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音樂及臺灣在地音樂的啟蒙
1936年駱維道生於臺北淡水的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駱先春是長老教會的牧師,因職務緣故時常搬家,1937年曾搬遷至三峽, 1946年戰後遷回淡水,又於1948年搬至臺東。因為隨父親在各處宣教,駱維道自小就參加教會的聖歌隊,有機會接觸臺灣不同族群的音樂。雖然沒有接受體系性的音樂教育,但駱維道在聖歌隊學會看譜、視唱的基礎音樂技巧,高中時期則擔任聖歌隊指揮。就讀臺東高中時,他加入學校樂隊擔任打擊,也學習小號,並且發揮長期累積的音樂創作經驗,為樂隊編寫以聖詩改編的樂曲。
中學畢業後,駱維道於1955年進入臺南神學院就讀。在神學院第二年時,德明利姑娘 (Miss Isabel Taylor, 1909-1992) 正好受聘於臺南神學院教授音樂,同時擔任長老教會聖詩委員會幹事。駱維道於此時才開始接正規音樂教育,由德明利姑娘指導鋼琴、和聲學、合唱指揮及作曲,同時協助聖詩編輯工作。在學習西方音樂和聖詩編輯的過程中,駱維道接觸許多黑人靈歌,他發覺由北美黑人在地音樂發展而來的靈歌非常能夠打動人心,因而促使他開始尋求能夠打動臺灣人的在地音樂,進而思考西方聖詩與本地音樂連結的途徑。年少時期所經驗的臺灣各地音樂,即成為他最初嘗試創作本土聖詩的基礎素材,也成為激發他往音樂藝術進一步探究發展的推動力。
接受正規音樂訓練及民族音樂學研究
1964年駱維道進入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教會音樂研究所 (School of Sacred Music,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攻讀理論作曲。由於不是音樂科班出身,一開始的學習十分辛苦,不僅須加強鍵盤技巧,也要重新訓練作曲基礎。但在系統性的西方音樂學習過程中,駱維道仍不忘他對於音樂本土化的理念,持續思考關於本土音樂的各種創作途徑,在歷經不斷嘗試,以及與指導教授古德曼 (Joseph Magnus Goodman, 1918-2014) 多次討論,最後確認了他所尋求的本土化音樂原則:無半音的五聲音階、避免以三和弦的和聲配置、旋律須配合語韻,最後他以作品A Cycle of Psalms獲得碩士學位。
駱維道於1967年學成返臺,進入臺南神學院任教,受杜佐治牧師 (Rev. George Todd) 與亞洲基督教協會竹中正夫教授之委託,於1968到1972年間陸續深入香港、日本、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印度、紐西蘭及澳洲等十餘個國家採集地方民謠,並於臺灣各地進行河洛、客家、原住民音樂研究及採集,與許常惠、史惟亮於1967年開啟的民歌採集運動相互呼應。1972年他將所蒐集到的音樂集結成New Songs of Asian Cities(亞洲都市新歌),是亞洲教會在地化音樂的先聲。這幾年的民間音樂採集,拓展了駱維道的音樂視野,也激發出他對亞洲及臺灣音樂尋求更深入學術探究的想法。
1974年駱維道再度前往美國,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進修民族音樂學,在指導教授胡德 (Mantle Hood, 1918-2005) 鼓勵下,決定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在此期間,除了臺灣音樂研究,駱維道也更深入接觸全球不同的音樂文化。他對印尼的甘美朗和印度音樂產生極大興趣,也因此豐富了創作風格,1979年他接受美國衛理公會亞裔教會聯盟的委託搜集、編輯Hymns from the Four Winds(四方聖詩),其中便包含了亞洲各地的音樂作品。
聖詩編輯:亞洲教會音樂的在地化
1982年駱維道以論文Tribal Music of Taiw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mi and Puyuma Styles(臺灣的部落音樂-以阿美族及卑南族的風格為主)獲音樂哲學博士。之後他並未返回臺灣,而是前往馬尼拉亞洲聖儀與聖樂學院 (Asian Institute of Liturgy and Music) 擔任教會音樂學及民族音樂學教授,直到1994年。在馬尼拉期間,駱維道陸續前往亞洲各國進行各種教會音樂研習,同時也採集各地音樂資料,尋求聖詩創作的素材。1990年駱維道集結22個地區38種語言共280餘首聖詩,出版聖詩集Sound the Bamboo:CCA Hymnal(響竹),2000年修訂增加到45種語言315首聖詩,可說是他多年追求聖詩本土化及多元化的具體成果。
1994年自馬尼拉返臺,駱維道再度擔任臺南神學院音樂系主任。1995年他獲得美加聖詩學會院士 (Fellow of Hymn Society of America and Canada),為該會有史以來第一位非白人獲此榮銜。同年接任臺南神學院院長,以及東南亞神學研究院臺灣區院長,直到2002年退休。卸下行政職務,退休後的駱維道仍積極投入聖詩編輯創作,於2009年出版了新版《聖詩》。他持續往來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泰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中國、韓國、日本等地,指導禮儀與音樂工作坊,並採集資料。2015年駱維道與新加坡衛理音樂學院共同編輯聖詩集Let the Asian Church Rejoice!(亞洲教會齊歡欣),收錄135首,來自18個國家23種語言的新舊聖詩,展現出亞洲地區多元音樂文化的傳統與創新。
「亞洲音樂乞丐」:畢生的使命
駱維道畢生投注於聖詩在地化的工作,超過60年的歷程,信仰是他堅持信念持續邁進的最大助力。他認為無論是何種人種、族群及文化,都是上帝的創造,雖然基督教是藉由西方文化情境傳入亞洲,但凡是上帝所賦予的造物及其產生之文化,都能夠成為禮拜與宣揚教義的媒介,黃種人也能有自己的「黃人靈歌」,臺灣人也能夠用臺灣的在地文化來表達對於上帝的信仰。憑著堅定的信念,駱維道至今仍持續致力於聖詩在地化及臺灣音樂的研究與創作。他常以斯里蘭卡神學家奈爾斯 (D. T. Niles, 1908-1970) 的比喻為例:傳福音的工作就像乞丐討乞,發現哪裡有食物可得,就會立即分享訊息給其他乞丐。駱維道自詡為「亞洲音樂乞丐」,在亞洲各地挖掘找尋屬於自己的在地音樂,繼續不斷地將它們散播出去。
感謝:駱維道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