交響曲》,為紀念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中國領土臺灣300週年而作。

  • 1963

    動手整理自己近三十年來收集的臺灣、福建等地民歌。

  • 1964

    改編《思想起》、《仲秋團圓歌》、《龍燈出來了》等臺灣民歌百首,配置鋼琴或小樂隊奏譜,給純樸古老的民歌以新的生命,作品署名「茅乙支」。

  • 1965

    繼續研究中國民族音樂並堅持創作。對家人說過:「我不是為人演奏、出版而寫曲子。只要我的音樂能留給祖國、人類,就感到很大的安慰。」又說:「待知己於百年後」。

  • 1966.06

    6月,歷時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期間,身心備受摧殘,珍藏之樂譜、唱片、手稿和書信均被抄走。

  • 1970.05.19

    5月19日,隨全院師生員工,下放河北保定清風站某部隊勞動改造。妻子和孩子們遷往湖南。

  • 1971

    因過度勞累而吐血,身體逐漸虛弱。

  • 1972

    完成《第四交響曲》手稿遺失。

  • 1973.10.14

    10月14日,與全體下放師生員工一同返京,以後,在學院圖書館繼續作資料工作。

  • 1974

    因日以繼夜地為鄰居翻譯日文醫學資料,又吐鮮血,住院治療二十多天。

  • 1975

    年老多病,從事資料工作和閱讀日文音樂家書籍。

  • 1976.10.06

    10月6日,四人幫瓦解,文化大革命結束。

  • 1977

    春天開始清理家中所存的書籍和極少量的樂譜,決心「繼續奮鬥下去,用盡最後一卡的體熱量,然後倒下去,把自己交給大地就是了。」(便箋所言)

  • 1978

    日夜構思,醞釀創作管絃樂曲《阿里山的歌聲》,希望早日實現多年的夙願。

  • 1978.5

    5月傾訴懷鄉之情,寫作管絃樂曲《阿里山的歌聲》總譜至深夜,完成1.山草、2.山歌、3.豐收、4.月夜(日月潭)、5.酒宴共五個部分初稿,十分興奮。

  • 1978.05.04

    5月4日,凌晨四時,不幸突發腦血栓症,病情嚴重,住院期間,因護士發錯了藥,服後導致胃出血,又併發肺氣腫症,病情日益惡化,造成日後長期癱瘓,受盡折磨,以致《阿里山的歌聲》未能完成。

  • 1978

    冬天在病塌上得知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問題得到改正,恢復教授職稱和原工資級別,激動得熱淚盈眶,北京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負責人前來慰問。

  • 1979

    中國音樂家協會負責人孫慎特來看望,帶來「文革」中失散而尋獲的部分音樂作品,包括出版物和手稿,退還給江文也,同行者還有臺灣籍音樂家魏立小姐,表達了臺灣同胞的情誼和關切。

  • 1979

    早年藝專時期的子弟、中國歌劇舞劇院作人員柯人諧,在資料短缺的情況下,及時完成〈江文也教授創作生涯簡介〉一文,與夫人吳韻真完成〈江文也作品表〉,雖然都是初稿,尚未公開發表,但不脛而走,在海內外產生重要影響。

  • 1979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賀綠汀和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江定仙前來慰問。

  • 1980.09

    9月,全家從小平房遷入學院內新竣工的宿舍,三室一廳,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 1980

    經親朋好友和學生幫忙尋找,又收回散失的部分創作曲譜,全家欣慰,十分珍惜。

  • 1980

    冬天開始有來自臺灣和海外的同胞、朋友到家中探望,或慕名來函慰問,並不時收到寄來的貴重物品。病情時而穩定,時而發作,痛苦異常。雖不能言語,但尚能聽懂別人談話,以目光示意或點頭。

  • 1981

    初春,人因音樂出版社負責人來訪,商談出版音樂作品事宜。

  • 1981.03.15

    3月15日,鋼琴曲《春節跳獅》(選自《鄉土節令詩》,作品53之12),首次發表於《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

  • 1981.04

    4月初,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主任康普女士與中央音樂學院教師俞玉滋來訪,商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次播放江文也作品而組織錄音一事。

  • 1981.05

    5月,在故鄉臺灣和香港出版的刊物上,陸續發表了有關江文也的幾篇重要文章,引起海內外音樂界的關注。

  • 1981.0502

    5月2日,指揮家張己任在紐約寓所舉行了海外第一次江文也作品發表會,由鋼琴家張采秀、郭素岑、蕭惠芬、聲樂家高為量等表演。

  • 1981.05.09

    5月9日,北京《中國新聞》發表文章〈祖國無時不在關懷自己的兒女〉,概括地介紹了作曲家江文也的生平和近況。

  • 1981.06.15

    6月15日,鋼琴曲《七夕銀河》(選自《鄉土節令詩》),首次發表於《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年第2期。

  • 1981.07.05

    7月5日,管絃樂曲《臺灣舞曲》由香港泛亞交響樂團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演出,張己任指揮。

  • 1981

    著名歌唱家李志曙、吳天球和鋼琴家趙屏國,應邀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了聲樂套曲《臺灣山地同胞歌》、古典詩詞歌曲、臺灣民歌以及鋼琴曲《北京萬華集》、《鄉土節令詩》、《漁夫舷歌》等。

  • 1981.12.25

    12月25日,《北京音樂報》發表俞玉滋文章〈同聆濃郁鄉土音,臺灣大陸一家人─記江文也教授的作品廣播〉。

  • 1982

    北京《音樂創作》(季刊)1982年第1期,發表鋼琴曲《漁夫舷歌》。

  • 1982

    臺灣音樂家許常惠在專著《中國新音樂史話》中,發表有關江文也的論述。

  • 1982

    管絃樂曲《臺灣舞曲》和小提琴奏鳴曲《頌春》,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 1982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再次為江文也作品組織錄音。管絃樂曲《臺灣舞曲》由韓中杰指揮,中央樂團演奏;《漁翁樂》、《更生曲》等合唱作品由聶中明指揮,中央廣播合唱團演唱;鋼琴曲《小奏鳴曲》由趙屏國演奏。

  • 1983.03

    3月,獨唱曲《搖籃曲》(選自《臺灣山地同胞歌》)發表於《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3年第1期,同時刊載了金繼文所撰樂曲說明。這一期學報還發表了中央音樂學院徐士家的文章〈江文也教授和他的音樂創作〉。

  • 1983.07.18

    7月18日、1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再次播放有關江文也的專題音樂節目「思鄉之情深似海─介紹臺灣籍作曲家江文也及其作品。」,由俞玉滋撰稿。其中曲目有中央樂團演奏的管絃樂曲《臺灣舞曲》,吳天球用閩南方言演唱的臺灣民歌《思想起》、《龍燈出來了》等。著名作曲家江定仙、蘇夏、羅忠鎔等紛紛讚揚:四十多年前就有此佳作,實屬可貴。

  • 1983

    鋼琴三重奏《在臺灣高山地帶》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 1983.10

    10月初病危時,獲得臺美基金會設立的人文科學獎,消息傳來,江文也已昏迷。

  • 1983.10.23

    10月23日病逝,享年73歲。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