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清寒,熱愛音樂
曾瀚霈出身清寒家庭,排行老五,上有三姐一兄,下有一弟一妹,正應了父母取名「正仲」之意。1955 年就讀臺北市螢橋國民學校,1961 年考入臺北市立萬華初中。初中時期受到喜愛古典音樂的三姐之影響,開啟了音樂欣賞的大門。1964 年初中畢業,同時考取省立建國中學和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五專部。公費的誘因,讓他選擇就讀師專。然而入學後不久,師專的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讓他感到失望,唯獨音樂能激發他高度的興趣,遂決定將學習的重心放在音樂上,努力自行充實音樂知識。到了專四,學校實施分組專長教育選修,從未跟隨任何老師上過私人課的他竟能如願地考上音樂組。兩年的音樂組課程,教過他的老師有康謳(1914~2005,和聲學、曲體與作曲、指揮法等)、周靜孜(鋼琴)、鄭心梅(聲 樂)、張統星(視唱聽寫、兒童樂隊指導)等。1969 年師專畢業,被分派到臺北市的木柵國小服務,擔任音樂課科任老師。
熱忱的小學老師,懷抱留學夢想
身為小學音樂老師,曾瀚霈努力教學,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視譜與簡單樂器的演 奏能力,和樂曲欣賞體驗。為了不讓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他自掏腰包購買一個班級學生數的《兒童視唱教本》,輪流供不同班級的學生上課使用,並於當時沒有任何視聽音響設備的狀況下,自備錄音機和揚聲器,上課播放各類音樂,以提昇學生音樂作品欣賞的經驗。1977 年他應「新一代兒童益智叢書」(將軍出版社) 主編之邀,以輕鬆有趣的筆調為小學生撰寫《音樂趣談》和《音樂與你》兩本書籍。教學之外,他不斷充實音樂的專業知識,加強英文和德文的學習,同時也努力存錢,準備出國深造。1978年與張孋瑛小姐結婚,隔年在太太的支持下毅然辭去將近十年的小學教職,前往維也納,實踐他嚮往已久的留學夢。
嚴謹的音樂學淬鍊
1979 年 9 月 18 日維也納大學核發他入學許可,他先在維也納各大學聯合預備班加強德文,次年以正式生身份入學,主修音樂學,副修民族學。留奧期間,他受教於諸多教授,例如 F. Födermayr (1933-,1986-90 奧地利音樂學協會主席,比 較暨系統音樂學)、H. Knaus(音樂史)、K. Schnürl(記譜法)、F. Schleiffelder(和聲對位)、O. Wessely(1922-1998,奧地利科學院音樂研究委員會主席)、W. Pass(1942-2001,歷史音樂學)、H. Seifert(音樂分析)、K. R. Wernhart(民族學)、 W. Dostal(民族學)等。在選擇論文題目時,他決定挑戰自己對西方音樂研究的能力,接受所長 Wessely 的提議,研究資料甚少從未有人研究的十九世紀維也納音樂家 Hermann Grädener。1987 年以論文《Hermann Grädner 1844~1929》,獲特優成績取得博士學位,旋即於七月中旬回臺。
推展中大音樂學課程
當時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正積極籌設新系所,曾瀚霈乃應中央大學之聘,八月起在共同科擔任專任副教授,開始在大學任教的生涯。他在校內開設音樂欣賞、西洋音樂史…等各種音樂課程,供全校學生選修,並負責為共同科購置各種影音設備和資料,大幅擴充中大在音樂方面的教學設施,豐富教學的內容與水準。1993 年藝術學(含音樂學)研究所終於奉准開辦。該所為國內唯一結合視覺藝術與音樂學之研究所,開辦時共同科將多年經營累積的音樂軟硬體全數移轉給新成立的藝術所,曾瀚霈亦被改聘為該所專任副教授(為共同創所的兩位老師之一),負責所內音樂學課程的規劃與教學,並繼續支援通識課程。
音樂學之見解
曾瀚霈對於音樂學的研究,主要為西方音樂,特別是從樂種與曲式的觀點來整理西方音樂的歷史與發展問題,例如相關文字發表較多的天主教彌撒及安魂曲就是兩個具體的重點實例,其中有關《安魂曲研究》的專著,是他 1999 年升為教授 的代表作。針對整個音樂學的體系理論,他認為有些觀念不能固守留學時外國教授普遍的西洋本位主義之觀點,像是將中國音樂史或臺灣音樂史的研究歸入「民族音樂學」,其實站在我們自己的觀點,應該說是(我們的)「歷史音樂學」!兩者不是對立的!真正要在研究領域上有所區別,他主張以「區域研究」和「學域研究」來劃分。
教學影響廣集北部各音樂系所
除在中大授課之外,曾瀚霈亦受北部一些大學的音樂系所聘為兼任老師,曾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北師院、天主教輔仁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文化大學等教授西洋音樂史及音樂學專業課程。2014 年 2 月從中大退休,成為中大在臺復校唯一音樂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