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李抱忱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作曲家、合唱指揮家|
李抱忱,作曲家、合唱指揮家;1907 年出生於河北保定,1979 年逝世於臺北。福音園的宗教歌詠氛圍給了他音樂啟蒙的機會,他提倡多年合唱,並推動及指揮了中國第一次全國巡迴演唱會,以及臺灣第一次的聯合大合唱。1972 年來臺長住,繼續推動合唱教育,也留下許多作品,像是《你儂我儂》、《聞笛》、《人生如蜜》,曾獲教育部頒贈金質學術獎章、美國陸軍語言學校服務十年紀念章。

LI Bao-Chen was born in Baoding, Hebei in 1907. He learned the basics about music from the choral singing of evangelists. He was a major proponent of choral music. He promoted and conducted the first choir in China for a national tour. Li also conducted Taiwan’s first intergroup choir. He moved to Taiwan in 1972 and continued to work in choral education. A prevalent composer, his works include “So Much Love between Us,” “Hear the Flute,” and “Life is Like Honey.” Li received the Golden Academic Medal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a commemorative medal from the US Army’s Language School for a decade of service. He died after having a heart attack in 1979.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李抱忱
其他名稱
英文名: 

LI Bao-Chen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作曲家、合唱指揮家|
李抱忱,作曲家、合唱指揮家;1907 年出生於河北保定,1979 年逝世於臺北。福音園的宗教歌詠氛圍給了他音樂啟蒙的機會,他提倡多年合唱,並推動及指揮了中國第一次全國巡迴演唱會,以及臺灣第一次的聯合大合唱。1972 年來臺長住,繼續推動合唱教育,也留下許多作品,像是《你儂我儂》、《聞笛》、《人生如蜜》,曾獲教育部頒贈金質學術獎章、美國陸軍語言學校服務十年紀念章。

LI Bao-Chen was born in Baoding, Hebei in 1907. He learned the basics about music from the choral singing of evangelists. He was a major proponent of choral music. He promoted and conducted the first choir in China for a national tour. Li also conducted Taiwan’s first intergroup choir. He moved to Taiwan in 1972 and continued to work in choral education. A prevalent composer, his works include “So Much Love between Us,” “Hear the Flute,” and “Life is Like Honey.” Li received the Golden Academic Medal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a commemorative medal from the US Army’s Language School for a decade of service. He died after having a heart attack in 1979.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趙琴。《李抱忱:餘音嘹亮尚飄空》。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3冊。宜蘭:傳藝中心,2003。|ISBN 957-01-5298-2

獲獎: 

1957年/教育部 金質學術獎章

獲獎: 

1963年/美國陸軍語言學校服務十年 紀念章

生平: 

福音園裡琴聲楊
1907年 7 月 18 日,出生於河北保定西關外的長老會福音園,雙親職責皆與教會活動相關。福音園的歌詠氛圍,啟蒙了李抱忱的音樂知覺,養成其貫通中西文化的學者質氣,且自7歲即開始在教會學琴。雖然自幼的成長環境西化甚深,但中國淵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也深植在他的心中。此外,中西音樂交流史上重要都會「北平」,也左右了他的音樂路。

播下合唱的種子
1920年,進入崇實中學,他的鋼琴老師是傳教士,帶他到北京飯店聆賞由150位歐美人士組織的合唱團演出作品《彌賽亞》,他深受樂曲感動,從此便決定將生命奉獻給合唱。1926年,保送進入北平燕京大學,主修化學,選修鋼琴和音樂史;後因在運動比賽中摔斷了腿,因而無法應付需長時間在實驗室中的學習任務,故將主修改為教育,副修音樂。1930年,執教於北平育英中學,帶領合唱團巡迴演唱,此舉乃全國先發,甚至促成國劇與合唱團同臺演出之創舉;另也促成北京各大、中學齊聚故宮太和殿引吭高歌活動,參與此次活動的人員包括北平十四所大、中學學生,盛況空前。1935年,赴美至歐柏林大學音樂系深造,攻讀音樂教育碩士,於1937年取得學位。1941年,日本轟炸重慶,李抱忱在重慶市因戰事倒塌的樓房前、遍地瓦礫的廣場中,主辦「精神總動員」千人大合唱演唱會。

