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張錦鴻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作曲家|
張錦鴻,音樂教育家;1907 年 7 月 3 日出生於江蘇高郵,2002 年 4 月 4 日逝世於美國洛杉磯。在師範學校就學期間,開始接觸西方音樂,並修習鋼琴、樂理、合唱等課程。曾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系,主修作曲。他的重要著作有音樂教育專論《怎樣教音樂》,而《基礎樂理》一書則是各校音樂科系所沿用的教材,也是許多音樂專科學校考試的範本;音樂創作方面以聲樂曲為主,如《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團歌》、《中華進行曲》、《陽關三疊》等。

ZHANG Jin-Hong was born in Gaoyou, Jiangsu in 1907. He studied Western music, piano, music theory, and choral music during his studies in the 1920s at a teacher’s college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He was a composition major in the Art Department of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s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Nanjing from 1929 to 1933. He came to Taiwan with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in 1949. His important writings on music education include “How to Teach Music” and his “Basic Music Theory” is still used in schools throughout Taiwan and also used in many standard tests in Taiwan’s music schools and music departments. Zhang’s musical compositions mostly consist of vocal pieces, such as “Song of China Youth 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Corps,” “Chinese March” and “Three Variations of Yangguan.” He passed away in the US in 2002.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張錦鴻
其他名稱
英文名: 

ZHANG Jin-Hong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作曲家|
張錦鴻,音樂教育家;1907 年 7 月 3 日出生於江蘇高郵,2002 年 4 月 4 日逝世於美國洛杉磯。在師範學校就學期間,開始接觸西方音樂,並修習鋼琴、樂理、合唱等課程。曾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系,主修作曲。他的重要著作有音樂教育專論《怎樣教音樂》,而《基礎樂理》一書則是各校音樂科系所沿用的教材,也是許多音樂專科學校考試的範本;音樂創作方面以聲樂曲為主,如《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團歌》、《中華進行曲》、《陽關三疊》等。

ZHANG Jin-Hong was born in Gaoyou, Jiangsu in 1907. He studied Western music, piano, music theory, and choral music during his studies in the 1920s at a teacher’s college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He was a composition major in the Art Department of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s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Nanjing from 1929 to 1933. He came to Taiwan with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in 1949. His important writings on music education include “How to Teach Music” and his “Basic Music Theory” is still used in schools throughout Taiwan and also used in many standard tests in Taiwan’s music schools and music departments. Zhang’s musical compositions mostly consist of vocal pieces, such as “Song of China Youth 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Corps,” “Chinese March” and “Three Variations of Yangguan.” He passed away in the US in 2002.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吳舜文。《張錦鴻:戀戀山河》。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967-0

生平: 

和樂童年書傳家
1908年出生於江蘇省,別號羽儀。雖然張錦鴻出生在清末動盪不安的大環境下,但他的父親張維忠仍秉著書香世家傳統,致力發揚儒者風範、傳承文化,故孕育出這位對臺灣音樂教育影響深遠的人物。七歲時,就讀高郵縣立第一小學,白天接受正式學校教育,晚間再隨父親研讀論孟、史記、古文觀止等古文,並學習寫作。1921年以第一名佳績畢業,並旋即考進南京市江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當時,該校在全省師範學校中名列前矛,曾培育出許多優秀師資;學校在課程規劃方面,除一般學科,也重視藝能課程,尤其強調音樂教學,如學校備有鋼琴、風琴及其他中西樂器,亦聘有專業音樂教師數人,以加強學生課後學習。張錦鴻在此處接觸西方音樂,曾修習鋼琴、樂理、合唱等課程。1926年,因在學期間成績優異,畢業後得留任母校之附屬小學執教。1929年,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系,主修理論作曲。

論理經典 條理有序
張錦鴻畢生作品包含「學術論著」及「音樂創作」兩類,而「學術論著」又可分為教育及理論兩部分。1952年出版《怎樣教音樂》一書,闡述音樂教育理念,並提出可供實務運用的教材教法,是一部與音樂教育相關的重要專論。1956年完成《基礎樂理》一書,內容講述節拍、音程、音階、移調、轉調等理論,並設計練習題;此書內容鉅細靡遺,至今仍為各音樂科系使用之教材,也是許多音樂科系或音樂班用以考試、學習的範本,以「我國音樂理論書籍的典範」稱之,實不為過。此外,他尚撰《和聲學》、《作曲法》等理論專書,其思維脈絡井調有序,為早期音樂學術研究開啟先河。

振奮人心的詠唱
「音樂創作」部分,主要是應政府機構或學校邀請而寫,多為聲樂曲,內容包含表現愛國情操及歌詠思鄉情懷。前者帶有教育意義,多以團體歌唱型態來呈現,如《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團歌》、《中華進行曲》等;後者則展現潛藏於內的抒情樂思,首首深刻雋永,如《陽關三疊》、《我懷念媽媽》等。

