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曾興魁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
曾興魁(1946-2021),作曲家。出生於屏東,就讀屏東師範期間開始接觸音樂,1968年經保送就讀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1977年獲教育部公費,留學於德國芙萊堡音樂學院 (Musik Hochschule im Freiburg, Germany) 就讀,主修理論作曲。返國後,於1981 年開始於師大擔任教職,同時也積極地在國內廣泛發表作品。其早期作品以中國文化特色作為音樂發展的源流,讓傳統因素在與現代音樂技法中交織。近年來開始致力於電子音樂的推行,為音樂創作的發展尋求更大的空間。

TZENG Shing-Kwei is a composer and educator whose compositions combine traditional and avant-garde styles. Born in Pingtung in 1946, he began to be interested in music when studying at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the predecessor of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In 1968 he was admitted to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ith a waiver of the entrance exam and studied in the music department. In 1977 he received a full fellowship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study in the Freiburg Conservatory of Music (Hochschule für Musik Freiburg) in Germany, where he majored in composition.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began to teach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1981 and, meanwhile, was active in premiering his musical works. His compositions in his earlier phase trace the origi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n interweave traditional elements with modern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In recent years he has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promotion of electronic music, attempting to explore new possibilities for musical creation.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曾興魁
其他名稱
英文名: 

TZENG Shing-Kwei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
曾興魁(1946-2021),作曲家。出生於屏東,就讀屏東師範期間開始接觸音樂,1968年經保送就讀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1977年獲教育部公費,留學於德國芙萊堡音樂學院 (Musik Hochschule im Freiburg, Germany) 就讀,主修理論作曲。返國後,於1981 年開始於師大擔任教職,同時也積極地在國內廣泛發表作品。其早期作品以中國文化特色作為音樂發展的源流,讓傳統因素在與現代音樂技法中交織。近年來開始致力於電子音樂的推行,為音樂創作的發展尋求更大的空間。

TZENG Shing-Kwei is a composer and educator whose compositions combine traditional and avant-garde styles. Born in Pingtung in 1946, he began to be interested in music when studying at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the predecessor of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In 1968 he was admitted to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ith a waiver of the entrance exam and studied in the music department. In 1977 he received a full fellowship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study in the Freiburg Conservatory of Music (Hochschule für Musik Freiburg) in Germany, where he majored in composition.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began to teach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1981 and, meanwhile, was active in premiering his musical works. His compositions in his earlier phase trace the origi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n interweave traditional elements with modern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In recent years he has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promotion of electronic music, attempting to explore new possibilities for musical creation.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1984年/《牧歌》法國巴黎國際現代音樂圖書館 Ville d'Avray 作曲比賽 首獎

獲獎: 

1986年/《輪迴》第三屆 國際管風琴作曲比賽 首獎

獲獎: 

2013年/第36屆吳三連獎

生平: 

1946 年 6 月 30 日出生於屏東美和,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曾興魁對音樂的印象,起於小學音樂課上,隨著老師帶唱的風琴聲;對於音樂的興趣,則啟蒙於他那愛好音樂的哥哥,在唸臺東師範學校時擔任學校合唱團的伴奏,時常帶著幼小的曾興魁到附近小學借風琴來練琴。就在哥哥琴聲的薰陶下,點燃了曾興魁對音樂的嚮往。但直至他就讀於國立屏東師範學校 (今屏東教育大學) 後,才真正開始接觸音樂,由於當時每個師範生都必須學習彈奏風琴及參加合唱團,進而開啟了他的音樂之路。

出國深造的契機
屏東師範學院畢業後,曾興魁曾到臺南市海東國小教書三年。1968 年,他經保送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開啟了人生另一視野。師大畢業之後,他任教基隆高中與兩年馬祖的預官生涯,於 1976 年啟程前往德國, 1977 年獲教育部公費留學正式進入德國弗萊堡音樂學院,主修理論作曲,師事名師 Klaus Huber 、 B. Ferneyhough 與 Perter Förtig 等教授。Huber是他的主修老師,主要探討音樂的結構、組合能力及創意方面;Ferneyhough 教授的是作曲技巧和思維的複雜傾向;而Förtig 的教學,則著重於對位、和聲及樂曲分析等理論嚴格的基礎訓練。並追隨Picht-Axenfeld 夫人、W. Watzinger 教授副修鋼琴,Stefan Heller 教授學習大鍵琴鍵盤和聲。
當時的德國同時也是現代主義新音樂風格發展的中心,弗萊堡音樂學院除了學校本身即設有新音樂研究所,以及每學期定期舉辦音樂會之外,學院附近的小鎮多瑙葉欣根 (Donaueschingen) 同時也是一個現代音樂的重鎮,自 1920 年代開始每年皆會辦一次多瑙葉欣根音樂節 (Donaueschinger Musiktage),發表當代作曲家的新作品。在耳濡目染之下,許多新觀念、新技巧、與新音色皆為曾興魁所吸收,也引發他對現代音樂的關注,甚至於學業完成後立即參加被視為現代音樂養成所的德國當代音樂聖地達姆城的夏令營作曲班 (Darmstadt International Summer Courses for New Music)。