故鄉夢遠教語文
1944年,二度赴美深造。李抱忱的一生被「語言學」與「音樂」兩領域包覆,他在耶魯大學、美國國防語言學院及愛荷華大學教授中國語言,長達二十五年,所編寫的語文教材,直到今天仍被多所美國大學採用。此外,他也為美國學生組織中文合唱團,並積極指揮、訓練、創作,在語言中帶入音樂,以提升學習語言的樂趣。李抱忱始終認為,聲樂是最直接的音樂教育手段,合唱又是聲樂裡最討喜的演出方式,當大家合力唱出最美的聲音時,每人心中必充滿真善美感受,且音樂又可以怡情養性、移風易俗。1948年,榮獲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博士。1958年,以美國在華基金會第一位傅爾布萊德學人(Fulbright Scholar)身分,應教育部之邀返臺推動樂教,至各處巡迴演講及舉辦聯合合唱音樂會,宣揚自己的樂教觀,掀起臺灣的愛樂風潮。1959年,李抱忱指揮五校合唱團演出臺灣第一次聯合大合唱,地點位於臺北市中山堂,演唱曲目包含《自由神歌》、《夜盡天明》、《海韻》等,及李抱忱改編的合唱曲的《上山》(胡適作詞、趙元任作曲)。此次活動堪稱樂壇盛舉,宣示臺灣合唱運動邁入新里程。

鞠躬盡瘁 退而不休
1972年,來臺長住並繼續推動合唱教育,擔任臺北愛樂合唱團指揮,並受聘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及臺北女師專音樂科教授。他除了努力不懈地推廣合唱,也留下許多作品,如歌曲《你儂我儂》、《聞笛》、《人生如蜜》等。在他辭世半年前,雖已感受到心臟病、糖尿病所帶來的困擾,且說話遲緩無力、面容枯瘦、走路氣喘,但卻依然馬不停蹄地撰稿、譜曲、指導合唱、擔任音樂評審,為理想和願望奮鬥,至生命之燭燃盡方止。1979年 4 月 8 日,因心臟病發逝世於臺北,與樂壇永別,享年72歲。

領域: 

作曲家

領域: 

指揮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07.07.18
逝世時間: 
1979.04.08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河北保定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23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07.07.18

