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蔡繼琨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管絃指揮家、音樂行政|
蔡繼琨,管絃指揮家、樂團管理者;1912 年 9 月 25 日出生於泉州,2004 年 3 月 24 日逝世於福州。曾赴日本留學,並以作品《潯江漁火》參加「日本現代交響樂作品」(日本黎明作曲家同盟主辦)公開徵曲且獲獎。1994年,他成立了福建音樂學院,不僅為福建省的音樂教育寫下輝煌一頁,更到臺灣擔任軍團長、創辦交響樂團,在臺灣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被喻為「臺灣交響樂之父」。曾榮獲教育部文藝金章等。

CAI Ji-Kun was born in Quanzhou, Fujian in 1912. He studied in Japan and won an award for his first orchestra composition “Xun Jiang Yu Huo” at the Japanese Modern Symphonic Works Competition. He established the College of Music at Huaqiao University in 1994,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music educ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He eventually came back to Taiwan and established an army band and symphonies. Cai was awarded the Golden Medal of Culture and the Art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He passed away in 2004.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蔡繼琨
其他名稱
稱號: 

臺灣交響樂之父

英文名: 

CAI Ji-Kun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管絃指揮家、音樂行政|
蔡繼琨,管絃指揮家、樂團管理者;1912 年 9 月 25 日出生於泉州,2004 年 3 月 24 日逝世於福州。曾赴日本留學,並以作品《潯江漁火》參加「日本現代交響樂作品」(日本黎明作曲家同盟主辦)公開徵曲且獲獎。1994年,他成立了福建音樂學院,不僅為福建省的音樂教育寫下輝煌一頁,更到臺灣擔任軍團長、創辦交響樂團,在臺灣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被喻為「臺灣交響樂之父」。曾榮獲教育部文藝金章等。

CAI Ji-Kun was born in Quanzhou, Fujian in 1912. He studied in Japan and won an award for his first orchestra composition “Xun Jiang Yu Huo” at the Japanese Modern Symphonic Works Competition. He established the College of Music at Huaqiao University in 1994,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music educ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He eventually came back to Taiwan and established an army band and symphonies. Cai was awarded the Golden Medal of Culture and the Art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He passed away in 2004.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徐麗紗。《蔡繼琨:藝德雙馨》。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7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3096-2

獲獎: 

1936年/管絃樂曲《潯江漁火》日本黎明作曲家同盟「日本現代交響樂作品」徵曲比賽 首獎

獲獎: 

1967年/僑務委員會 僑界最高榮譽「海光徽章」壹座

獲獎: 

1967年/教育部「文藝金章」

獲獎: 

200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汪毅夫頒發「樂育英才」獎匾及獎狀

獲獎: 

2003年/第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組委會「終身榮譽勳章」

生平: 

書香世家永流傳
鹿港書香世家的子弟,祖父蔡穀元為縣學拔貢;曾祖蔡德芳為前清進士,家族一門數傑,為鄉里人士所稱道。但甲午戰後,臺灣割讓給日本,蔡氏家族誓不為「日本皇民」,隨即遷往福建泉州故里定居,被稱為「臺灣蔡」,因此蔡家祖業分散在大陸與臺灣兩地。而蔡家子孫對於自己是福建籍或臺灣籍的認同則產生混淆。蔡繼琨常自我解嘲:「臺灣人視我為唐山人,唐山人又視我為臺灣人,我究竟是哪裡人?」蔡繼琨年幼時父親早逝,由母親洪氏扛下教育責任。追根究柢,蔡繼琨最情有獨鍾的音樂教育事業,乃來自於母親的影響。

潯江漁火展才氣
1933年,蔡繼琨赴日留學,時值日本音樂學校如雨後春筍般設立,因此他選擇到當時的帝國音樂學校深造。雖然入學時經歷些許波折,但憑藉著毅力,終於在作曲、指揮及音樂評論等方面,達成優異成就,尤其1936年7月,作品《潯江漁火》參加「日本現代交響樂作品」(日本黎明作曲家同盟主辦)公開徵曲並獲獎,誠是中國音樂家向前邁進一大步的證明。