學成歸國的綻放
1981 年,曾興魁返國於國立臺灣師大擔任教職。除了教書,他也積極創作,作品廣泛在國內外發表,其作品曾在荷蘭高地雅慕斯音樂節 (Gaudeamus Music Week, 1981/84 ASKO Ensemble)、阿克瑪音樂節 (Alkmaar Music Festival, 1990)、漢城亞太音樂 (Asia Pacific Music Festival, 1990)、日本仙臺亞太音樂節,以及美國、德國、法國 (Presents, 1996 2E2M) 等地演出。1984年,其作品《牧歌》獲法國巴黎國際現代音樂圖書館 Ville d'Avray 作曲比賽首獎;1986年,作品《輪迴》則獲得第三屆國際管風琴作曲比賽第一獎;2013年,榮獲第36屆吳三連獎。1986-1987 年,曾興魁獲得法國政府獎學金,前往法國巴黎師範音樂院 (É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 取得電影作曲文憑。期間他也參與了法國現代音樂與音響研究中心 (IRCAM) 研究最先進的音樂科技,曾於巴黎「國際藝術家館」(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及義大利羅馬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2002年3月於新竹市立演藝廳、屏東文化局中正藝術館舉行個人合唱作品音樂會,2004年9月在新竹演藝廳舉行紀念九二一大地震五週年合唱作品音樂會,2005年4月在國家音樂廳「詩經的清明」音樂會中發表管弦樂作品《詩經蓼莪》,2006年接受國家交響樂團託完成為管弦樂與四聲軌電子音樂的作品《生命之歌》,於2007年5月由旅美指揮家陳美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在國家音廳舉行首演;10月應邀在馬爾摩慶典 (Copenhagen - Malmö Festivale) 發表作品《超級衝突》及在瑞典馬爾摩音樂學院 (Musikhögskolan i Malmö) 演講。2008年6月,《綠島小夜曲綺想》發表於法國電臺梅湘廳 (Salle Messiaen, Radio France)。

融合古今中外的創作特色
曾興魁的作品常以中國文化特色作為音樂發展的源流,也重視自己的鄉土淵源,並且研發各種新技法來呈現,使得他的音樂,形成傳統因素與現代音樂交織的特殊風格。例如國樂曲《生命的步履》,他用心地鋪陳了許多中國音樂素材,包括五聲音階的多首民歌、鑼鼓經,同時使用從雅樂中節錄的旋律。這些傳統因素在與現代音樂技法交織中相競相成,更形成了曾興魁相當特殊的音樂風格。除了以無調性的音樂創作之外,也常出現相當怪異的、非等時節奏與特殊的音響,同時兼具演奏技巧的挑戰性。
基於客籍原鄉的情懷,曾興魁也曾寫作多首客家歌曲,包括《耕田儕人》、《耕田阿哥》、《大家來作福》、《蒔田時節》、《美濃山歌調》、《老山歌》、《桃花開》……等,或為獨唱曲,或為合唱曲,其旋律性都非常豐富也頗具鄉土氣息。除了寫作客家歌謠,也有以臺語創作的歌曲,像《一隻鳥仔》、《羞羞羞》、《六月田水》、《春花望露》等。在為弦樂團寫的《風城三景》中,他使用現代音樂與微分音制的奏法,時而穿插隱現的臺語老歌,亦或客家的「老山歌」。曾興魁也曾花許多時間研究臺灣的南管音樂,並且在作曲時放進南管的元素。在《旅夜書懷》那首作品中,曾興魁第一節就使用山歌仔段來譜曲,而且用客語來唱,第二節則使用了南管來表達,同時也用臺語或外國語文唱;第三節則用平劇來表達,而用國語來唱。《…時序… 》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則開啓國內有系統的使用微分音的先河。
1989年,曾興魁推動加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 成功,於返國後與溫隆信、潘皇龍共同發起成立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 (ISCM-Taiwan)。此外,曾興魁也不放棄任何表演形式的嘗試,他曾於2002-2003年獲得傅爾布萊特 (Fulbright) 學者獎學金,於史丹佛大學及北德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於近幾年開始致力於電子音樂的推行,作品《超級衝突》即為代表之一。2005年,曾興魁從任教二十多年的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退休後,轉任教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曾創立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並榮膺創會,希望藉由電腦無所不能的特殊效果,為音樂創作的發展尋求更大的空間。