    7月18日(農曆6月9日),生於河北省保定府(祖籍河北通縣)。

  • 1907

    取名寶珍。

  • 1914

    插入長老會福音園協誌女塾二年級,改名保真。

  • 1915

    隨美籍蘇教士(Miss Bertha Sargent)習琴。

  • 1916

    轉入長老會烈士田小學四年級。

  • 1916

    隨父兄聽戲,接觸國劇。

  • 1919

    入北平長老會崇實中學。

  • 1919

    擔任學校和教會琴師,於每天朝會及每禮拜的大禮拜彈琴。

  • 1919

    隨詹牧師夫人(Mrs. E.L. Johnson)習琴六年。

  • 1923

    在聖樂合唱節目中,臨危受命任合唱指揮,開啟未來指揮之路。

  • 1925

    「崇實」高三,任學生會會長。

  • 1925

    發生「五卅慘案」,代表學校參加北平各校「滬」案後援會會議,並帶領全校同學參加遊行。

  • 1926

    保送燕京大學。大學一年級主修化學,選修鋼琴和音樂史。

  • 1927

    在「燕大」運動場上斷腿,入協合醫院養病期間,李太夫人逝世。

  • 1927

    由於腿傷,無法續修化學,改選教育系,副修音樂。

  • 1927

    參加「燕大」合唱團、「燕大」團契聖歌團。

  • 1928

    組織「燕大」男聲四重唱,發動四重唱、八重唱的比賽。

  • 1929

    獲選「燕大」網球校隊,春天參加在瀋陽舉行的華北運動會。

  • 1929

    大四,寫畢業論文《中學音樂欣賞教材》;在育英中學兼課。

  • 1929

    父親病故。

  • 1930

    大學畢業,改名李抱忱。任北平育英中學音樂主任。

  • 1931.06.25

    6月25日,在北平與崔瑰珍女士結婚。

  • 1931

    「九一八」事變,選曲作詞的愛國歌曲有《出征》、《凱旋》、《為國奮戰》、《我所愛的大中華》等。

  • 1932

    指揮北平「育英」、「貝滿」一百五十位合唱團員年度演出。

  • 1932

    北平師大兼任講師。

  • 1933

    指揮北平「育英」、「貝滿」、通州「潞河」、「富育」四中學聯合合唱團演出,慶祝美國公理會華北傳教七十五週年紀念。

  • 1933

    受聘為「南京戲曲研究院北平分院研究所」研究員,與程硯秋、曹心泉、蕭長華等研究改進國劇。

  • 1933

    育英合唱團與程硯秋的《荒山淚》同臺演出。

  • 1934.03

    3月底,率育英中學合唱團南下旅行演唱,夫人崔瑰珍女士伴奏。兩週內演出於平、津、濟、京、滬、杭等城。

  • 1934.04

    4月,由天一電影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分別為「育英」錄製音樂電影與唱片。

  • 1934

    編輯《合唱歌集》、《南下巡演紀念冊》。

  • 1934

    任京華美專音樂系主任。

  • 1934

    代表北平市赴南京參加全國網球比賽。

  • 1935.02

    2月,長女樸虹誕生,作《安眠歌》歌詞。

  • 1935.05

    5月底,在北平故宮太合殿前指揮北平大中學校六百青年露天大合唱;作《同唱中華》歌詞(威爾第曲)。

  • 1935

    任職「育英」期間,編寫數本音樂教材。

  • 1935.08.12

    8月12日離北平,經上海、神戶、京都、奈良、東京、西雅圖、芝加哥,抵美國歐柏林大學音樂學院進修,主修音樂教育。

  • 1936

    續隨蓋肯斯博士(Karl W. Gehrkens)習指揮、康立德教授(John Conrad)習聲樂。

  • 1936

    榮獲全校網球單打冠軍。

  • 1936

    編作《鋤頭歌》為四部合唱曲、獨唱曲《回鄉偶書》(賀之章詞)、《醜奴兒》(辛稼軒詞)、《孔廟大成樂》。

  • 1937.06

    6月,得音樂教育學士學位,修畢碩士課程。

  • 1937

    於歐大期間,創作木管四重奏《老八板》、管絃樂曲《在拉克伍德教授門下一年》。

  • 1937

    7月,抗戰爆發,兼程回國,27日抵上海,輾轉於9月返抵北平。

  • 1937.09

    9月,任職育英中學音樂課程,指導合唱;在「燕大」、匯文神學院兼課。

  • 1938.07

    7月,離北平、取道香港經昆明抵重慶,獲聘為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

  • 1939

    任音樂教育委員會教育組主任。

  • 1939

    教育部頒布4月5日為音樂節(音教會建議)。

  • 1940.01

    1月,發表〈戰時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學情形調查摘要〉於《樂風》第一卷第一期。

  • 1940

    與教育部「國民」和「中等」教育司,擬定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

  • 1940

    主編國際宣傳用「抗戰歌集」China's Patriots Sing《唱啊,中國的愛國人士》,配上英文譯詞,出版於印度加爾各答;後在紐約出版改名Songs of Fighting China《抗戰中國的歌曲》。

  • 1941.04.01

    4月1日,推動教育部主辦之千人大合唱,獲聘為四位指揮之一。另三位先生為鄭志聲(實驗劇院管絃樂團指揮)、吳伯超(音樂幹部訓練班副主任)、金律聲(中央廣播電臺管絃樂團指揮)。

  • 1941.07

    7月,任國立音樂院教務主任,並代理院務。

  • 1942

    作《唱啊同胞》歌詞(卡本特曲);編《上山》為混聲合唱曲。

  • 1942.03

    三月底率重慶五大學(中央大學、重慶大學、中央政治學校、國立音樂院和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聯合合唱團到成都,指揮兩場演出。

  • 1944

    1942-1944年,創作歌曲尚有《萬年歌》(于右任詞)、《汨羅江上》、《旅人的心》、《誓約之歌》(方殷詞)、《插秧歌》(陳果夫詞)、《離別歌》(林慰君詞)、《復國歌》(朱偰詞)。

