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沈錦堂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
沈錦堂(1940-2016),作曲家、 音樂教育家。出生於新竹州新竹郡關西庄(今新竹縣關西鎮),畢業於臺北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科(今臺北市立大安高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作曲組(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學院,而後前往美國攻讀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音樂碩士。在學期間曾與陳懋良、游昌發、馬水龍、温隆信、賴德和等師友共組「向日葵樂會」(1968)發表作品。畢業後曾任職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部主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理事(1973)等。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道生神學院等。代表作品有聲樂獨唱曲《漂流》(1974)、弦樂四重奏《裂痕》(1974)、合唱曲《正氣歌》(1980)、獨幕歌劇《魚腸劍》(1990)、室內樂《玄象》(2004)、管弦樂曲《客家頌》(2007)等。

SHEN, Chin-Tang(1940-2016)was a composer and music educator. He was born in Hsinchu County, Taiwan. He graduated from Taipei Municipal Daa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the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 (present day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 and earned his Master's degree from Brooklyn College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s a student, Shen, along with friends and teachers such as Mau-Liang Chen, Chang-Fa Yu, Shui-Long Ma, Lung-Hsin Wen and Deh-Ho Lai, established the "Sunflower Music Assembly" in 1968. He later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performance division of the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director of the Asian Composers League (1973). He taught in the music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th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Tao-Sheng Theological Seminary. Shen is best known for his vocal solo, Rafting (1974), Rift for string quartet (1974), Positive Song for chorus (1980), the one-act opera, Fish Sword (1990), the chamber music, Imaginary (2004) and the orchestral music, Ode to Hakka (2007).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沈錦堂
其他名稱
英文名: 

SHEN Chin-Tang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
沈錦堂(1940-2016),作曲家、 音樂教育家。出生於新竹州新竹郡關西庄(今新竹縣關西鎮),畢業於臺北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科(今臺北市立大安高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作曲組(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學院,而後前往美國攻讀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音樂碩士。在學期間曾與陳懋良、游昌發、馬水龍、温隆信、賴德和等師友共組「向日葵樂會」(1968)發表作品。畢業後曾任職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部主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理事(1973)等。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道生神學院等。代表作品有聲樂獨唱曲《漂流》(1974)、弦樂四重奏《裂痕》(1974)、合唱曲《正氣歌》(1980)、獨幕歌劇《魚腸劍》(1990)、室內樂《玄象》(2004)、管弦樂曲《客家頌》(2007)等。

SHEN, Chin-Tang(1940-2016)was a composer and music educator. He was born in Hsinchu County, Taiwan. He graduated from Taipei Municipal Daa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the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 (present day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 and earned his Master's degree from Brooklyn College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s a student, Shen, along with friends and teachers such as Mau-Liang Chen, Chang-Fa Yu, Shui-Long Ma, Lung-Hsin Wen and Deh-Ho Lai, established the "Sunflower Music Assembly" in 1968. He later served as director of the performance division of the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and director of the Asian Composers League (1973). He taught in the music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th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Tao-Sheng Theological Seminary. Shen is best known for his vocal solo, Rafting (1974), Rift for string quartet (1974), Positive Song for chorus (1980), the one-act opera, Fish Sword (1990), the chamber music, Imaginary (2004) and the orchestral music, Ode to Hakka (2007).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1940 年 3 月 22 日出生於新竹關西,現居住於新北市汐止。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曾任職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並持續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與國內多所音樂相關科系至今;其音樂創作各具特色,風格各異,作品《漂流》曾獲愛國藝術歌曲創作首獎,目前仍為臺灣音樂創作,情感真摯而溫柔,弦歌不輟。

以熱愛唱歌和自學鋼琴出發
5歲時,跟隨父母搬遷至臺北;8歲喪母,因此比起同齡小孩來得更早獨立成熟,這也是他擁有自學不倦毅力的因素之一。父親擔任鄰長,家中並不富裕,沒有音樂家庭的背景,家中也沒有好的環境可栽培他學習音樂,因此沈錦堂對於音樂啟蒙得較晚。

