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陳必先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鋼琴家|
陳必先,1950年出生於臺北,現為享譽國際的知名古典鋼琴家。四歲開始學琴,五歲公開發表,九歲赴德國科隆(Cologne)音樂院繼續學習,於1970年畢業。隨後屢次在國際大賽中獲獎,如1972年於伊莉莎白大賽(Concours Reine Elisabeth)獲獎、1972年獲第21屆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ARD)音樂大賽首獎、荀白克大賽(Arnold Schönberg Competition)首獎、於美國舉辦的巴赫大賽(J.S.Bach Competition)首獎。隨後展開演奏生涯,受邀至各城市與國際知名指揮家及樂團合作。目前居住在德國,任教於國立弗萊堡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Freiburg)。

CHEN Pi-Hsien, born in Taipei in 1950, is an internationally-renowned classical pianist. CHEN received her first piano lessons at the age of four and had her debut at five. At the age of nine, she began attending Cologne Conservatory of Music (Hochschule für Musik Köln) for further study, and she graduated in 1970. CHEN has won many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She won a prize from the Concours Reine Elisabeth, as well as first prize in the 21st Rundfunkanstalten ARD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in Munich in 1972. She is also a first-prize recipient from the Arnold Schönberg Competition and the J. S. Bach Competition held in the USA. Since then, CHEN has performed worldwide and collaborated with top-ranked orchestras and conductors. She currently resides in Germany, teaching at the Freiburg Conservatory of Music (Hochschule für Musik Freiburg).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陳必先
其他名稱
英文名: 

CHEN Pi-Hsien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鋼琴家|
陳必先,1950年出生於臺北,現為享譽國際的知名古典鋼琴家。四歲開始學琴,五歲公開發表,九歲赴德國科隆(Cologne)音樂院繼續學習,於1970年畢業。隨後屢次在國際大賽中獲獎,如1972年於伊莉莎白大賽(Concours Reine Elisabeth)獲獎、1972年獲第21屆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ARD)音樂大賽首獎、荀白克大賽(Arnold Schönberg Competition)首獎、於美國舉辦的巴赫大賽(J.S.Bach Competition)首獎。隨後展開演奏生涯,受邀至各城市與國際知名指揮家及樂團合作。目前居住在德國,任教於國立弗萊堡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Freiburg)。

CHEN Pi-Hsien, born in Taipei in 1950, is an internationally-renowned classical pianist. CHEN received her first piano lessons at the age of four and had her debut at five. At the age of nine, she began attending Cologne Conservatory of Music (Hochschule für Musik Köln) for further study, and she graduated in 1970. CHEN has won many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She won a prize from the Concours Reine Elisabeth, as well as first prize in the 21st Rundfunkanstalten ARD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in Munich in 1972. She is also a first-prize recipient from the Arnold Schönberg Competition and the J. S. Bach Competition held in the USA. Since then, CHEN has performed worldwide and collaborated with top-ranked orchestras and conductors. She currently resides in Germany, teaching at the Freiburg Conservatory of Music (Hochschule für Musik Freiburg).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1970年/慕尼黑鋼琴比賽獲獎

獲獎: 

1972年/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ARD)第21屆音樂大賽首獎

生平: 

神童在異鄉的勤苦奮鬥
陳必先1950年生於臺北。其父母為北大同班同學,婚後定居夫家浙江義烏,任職於國防醫學院,1949年隨政府來臺後,仍繼續於原單位服務,育有六姊弟,陳必先排行第四;弟弟陳宏寬為長子,亦為知名的鋼琴演奏家。陳必先自幼即展現絕佳音感,五歲始隨崔月眉女士學琴,七歲即與鄧昌國教授合作演奏莫札特《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是臺灣第一位獲准出國的天才兒童。儘管陳必先的雙親皆為知識分子,卻仍須為孩子們的學習勞苦奔波,以籌措資源;儘管陳必先帶有「音樂神童」的光環,但其求學路卻也超乎凡人所曾經歷的艱辛。孩提時,當家裡仍尚未能購得鋼琴時,她總是每日清晨得隨父親至所任教的國防醫學院練琴。因緣際會,透過錄音帶,她的演奏博得德國教授賞識,終在九歲時,以資賦優異兒童的身分出國深造,去到德國國立科隆音樂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Köln)。然而,這位隻身在異鄉的小女孩,眼前所面臨的,依然是個佈滿荊棘的路程。陳必先寄宿在教授家裡,寄人籬下,同時扮演幫傭角色;鋼琴置放在農田中央的倉房,需在沒有暖氣的酷寒環境中練琴,使得原本就不甚健壯的身體,變得愈益虛弱,內心極度思念遠在臺灣的親人。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抹滅她對音樂的喜愛與熱情,在崎嶇艱苦的環境裡力爭上游,一手好琴藝讓她得以兼差教學,以維持生活支出。