  • 1944.08

    8月,離開重慶,經昆明、加爾各答、孟買,二度赴美深造。

  • 1945.02

    2月初起,在美國考察音樂教育四個月,含哥倫比亞大學、茱麗亞德音樂學院,寇蒂斯音樂院、西敏寺合唱學院、耶魯及哈佛大學音樂系。

  • 1945.05

    5月,初識趙元任博士。

  • 1945.06

    6月,領歐柏林大學音樂教育碩士學位暨Pi Kappa Lambda 榮譽學會金鑰匙。

  • 1945

    秋天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1946

    在耶魯大學遠東語文學院授課。

  • 1947.01

    1月,妻兒來美團聚。

  • 1947.07

    7月,搬遷至「耶魯」校址新港。

  • 1948.06

    6月,獲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博士學位;獲Kappa Delta Pi 和Phi Delta Kappa 兩榮譽學會的金鑰匙。

  • 1948

    在新港購新居,取名「山木齋」。

  • 1948

    在美國之音主編音樂廣播節目。

  • 1948

    在美國國務院國際電影處兼翻譯、錄音工作。

  • 1948

    在聯合國廣播處負責週末廣播節目。

  • 1949

    任耶魯大學遠東語文學院主任編輯。

  • 1950

    編輯出版王方宇著《華文讀本》(Read Chinese)和《華語對話》(Chinese Dialogues)。

  • 1951

    與王方宇和朱繼榮合著《青天霹靂》(Out of the Blue)。

  • 1952

    著《無線電通訊》(Radio Communications)。

  • 1953

    著《漫談中國》(Read About China)。

  • 1953

    在「耶魯」七年期間,組學生合唱團、空軍合唱團,並將艾文‧柏林(Irving Berlin)作品譯作《天佑美國》;改編《佛曲》為四部合唱。

  • 1953.07

    7月,單身赴美國西岸陸軍語言學校任中文系主任。

  • 1953

    西行途中為破除寂寞,寫《請相信我》(Believe me, Dear)初稿,即日後風行一時的《你儂我儂》。

  • 1954.05

    5月,妻兒西來團聚。

  • 1954.06

    6月,女兒樸虹與蔡維崙(耶魯機械工程博士)結婚。

  • 1954.09

    9月,購屋於海邊風景名勝佳美城(Carmel)。

  • 1954

    組織學生合唱團,編作古曲《滿江紅》、及民歌《紫竹調》為四部合唱曲。

  • 1956.06.25

    6月25日與夫人崔瑰珍在陸軍語言學校軍官俱樂部大廳慶祝銀婚紀念。

  • 1957.12

    12月,應國防部及教育部聯合邀請首次訪臺。

  • 1957.12.30

    12月30日,獲教育部頒贈金質學術獎章。

  • 1957

    美國陸軍語言學校七十位畢業生在圓山飯店舉行歡迎公宴。

  • 1958.01.12

    1月12日,於臺北國立藝術館專題演講〈音樂的爐邊閒話〉。

  • 1958.02

    2月,以「訪國觀感」為題,在舊金山扶輪社、建社(Kiwanis Club)、美生社(Masoniv Lodge)及美國陸軍語言學校演講。

  • 1958.09

    9月,以美國在華基金會第一位傅爾布萊德學人(Fulbright Scholar)身份,應教育部邀請,第二次返臺推動樂教,環島講學五個多月,為臺灣掀起蓬勃愛樂風潮。

  • 1958.10

    10月,作〈美國音樂及學校音樂教育的演進〉專題演講於國立臺灣藝術館、省交響樂團、國立音樂研究所、師範大學、政工幹校、臺北師範等校。

  • 1958.11.10

    11月10日,指揮臺中市八校聯合合唱團演唱《常常在靜夜裡》、《唱啊同胞》;14日為臺東中小學音樂教員舉行音樂講座並指揮臺東合唱觀摩會聯合大合唱;22日參加花蓮中小學音樂教師座談會。

  • 1958.12.21

    12月21日,十五院校在臺同學,舉行歡迎李博士合唱聯歡會。(北平師大、育英中學、貝滿女中、華光女中、京華美專;通縣潞河中學、富育女中;重慶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南開中學、國立藥專、國立音樂院、中央政治學校、國立藝專及教育部音樂教導員訓練班。)