音樂報國在八閩
1936年底,正值音樂道路開始向前邁步之際,中日戰火綿延不絕;蔡繼琨繼承先祖一脈相傳的忠貞情操,決定「義不臣倭」,斷然離開敵國,返回故鄉加入抗日救國的神聖行列。之後,便在有「八閩」之稱的福建省貢獻,首先受命為省政府教育廳音樂指導,以普及音樂教育、培養音樂專門人才為遠大奮鬥目標,並籌辦「音樂專科教員訓練班」、組成「福建省政府教育廳戰地歌詠團」,為1940年成立的福建音專奠基,並對福建省的學校及社會藝術教育做了相當大的貢獻。

海誓山盟結良緣
1933年,蔡繼琨自廈門出發往日本東京,在船上與葉葆懿小姐短暫相遇;爾後,兩人各奔東西,為摯愛音樂奮鬥。後來,透過蔡繼琨的音樂家教、也是省主席陳儀的夫人幫忙,1940年,這位來自漳州的美姑娘,終於與泉州的蔡繼琨攜手共組家庭。1974年,葉葆懿不幸罹癌,旋即永別人間。爾後蔡繼琨與圈外女士李咸芳再婚,然因性情不相契合,婚姻為時不長。1988年,蔡繼琨再度續絃,對象為劉秀灼女士,終於再度覓得美眷。

團長將軍在臺灣
1942年,時局紛亂,蔡繼琨為了維護福建音專學生的權利,而得罪福建省當局,故辭去福建音專校長職務,遠赴大後方重慶發展。由於行政才能受到上司賞識,抗戰勝利後,當局派他到臺灣擔任軍職、創辦交響樂團,在臺灣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1945年12月,在長官支持,音樂界人士全力促成下,時任少將團長的蔡繼琨組成組織嚴明、體制完備的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並陸續安排許多演出活動。儘管他在臺灣的時間僅四年之久,卻帶給當時藝術活動貧乏的臺灣社會諸多藝術氛圍及歡愉!

卓越的華人之光
1949年5月,他奉派擔任我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商務參贊,離開一手創立的樂團;7月,他攜家帶眷由臺灣赴馬尼拉市就職,這兒是他這輩子居住最久的城市,長達四十年光景,其核心活動還是與音樂相關。其對菲律賓樂界的貢獻與提升,乃有目共睹。

重新揚帆再出發
1950年8月,中國華東文化部將國立福建音專併入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讓一手創辦福建音專的蔡繼琨痛心不已,從此,恢復福建音專,為故鄉奉獻餘生的心願即深植在蔡繼琨心中。在他的努力下,1989年,獲得福建當局首肯設立「福建社會音樂學院」,往來奔波在僑居地及故鄉間的辛勞有了成果;1994年,終於成立了中國第一所私立音樂學院─「福建音樂學院」,完成了他未了的志願。

領域: 

指揮家

領域: 

音樂行政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12.09.25
逝世時間: 
2004.03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泉州市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福州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07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12.09.25

    9月25日(農曆8月15日)生於泉州市西街井亭巷進士府,排行第四。不久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肇建民國。

  • 1914

    父親蔡實海因病去世,母親洪水鏡從此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 1918

    入泉州市佩實小學就讀。

  • 1918

    舉家南遷至廈門市集美居住,轉入集美小學就讀。

  • 1918

    小學肄業期間,開始學習彈奏風琴。

  • 1924

    集美小學畢業後,曾輾轉就讀廈門雙十中學、上海新民中學和廈門集美中學等校。

  • 1930

    升學集美高級師範學校。

  • 1930

    與集美高級師範學校同學陳理英結婚,因故離異。育有依文(長子)、一明(次子)二子,孫子女有曉輝、曉偉、曉雯、曉珍、曉洋、軍威、璐青等人,兒孫皆已成家立業,有很好的社會成就。