春蠶破繭‧喜報佳音
求學時,陳必先一方面要到當地的中學就讀,一方面還要到音樂院追隨Hans-Otto Schmidt-Neuhaus等名師學習音樂專業。憑藉著過人的毅力,一路披荊斬棘,將萬般沉重的步履,轉化成扎實穩固的階梯,使得音樂路因而更寬、更遠。曾經,被歐洲媒體譽為「中國的奇蹟」的陳必先,至今仍在國際樂壇上發光發亮。在學時,她除了將教學、比賽及演奏所得用來支付自己的生活,還盡力參加肯普夫(Wilhelm Kempff)、妮可萊耶娃(Tatiana Nikolayeva)、阿勞(Claudio Arrau)、安達(Géza Anda)等大師開設的大師班,以精進琴藝。1972年6月,出於玩票心態,竟在比利時伊麗莎白大賽(Concours Reine Elisabeth)獲得第十二名佳績,這終而讓她嚴肅地正視自己的才能與責任。旋即,獲第21屆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Rundfunkanstalten ARD)音樂大賽首獎;此後,還有鹿特丹的「國際荀白克大賽」(Arnold Schönberg Competition in Rotterdam)及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國際巴赫大賽」(J.S.Bach Competition in Washington D.C.)首獎。從此,她一舉成名,榮耀登上國際舞臺,受邀到許多大城市演出,並與世界一流的樂團合作,如倫敦交響樂團、BBC英國廣播交響樂團、阿姆斯特丹音樂廳交響樂團、蘇黎世音樂交響樂團及長榮交響樂團等;合作過的指揮,包括:海汀克(Bernhard Haitink)、沙克爾(Paul Sacher)、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杜特華(Charles Dutoit)、雅諾斯基(Marek Janowsky)、辛德爾(Hans Zender)、烏特夫斯(Peter Eötvös)、亨利‧梅哲(Henry Simon Mazer)等;合作過的獨奏家,包括鮑曼(Hermann Baumann)、杜梅(Augustin Dumay)、艾瑪德(Pierre-LaurantAimard)、派克(Alyssa Park)、梅哲(Wolfgang Meyer)、康塔斯基(Alfons Kontarsky)等人;並曾在多個音樂、藝術節上演出。自1999年起,亦於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展演。其在樂壇上的鋼琴演奏地位,可見一斑。兼具天生才華及後天奮鬥的陳必先,終於得到能相稱的世界舞臺,猶如春蠶破繭,終開展錦繡前程。1983年,陳必先任職於德國國立科隆音樂學院鋼琴教授,於2004年轉任德國弗萊堡音樂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Freiburg)教授,並居住於德國;同時,自2003年起,擔任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客座教授,指導鋼琴、室內樂與現代樂合奏等課程。

用音樂領大家去到那個目的地
陳必先的演出曲風涵蓋範圍甚廣,從巴洛克到古典、從浪漫到現代,完全都難不倒她,鮮少華人鋼琴家能與之匹敵。除了演出傳統經典古典曲目外,她更積極投入現代音樂的室內樂演出、研究及推廣,簡直是現代樂壇權威,與知名作曲家有熱絡的合作,如布列茲(Pierre Boulez)、史陶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約翰‧凱基(John Cage)、庫爾塔格(György Kurtag)等人,並錄製荀白克、布列茲、梅湘等作曲家的作品。面對表面抽象、難懂的現代音樂,陳必先強調:「不管彈誰的音樂,我一定發自內心尊敬作者,然後徹底研究這個人和其作品」。身為演奏家,她秉持著帶領聽眾進入「藝術」的態度,讓自己成為走入一個時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媒介,引導聽眾走到音樂像要到達的地方,與大家一起探險。同時,她還認為應以現代的技巧及現代的精神來詮釋古典音樂,才能賦予作品新生命,並與現代的觀眾產生共鳴。這也許是她能夠征服古典及現代音樂的原因。陳必先對同樣帶有「音樂神童」光環的莫札特音樂情有獨鍾,終而在不同的時空下有了最璀璨的相遇,她這麼回憶:「因為莫札特,使我愛上了音樂。兒時令我感到最快樂的事,都可以用莫札特的音樂加以描繪,可以說是與我最貼近的音樂」、「我五歲就學莫札特,學完就跪在他的畫像前,感謝他賜給世人這麼美妙的音樂」。此外,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也報導:「陳必先偉大地創造了巴赫!」。無論在古典或現代音樂裡,陳必先都能自在優遊:用貼近自己內心的莫札特聲音,發現天分才華;用切合現代人的當代聲響,琢磨時代語言;用圓融的工具,琢磨出巴赫藝術。她的音樂悸動人心,豁達、流暢且明亮,除了具有工藝美感,還散發一股唯有歷經寒徹骨的人生旅途才獨具的撲鼻芬芳。

撰寫:陳怡文 2016/6/30

領域: 

演奏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50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北

識別碼

識別碼
M148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50

    出生於臺北。

  • 1954

    隨崔月梅女士學琴。

  • 1955

    登臺演出。

  • 1957

    與鄧昌國教授合作莫札特《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 1959

    鋼琴老師崔月梅女士建議,成為第一位獲准以音樂天才兒童身分至德國科隆深造。

  • 1963

    開始教導學生,維持生計。

  • 1970

    自德國科隆音樂院畢業。

  • 1970

    於慕尼黑鋼琴比賽獲獎。

  • 1972.06

    六月,獲比利時伊莉莎白大賽(Concours Reine Elisabeth )第十二名。

  • 1972.09

    九月,獲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ARD)第21屆音樂大賽首獎。

  • 1983~2004

    至2004年,任職為德國國立科隆音樂學院鋼琴教授。

  • 1999

    陸續於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舉行演奏。

  • 2000

    於德國漢諾威(Hannover)世界博覽會(Weltausstellung)上擔任獨奏。

  • 2003

    擔任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客座教授,指導鋼琴、室內樂與現代樂合奏等課程。

  • 2004

    轉任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教授。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