  • 1959.01.07

    1月7日,在成功大學演講〈語言學與音樂〉。

  • 1959.01.09

    1月9日,指揮臺南市中小學合唱音樂會。

  • 1959.01.17

    1月17日,在「北一女」歡迎趙元任音樂會中指揮合唱並親自伴奏。

  • 1959.01.31

    1月31日,於中山堂指揮五校聯合大合唱演唱《自由神歌》、《夜盡天明》、《上山》、《海韻》,由申學庸任女高音獨唱。胡適、趙元任兩博士應邀上臺致詞,盛況空前。

  • 1959

    四海公司出版《李抱忱歌曲集》,文星書店出版《李抱忱音樂論文集》、《李抱忱博士回國講學紀念集》。

  • 1959.02.09

    2月9日,離臺,經香港、曼谷、開羅、羅馬、日內瓦、巴黎、阿姆斯特丹、倫敦和紐約旅行兩週,於28日返抵舊金山。

  • 1960.05

    5月,出席華府「中美文化圓桌會議」。

  • 1960.10

    10月,出席紐約「中國語文會議」。

  • 1961.10.12

    10月12日初當外祖父,蔡明曦是第一個外孫。

  • 1962

    指揮美國陸軍語言學校中文系合唱團灌錄唱片,收錄十三首中文合唱曲。

  • 1962.12

    12月,香港《中外畫報》刊登美國陸軍語言學校中文系合唱團演出報導。

  • 1963.02

    2月,《李抱忱詩歌曲集》由臺北正中書局出版。

  • 1963

    獲頒美國陸軍語言學校服務十年紀念章。

  • 1963

    美國陸軍語言學校改名為國防語言學院。

  • 1963

    指揮國防語言學院中文系合唱團灌錄唱片,收錄十一首中文合唱曲。

  • 1963

    任德格拉斯超時代研究所(Douglas Advanced Research Laboratory)諮詢,發表論文兩篇:1.〈國語單調複詞之語音實驗研究〉與戴湛勤博士(Dr. John Dreher)合著。2.〈國語與英語使用效率之比較研究〉與戴湛勤博士(Dr. John Dreher)合著。

  • 1966.11

    11月,偕夫人第三次返臺五週半,密集負責或參與演講、座談會、指揮、論評活動;並在香港、曼谷、印度、約旦及歐洲各國旅行五週半。

  • 1966.11.19

    11月19日,指揮康謳組織的樂牧合唱團,演唱個人作品。

  • 1966.12.10

    12月10日,指揮林寬組織之「中廣」及「琴瑟」合唱團,演唱個人作品於惜別演唱會。

  • 1967

    自美國國防語言學院中文系退休。

  • 1967

    在美國國防語言學院(1953-1967)的十五年間,宣讀論文三篇:1.〈中國音樂和語言的幾個特色〉(馬利蘭大學)2.〈中國語言裡的音樂〉(印地亞那大學)3.〈美國對中國在語言方面的影響〉(印地亞那大學)

  • 1968

    擔任美國愛荷華大學(Iowa)中文及遠東研究所主任。

  • 1968.05.09

    5月9日,為中廣「音樂風」節目錄製「紀念老學長黃今吾先生」的特別談話,以紀念「黃自逝世三十週年」。

  • 1968.07.18

    7月18日,中廣「音樂風」播出「李抱忱及其作品介紹」。

  • 1969.09.28

    9月28日,第四次返臺協助教育部文化局及救國團推行「長期發展音樂計劃」。

  • 1969

    為樂教環島奔走,掀起「音樂年」熱潮。整理八處座談會中音樂教師心聲,向政府提出報告。

  • 1969.12.3|1969.12.4

    12月3日、4日,推動《全國大專院校合唱團愛國歌曲及藝術歌曲觀摩演唱會》,舉行於臺北市中山堂。

  • 1969.12.30

    12月30日,趙琴主持的中國電視公司「音樂世界」節目,播出《李抱忱的旋律》專輯。

  • 1970.01.04

    1月4日,由中國廣播公司主辦,趙琴製作、主持《李抱忱作品演唱會》,舉行於臺北市中山堂;抱病歸美。

  • 1970

    《李抱忱作品演唱會》實況唱片暨歌曲集出版。

  • 1970

    暑期到明尼蘇達大學為「中西部十大學中日文聯合暑校」教了十週語文課。

  • 1971

    於暑期創作或改編完成《音樂風》「每月新歌」五首:《請相信我》(Believe me dear),改作管道昇詞,即《你儂我儂》、《遊子吟》(孟郊詞)、《大忠大勇》(秦孝儀詞)、《四根歌》(王文山詞)、《人生如蜜》(王大空詞)。