撰寫:黃比宣 2016/6/30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6.06.30
逝世時間: 
2021.08.10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屏東美和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新竹

識別碼

識別碼
M156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46.06.30

    6 月 30 日, 出生於屏東美和。

  • 1968

    保送就讀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 1977

    獲教育部公費留學正式進入德國弗萊堡音樂學院。

  • 1981

    獲藝術家文憑 (Pruefung der Kuenstlerische Reife),返國於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擔任教職。

  • 1981

    《物化》於荷蘭高地雅慕斯音樂節(Gaudeamus Music Week, ASKO Ensemble) 演出。

  • 1984

    《牧歌》獲法國巴黎國際現代音樂圖書館 Ville d'Avray 作曲比賽首獎。

  • 1984

    《綺想曲》於荷蘭高地雅慕斯音樂節演出。

  • 1985

    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於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年會。

  • 1986

    《輪迴》則獲得第三屆國際管風琴作曲比賽首獎。

  • 1986~1987

    獲得法國政府獎學金,前往法國巴黎師範音樂院讀取電影作曲文憑 (-1987)。

  • 1986

    參加於布達佩斯舉行的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年會。

  • 1987

    於巴黎「國際藝術家館」(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舉行個人樂展。

  • 1989

    於阿姆斯特丹推動加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成功。

  • 1998

    於羅馬舉行個人樂展。

  • 1999

    擔任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理事長 (-2002)。

  • 2002.03

    3月,於新竹市立演藝廳舉行個人合唱作品音樂會。

  • 2002

    屏東文化局中正藝術館,個人合唱作品音樂會。

  • 2002

    獲得傅爾布萊特 (Fulbright) 學者獎學金,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及北德州大學訪問學者、客席作曲家 (-2003)。

  • 2004.09

    9月,參與紀念九二一大地震五週年合唱作品音樂會於新竹演藝廳。

  • 2005.04

    4月,國家音樂廳「詩經的清明」音樂會,發表管弦樂作品《詩經蓼莪》。

  • 2005

    擔任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理事長 (-2007)。

  • 2005

    自臺灣師範大學退休,獲聘任教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 2006

    接受國家交響樂團託完成為管弦樂與四聲軌電子音樂的作品《生命之歌》。

  • 2007.05

    5月,與旅美指揮家陳美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舉行首演《生命之歌》。

  • 2007.09.20

    9月20日,《超級衝突》演出於臺法幽蘭計畫「音樂科技與東亞傳統音樂」研討會。

  • 2007.10

    10月,應邀在馬爾摩慶典發表作品《超級衝突》。

  • 2007

    擔任北京電子音樂作曲比賽評委 (-2008)。

  • 2008.06

    6月,《綠島小夜曲綺想》發表於法國電臺梅湘廳。

  • 2011.08

    8月,《德軒操》及《巴赫空間解構》演出於德國科隆現代音樂協會的交流音樂會「電子音樂新路徑」(Neue Wege Neue Klänge)。

  • 2011.11

    11月,《蓮花座》演出於「絲竹新境界」 - 亞洲作曲家聯盟2011年大會暨亞太音樂節。

  • 2012.03

    3月,演講於韓國祥明大學及梨花女子大學。

  • 2013

    榮獲第36屆吳三連獎。

  • 2013.07.20

    7月20日,《客家山歌組曲電子化》演出於「客家與吳語的電聲對話」音樂會。

  • 2013.07.25

    7月25日,於卡斯魯多媒體藝術中心 (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 展演《太極拳:互動科技與電聲》。

  • 2014.03|2014.10

    3月及10月,由小巨人絲竹樂團演出《蓮花座》於「絲弦情」系列音樂會。

  • 2014

    於新竹、高雄及屏東,舉辦三場「客家情懷 - 蛻變中的音樂新境界」個人演講音樂會系列。

  • 2014.10.22

    10月22日,《五行生剋 IV - 水》演出於北京電子音樂節。

  • 2015.12.27

    12月27日,《落水天》演出於「管弦與電聲音樂會-鄉間騎士的客家旅程」音樂會。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