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莊本立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民族音樂學家|
莊本立,民族音樂學家;1924年出生於江蘇武進,2001年逝世於臺北。17歲進入上海大同大學就讀,主修電機工程;同年,莊本立加入了「仲樂音樂館」,與衛仲樂學習琵琶、二胡、小提琴和古琴,在此奠定了樂器演奏的基礎。他對於樂器的改良也具有相當的熱情,曾嘗試創製一把「三弦提琴」、「小四筒琴」、「莊氏變孔半音笛」,之後陸續有塤、編磬等樂器改良,成為海內外的祭孔樂舞專家和樂器製作人才。

ZHUANG Ben-Li was born in Wujin, Jiangsu in 1924. He entered Tatung University as a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jor at the age of 17. That same year he started studying at the Zhongle Music School, studying pipa, erhu, violin and guqin with Wei Zhongl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his proficiency in playing instruments. Zhuang was also passionate about improving instruments. He tried to make a three-stringed violin, a four-string barrel fiddle, and his own chromatic flute. He made improvements to the xun (globular flute) and the stone chimes, making him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for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used in Confucian ceremonies. Zhuang died of cerebral anemia in 2001.

相關音樂地圖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莊本立
其他名稱
英文名: 

ZHUANG Ben-Li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民族音樂學家|
莊本立,民族音樂學家;1924年出生於江蘇武進,2001年逝世於臺北。17歲進入上海大同大學就讀,主修電機工程;同年,莊本立加入了「仲樂音樂館」,與衛仲樂學習琵琶、二胡、小提琴和古琴,在此奠定了樂器演奏的基礎。他對於樂器的改良也具有相當的熱情,曾嘗試創製一把「三弦提琴」、「小四筒琴」、「莊氏變孔半音笛」,之後陸續有塤、編磬等樂器改良,成為海內外的祭孔樂舞專家和樂器製作人才。

ZHUANG Ben-Li was born in Wujin, Jiangsu in 1924. He entered Tatung University as a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jor at the age of 17. That same year he started studying at the Zhongle Music School, studying pipa, erhu, violin and guqin with Wei Zhongl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his proficiency in playing instruments. Zhuang was also passionate about improving instruments. He tried to make a three-stringed violin, a four-string barrel fiddle, and his own chromatic flute. He made improvements to the xun (globular flute) and the stone chimes, making him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for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used in Confucian ceremonies. Zhuang died of cerebral anemia in 2001.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韓國鐄。《莊本立:鐘鼓起風雲》。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9冊。宜蘭:傳藝中心,2003。|ISBN 957-01-5704-6

獲獎: 

1964年/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 金手獎

獲獎: 

1968年/中國文藝協會第九屆文藝獎之國樂獎

獲獎: 

1968年/教育部 有功社教獎

獲獎: 

1968年/中華國樂會獎狀

獲獎: 

1982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世界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獲獎: 

1982年/美國中華公所頒獎狀

獲獎: 

1993年/中華國樂會樂教成就獎

生平: 

探索科技與音樂
1924年11月6日生於江蘇武進,自小在充滿藝術氣息的書香世家中成長,祖父以《論語‧學而》中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為其命名。由於環境的潛移默化,讓莊本立從小就喜愛音樂、繪畫與書法。1941年,他進入上海大同大學就讀,主修電機工程;同時也加入了「仲樂音樂館」,與衛仲樂學習琵琶、二胡、小提琴和古琴,奠定了樂器演奏的基礎。1947年,畢業後,即加入臺灣電力公司電氣試驗所,9月份應聘來臺工作。