音樂教育的推手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陸續推行並改革教育制度,當時張錦鴻亦受政府所託,協助音樂教育制度的初創工作,此成果包含編審音樂教材、舉辦教師講習會、修訂課程標準、審查音樂名詞…等。再者,張錦鴻經由同事李金土教授介紹,認識當時臺北市長暨臺灣文化協進會理事長游彌堅先生,進而與臺灣本地音樂家高慈美、林秋錦、陳泗治、李志傳、呂泉生…等人頻繁交流,為臺灣文化協進會舉辦之全省音樂比賽共盡心力,並協助臺灣省教育會發行「新選歌謠」月刊,這對於正處「教材荒」的臺灣而言,意義重大。1972年,接任第三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在任期間,為系上添購許多軟硬體設備,如擴充教室間數、強化師資,這些建樹不僅能改善學習環境及教學品質,更有助於提升學生素質。此外,他親自帶領系上合唱團及交響樂團至南部演出,將音樂推廣至外縣市,可見其推動音樂教育的熱誠。1976年自師大退休後,移居美國;2002年,逝世於美國洛杉磯。

領域: 

音樂理論家

領域: 

音樂教育家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07.07.03
逝世時間: 
2002.4.4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中國 江蘇省 高郵市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美國洛杉磯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02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07.07.03

    7月3日,出生(江蘇省高郵縣人),排行第二。

  • 1913

    入塾接受啟蒙教育

  • 1914

    進入高郵縣立第一小學就讀。

  • 1920

    慈父見背。

  • 1921

    以第一名畢業於高郵縣立第一小學。

  • 1921

    考取南京市江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

  • 1926

    自南京市江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畢業,並正式接觸西洋音樂。

  • 1926

    於師範就學期間,因成績優異留任於母校附屬小學執教。

  • 1929

    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系,主修理論作曲;理論作曲主修師事唐學詠先生,鋼琴副修師事史勃曼女士(Frau Spemann)

  • 1933

    自中央大學畢業。

  • 1933.10

    10月,應聘至江蘇省立無錫師範學校擔任音樂教師。

  • 1935

    與鄧光夏女士於江蘇無錫結婚。

  • 1936

    長子張自達出生。

  • 1937

    次女張樸英出生。

  • 1937

    隨政府西遷重慶,任職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

  • 1938

    轉任國立四川中學高中部音樂教師。

  • 1940

    調至成都中國空軍幼年學校,擔任音樂主任教官,任教三年。

  • 1943

    再返重慶,執教於中央大學音樂系,擔任講師。

  • 1946

    轉調國防部陸軍軍樂學校擔任教官,並兼任教務組長。

  • 1948

    赴上海,應聘於特勤學校音樂專修班,教授理論作曲及和聲學等課程,並兼任系主任一職。

  • 1949.01

    1月,隨特勤學校遷至福建省海澄縣。

  • 1949.08

    8月,應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即臺灣師範大學前身)邀聘,執教於音樂學系擔任副教授,教授和聲學、曲式學、音樂教材教法等課程,並擔任級任導師。

  • 1951

    兼任國防部政工幹校音樂系教師,教授音樂史、作曲法等課程。

  • 1952

    擔任臺北市中等學校音樂科教學研究小組主席。

  • 1952

    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贊助出版專書《怎樣教音樂》。

  • 1953

    升任教授。

  • 1953

    協助政府推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工作。

  • 1953

    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出版《臺灣省中學音樂科教學狀況調查研究報告》。

  • 1956

    由淡江書局出版專書《基礎樂理》。

  • 1957

    由淡江書局出版專書《和聲學》。

  • 1958.05

    5月,發表論述〈中國民歌音樂的分析〉,載於《中華民國音樂學會論文專輯(二)》,中華民國音樂學會印行。

  • 1960.03

    3月,發表論述〈明代音樂〉,載於《中國音樂史論及(一)》,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印行。

  • 1965.11

    11月,由臺隆書店出版專書《基礎樂理》。

  • 1966

    創作歌曲《我懷念媽媽》。

  • 1968

    因推行國民教育有功,獲頒行政院獎狀。

  • 1968.06

    6月,由臺隆書店出版專書《和聲學》。

  • 1969

    發表論述〈六十年來 中國樂壇〉,載於《二十世紀之科學(第十一輯)》,正中書局印行。

  • 1970.05

    5月,由天同出版社印行專書《作曲法》。

  • 1970.11

    11月,由復興書局出版專書《音樂科教學研究與實習》。

  • 1972.08

    8月,接掌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第三任系主任之職,在任三年。

  • 1974.01

    1月,受教育部特聘為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歷任四屆,每屆任期為二年。

  • 1975

    卸任系主任職務。

  • 1976.08

    8月,自臺灣師範大學退休,移居美國。

  • 1985.08

    8月,由維新書局出版所編著《高中音樂》。

  • 1998

    由全音樂譜出版社出版《基礎樂理》一書。

  • 2002.04.04

    4月4日凌晨,病逝於美國洛杉磯。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