但是他從小就喜歡聽歌、唱歌,興致久而久之,心中並出現一個念頭,「為什麼只能唱別人的歌,難道自己不能創作嗎?」,這個念頭開啟他往後走上作曲之路;而接觸樂器的原因是因為家裡有臺風琴,沈錦堂常摸琴自學,加上小時候的暑假,曾到姊夫一位擔任海軍的美國朋友宿舍中打工,宿舍中有臺鋼琴,因此以自學的方式開始接觸風琴和鋼琴。

高中時就讀臺北市立高工機械科(今大安高工),加入校內管樂團。畢業後,仍對音樂充滿熱忱,在不斷接觸、充實音樂的知識、技巧之下,於 1963 年以非本科生之姿,考進國立藝專音樂科作曲組。師事陳懋良、史可培老師,正式接受嚴謹而紮實的音樂科班訓練;並與陳懋良、游昌發、馬水龍、溫隆信、賴德和等師友、同學,共組「向日葵樂會」,定期發表音樂作品,其所發表作品如《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歌樂《夢回》、《孤獨》等等;「向日葵樂會」成軍四年,然在申請立案過程中受敏感的政治因素,多次被新聞局駁回,而被迫解散。

為臺灣的藝術寫下經典而優雅的篇幅
1968 年藝專畢業後,任職於甫成立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1970 年,轉赴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任職演奏部主任,並兼任打擊樂手。1973 年,成為「亞洲作曲家聯盟」的創始會員,並擔任理事一職;其後,亦在國際現代音樂協會中華民國總會、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等組織擔任職務。同年,沈錦堂亦為臺灣成立音樂實驗班的推手之一。1974 年,作品《漂流》曾獲當時教育廳愛國藝術歌曲創作獎第一名。此時期亦加入「雲門舞集」的創團作曲家之一,為臺灣的藝術寫下經典而優雅的篇幅。

1979 年,赴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師事 Alfred Uhl。1981 年,返國後兼任於多所大專院校音樂科,隔年正式專任於國立藝專音樂科。1991 年,因長期任教,教學熱忱逐漸被消磨,亦希望能繼續深造,故暫放教職工作,進入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音樂研究所攻讀碩士,最後以作品《雙鋼琴幻想曲》、《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獲得學位,同時創作室內樂《憶》來表現旅外思鄉情懷。返國後,沈錦堂重執教鞭至今,桃李滿門。

沈錦堂創作與教學並進,作曲風格細膩流暢,創作手法多用本土音樂素材,民族情懷浩浩可見,如合唱曲《正氣歌》、歌劇《魚腸劍》;教學態度嚴謹仔細,傳承一身音樂涵養。從沈錦堂他那兒時自我摸索琴鍵的小手,到現在執筆、教鞭的蒼皺的手,是因為那樣堅持而努力過來的。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0.03.22
逝世時間: 
2016.09.07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新竹關西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84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40

    出生於新竹縣關西鎮。

  • 1947

    就讀臺北中山區中山國小。

  • 1954

    就讀師大附中初中部。

  • 1957

    就讀臺北市立高工機械科(今臺北市立大安高工)。

  • 1963

    就讀國立藝專音樂科作曲組(今臺灣藝術大學),師事陳懋良、史可培老師。

  • 1968

    於國立藝專畢業。

  • 1969

    進入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擔任團員。

  • 1970

    轉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演奏部主任兼打擊樂手。

  • 1973

    「亞洲作曲家聯盟」的創始會員,擔任理事。之後也在國際現代音樂協會中華民國總會、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等組織任職。

  • 1974

    「雲門舞集」的創團作曲家之一。

  • 1974

    作品《漂流》曾獲省教育廳愛國藝術歌曲創作獎第一名。

  • 1979

    赴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作曲技術、理論,師事 Alfred Uhl。

  • 1981

    返國後兼任於東海大學、臺南家專、臺北市立女師專、國立藝專等多所大專院校音樂科。

  • 1982

    正式專任於國立藝專音樂科。

  • 1990

    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委託,寫獨幕歌劇《魚腸劍》。

  • 1991

    進入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音樂研究所攻讀碩士。

  • 2005

    自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退休。

  • 2010

    持續於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道生神學院等擔任兼任教授,絃歌不倦。

  • 2016.09.07

    9月7日凌晨,因癌症病逝於臺北三軍總醫院。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