  • 1971

    心臟病復發三次。

  • 1972.01

    1月,自美國愛我華大學中文及遠東研究所主任職退休。

  • 1972.07

    7月,由《音樂風》製作出版《李抱忱作品》唱片紀念集,由戴金泉指揮的臺大合唱團、及辛永秀、曾道雄獨唱,共錄十四首歌。

  • 1972.10

    10月,第五次返臺。

  • 1972.12.2212.23

    12月22、23日,教育部文化局舉辦全國第二次合唱觀摩會於國父紀念館,指揮五校聯合合唱團首唱《音樂風》「每月新歌」八部合唱曲《中華兒女之歌》(谷文瑞、葉子詞)。

  • 1973.07

    7月,《李抱忱歌曲集》第二集出版,編入《音樂風》「每月新歌」十四首。

  • 1973.11

    11月,《野草閒雲》首演於趙琴製作之《韋瀚章詞作音樂會》。

  • 1973

    《唱中國歌》一書由耶魯大學出版。

  • 1974

    應美國新聞處邀約,作美國作曲先進艾弗思(Charles E. Ives, 1874-1987)百歲冥誕專題演講。

  • 1974.09

    9月中旬,六度返臺,定居新店。

  • 1974

    作《自由樂》(王大空詞)。

  • 1975

    受聘國立臺灣師大音樂系及臺北女師專音樂科教授。

  • 1975.07

    7月,《爐邊閒話》出版。

  • 1975.09.03

    9月3-10日,出席第一屆「國際音樂與傳播會議」於墨西哥文化研究所,宣讀論文《合唱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

  • 1975.11

    11月,擔任第三屆大專合唱比賽評審。

  • 1976.03.28

    3月28日,李氏北平、重慶、美國、臺灣四期學生為慶其七十大壽、夫人六六誕辰暨結婚四十五週年,聯合舉辦「三慶音樂會」。

  • 1976

    趙琴製作華視《藝文天地》播出「三慶音樂會」精華版。

  • 1976

    任國立編譯館國小音樂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

  • 1976

    協助推動三軍音樂,聯合陸海空軍官校合唱團舉行四場聯合演唱會。

  • 1976.09

    9月,出版《女聲合唱曲集》。

  • 1976

    在第二屆亞太音樂會議及第四屆亞洲作曲聯盟年會中宣讀〈中國音樂的幾個顯著的特色〉論文。

  • 1976

    發表〈臺灣的合唱音樂教育〉長文,探索、分析臺灣合唱樂壇生態,並提出建議(《綜合月刊》1976年3、8、9月號)。

  • 1977.01

    1月,出版《退而不休集》。

  • 1977.05

    5月,出版《瑣事》。

  • 1978

    譜《國父遺囑》四部合唱。

  • 1978

    譜《兒女三願》(吳運權詞)、《洪流》(有記詞)、《不滅的燈、不沉的船》(王大空詞)、《生命之歌》(張佛千詞)。

  • 1978.05.29

    5月29日,親自指揮臺大合唱團首演《不滅的燈、不沉的船》。

  • 1978

    任臺灣省音樂協進會理事長;推動合唱指揮環島研習班。

  • 1978

    秋季推動北部三軍合唱。

  • 1978.12.21

    12月21日,屏東舉行李抱忱作品演唱會。

  • 1979.03.01

    3月1日,《三三兩兩合唱曲集》出版。

  • 1979.04.05

    抱病推動軍校合唱,於4月5日文武青年愛國歌曲演唱會中演出。

  • 1979.03.24|1979.03.25

    3月24、25日,任北區合唱決賽評審。

  • 1979.04.05

    4月5日,《愛國九曲》出版。

  • 1979.04.08

    4月8日凌晨1時55分,因心臟病逝世於臺北中心診所,享年72歲。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