  • 1932

    集美高級師範學校畢業,由於音樂成績優異,獲聘為母校軍樂隊教練。

  • 1933

    為深造音樂而進入日本東京帝國高等音樂學院,研習指揮與作曲。同時期,葉葆懿女士赴杭州藝專深造音樂。

  • 1936

    9月,管絃樂曲《潯江漁火》獲得日本黎明作曲家同盟主辦的「日本現代交響樂作品」徵曲比賽首獎。

  • 1936.11.04

    11月4日,《潯江漁火》在東京明治神宮外苑「日本青年館」首演,由恩師大木正夫指揮日本新交響樂團演奏。

  • 1937

    元旦,我國駐日大使許世英為蔡繼琨得獎,於駐日大使館內舉行慶祝會,公開表揚他的作曲成就。會後離日,返國加入抗日救國的神聖行列,擔任福建省政府教育廳音樂指導。

  • 1937.04

    4月,籌辦福建省「音樂專科教員訓練班」(以下簡稱「師資訓練班」)。

  • 1937.12

    12月,音樂師資訓練班於福州市北門福建省小學教員訓練所正式開辦。

  • 1938.05

    5月,以「音樂師資訓練班」學員為主,組織「福建省戰地歌詠團」,赴省內前線戰地慰問辛苦作戰的國軍將士們。

  • 1939

    3月,再組織「福建省政府南洋僑胞慰問團」,赴東南亞各僑鄉宣導對日抗戰理念,以解救國家民族的命運。

  • 1939.10

    10月,自南洋返國後,續辦第二期「音樂師資訓練班」於福建省戰時省會─永安。

  • 1940.04.02

    4月2日,福建省立音樂專科學校正式成立,以二十八歲之少齡擔任校長。由於未屆大專校長必須年滿三十五歲的年齡下限,乃奉命多報四歲年齡為1908年出生,以擔任校長一職。

  • 1940

    與聲樂家葉葆懿女士結婚。兩人育有三女四男,分別為玲農(1942年生)、伯農(1944年生)、玉農(1945年生)、幼農(1946年生)、仲農(1948年生)、叔農(1950年生)和季農(1958年生)。孫子女有元琥、元瓏、妹妹、正順、茜蘿、克士、慧珍、潔玉,分別旅居美國、菲律賓等地,在各行各業亦有所成就。

  • 1942

    為促成省立福建音專改隸中央,先辭去校長職務,並赴戰時首都重慶擔任中央大學音樂系教授、中華音樂教育社社長兼交響樂團團長、指揮。

  • 1945.08.15

    8月15日,日本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被任命為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少將參議兼交響樂團團長、指揮,發展臺灣音樂,同時致力於臺灣美術的恢復和發展,被稱為「臺灣交響樂之父」。

  • 1945.09

    9月底,來臺籌備樂團成立事宜。

  • 1945.10

    10月初,覓妥樂團團址,於臺北市朱崙第三高等女學校「小野校長紀念館」。

  • 1945.12.01

    12月1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在臺灣音樂家鄭有忠、王錫奇、王雲峰、吳成家、蕭光明的支援下正式成立。

  • 1945.12.15

    12月15、16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於臺北市公會堂(現中山堂)舉行成立音樂會。

  • 1946.03

    3月,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改隸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改稱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團址遷至臺北市中華路174號栗頤寺(原「西本願寺」)。

  • 1947.01

    1月,兼任「臺灣省糧食調劑委員會」委員,主管臺灣中部地區糧食事務。

  • 1947.04

    4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出版臺灣第一本音樂刊物《樂學》雜誌,共發行四期。

  • 1947.05

    5月,臺灣省立政府成立,原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改名為「臺灣省政府交響樂團」。

  • 1947.12.25

    12月25日,結合臺灣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等藝文界人士成立「臺灣省藝術建設協會」。

  • 1948.07

    7月,在臺灣省交響樂團內成立「唱片欣賞會」,展開社會音樂教育工作。

  • 1949.05

    5月,離臺就任我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商務參贊,而離開一手創立的臺灣省政府交響樂團。在臺灣省交響樂團任職的短暫四年期間,不畏時局之紛亂局面,共舉辦了三十次的交響樂演奏會以及無數場次的露天音樂會,為臺灣省交響樂團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 1952

    擔任菲律賓馬尼拉演奏交響樂團(Manila Concert Orchestra)客席指揮。

  • 1955.08

    8月,擔任在馬尼拉舉行的「東南亞音樂會議」創辦人,被推舉為會議副主席。

  • 1961

    正式擔任馬尼拉演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和指揮。

  • 1967

    在僑界的優異表現,獲我國僑務委員會頒贈僑界最高榮譽「海光徽章」壹座;教育部頒發「文藝金章」;獲張其昀主持的中華學術院聘為哲士。

  • 1967.11

    11月,離臺十八年後,首度返臺指揮已改名為「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教育樂團」之原臺灣省交響樂團。

  • 1968

    至1974年止,連續七年擔任菲律賓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音樂教育會議代表。

  • 1971.05

    5月,應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之邀返臺指揮建國六十年慶祝音樂會。

  • 1974

    12月31日,愛妻葉葆懿罹患胰臟癌去世。

  • 1975.12

    12月,返臺指揮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卅周年團慶音樂會。

  • 1976.05

    5月,應中國廣播公司之邀,返臺指揮第六屆「中國藝術歌曲之夜」。

  • 1976

    在「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年會」發表專題演講「亞洲作曲家往何處去」以及管絃樂作品《招魂曲》,並擔任大會顧問。

  • 1977.05

    5月,應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之邀,返臺擔任該團客席指揮。

  • 1978.02

    2月,應臺北世紀交響樂團之邀,返臺指揮輕古典音樂演奏會。

  • 1983

    離鄉四十餘載後,首次返回中國大陸福建省,參加集美學校創辦七十週年紀念活動。

  • 1983

    開始在全國講學,同時在各地指揮演出,先後被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吉林藝術學院聘為名譽客座教授,被長春電影製片廠管弦樂團、福建省歌舞劇院聘為名譽音樂指導及樂團首席客座指揮。

  • 1987.06

    6月,返回福建參加「國立福建音專校史討論會」,興起重建「福建音專」之念頭。

  • 1988.01

    1月,與福建師範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劉秀灼女士結婚。

  • 1994

    毀家捐資興建「福建音樂學院」,為中國第十所音樂學院、第一所私立音樂學院。

  • 1995.11

    11月,返臺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五十週年團慶音樂會。

  • 1999.12

    12月,福建省政府文化廳舉行「蔡繼琨教授百齡開─交響音樂會」,為其七十載指揮生涯之告別演出。

  • 2002.12

    12月,返臺參加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原省交響樂團)五十七週年團慶,與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卸任團長陳澄雄、現任團長蘇忠等人共同為該團演奏廳落成剪綵。

  • 2003.11

    11月,為表彰蔡繼琨先生在音樂教育和創辦音樂學院方面的卓越貢獻,當時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汪毅夫頒發「樂育英才」獎匾及獎狀。

  • 2003.12

    12月,第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組委會特別獎頒「終身榮譽勳章」。

  • 2004.03

    3月,逝世於福州,享壽92歲。去世前一天,仍拖著虛弱身軀,和相關人士商討成立「蔡繼琨音樂基金董事會」的事宜,為音樂學院的發展盡最後的努力。

  • 2005.03.21

    3月21日,蔡繼琨紀念館開館。

  • 2010.04

    4月,「蔡繼琨音樂學院」成立,繼續發揚蔡繼琨教授愛國愛鄉、傾力辦教育的光榮傳統。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