創作與發明並進
來臺之後,身為電力工程師的他無法忘懷音樂,便積極參與音樂性團體。1952年,他與友人發起組織中華國樂會,被選為常務理事,之後歷任該會領導長達四十多年。或許是受到理工背景影響,莊本立對於樂器的改良具有相當的熱情,1953年,他嘗試創製一把三弦提琴,隔年則完成了著名的「小四筒琴」,他根據物理與幾何原理,將二大、二小的胡琴筒組合為音箱,就像看起來具有四個筒身的小提琴。1959年,他完成「莊氏變孔半音笛」,之後陸續有塤、排蕭、篪、編磬等樂器改良;直到1960年代,莊本立已在中國樂器領域中奠立其學術地位,並多次出國發表論文及表演。1963年,他受聘為中國文化學院研究所特約教授,並在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與實踐家政專科學校兼課,這時莊本立身兼工程師與音樂教授兩種身分。1968年9月,應邀擔任祭孔禮樂改進委員會委員兼樂舞小組召集人,其後三年,莊本立逐步改進制訂祭孔禮樂,不僅編定樂譜、制訂服裝,又能複製樂器和編排舞蹈,逐漸地,莊本立成為海內外的祭孔樂舞專家和樂器製作人才,多次應邀到美國和日本指導祭孔活動。

開展教學與活動
1969年,中國文化學院張其昀院長接受其建議設立了國樂組,並且聘任他為第一任國樂組主任。1973年5月,莊本立自臺灣電力公司退休,從此成為「專職」音樂人,除了持續原有的教學活動,更積極參與行政事務。1976年,他出任華岡藝術學校首任校長;1978年,首開先例--錄取盲生就讀音樂系國樂組,造就該校日後培養出許多盲人音樂家。學術會議與論文發表也是莊本立的生活重心。就任專任教職之後,他積極參與各類發表,例如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亞太音樂會議等,針對中國樂思、中國樂器等主題發表文章。1980年,他率領國際友好訪問團出發赴美國巡迴十八周,公演了三十二場;諸如此類的活動讓莊本立的名字享譽國際。另一項為人津津樂道的貢獻就是舉辦「研古與創新音樂會」,顧名思義,「研古」是研究古代的資料,「創新」則是創作新穎的作品。這活動從1986年開始,原來是文化學院國樂科系的定期音樂會,莊本立將研古與創新的概念融入其中,至2000年,總共舉辦了十五屆。這個音樂會節目從傳統、改編國樂開始,逐次納入西洋音樂、協奏曲等,從音樂會的幾個主題「十部樂」和「新十部樂」也可以看出他研究古代音樂史的成果。

駱駝精神樂人生
莊本立最明顯的特色,就屬身上那套「華夏服」(又稱本立裝)。1966年,他到菲律賓馬尼拉參加國際音樂會議,看到菲律賓人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服裝,比起西裝既輕便又涼爽,因此靈機一動,自己著手設計符合中國現代人,有民族風味和文化傳統的服裝;當時的華岡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同學,也穿著青色白邊的華夏服做為演出服裝。莊本立從1971年開始,除了少數場合,一年到頭幾乎都穿著這套服裝,即使有部分人士投以質疑眼光,但莊本立也從未動搖,從中也能看出他對於理想的執著。莊本立生性熱心,事必躬親,直到老年,仍是不斷忙碌於教學、研究、教育行政與開音樂會等繁雜行程;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不但指導出許多學生,對於提攜後進更是不餘遺力,學生學成返國後,積極邀請他們回歸母校服務,因此為校網羅不少優秀人才。在祭孔上更有偌大的貢獻,是臺灣第一個研究樂律,研製樂器、編訂古譜、開辦國樂專業教育的人。2001年7月5日,莊本立因腦溢血過世,享年77歲。

領域: 

音樂學家

性別: 

時間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24.11.06
逝世時間: 
2001.07.05

地點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江蘇武進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識別碼
M029

事件列表

事件
事件地圖 
事件列表 
  • 1924.11.6

    農曆10月2日(國曆11 月 6 日),出生於江蘇武進。父莊元福,母丁道華。

  • 1938

    隻身赴上海,寄居姑母家;入光華大學附屬中學。

  • 1941

    高中畢業,入上海大同大學,主修電機工程。

  • 1941

    參加仲樂音樂館,隨衛仲樂學習琵琶,後又學習二胡、小提琴、古琴等。

  • 1945

    參加中國管絃樂團演出,並協助籌備工作。

  • 1947.09

    畢業於大同大學,9月應聘來臺,加入臺灣電力公司,從甲種實習生做起。

  • 1951

    組織晨鐘國樂社。

  • 1952.09

    9月,與高子銘、何名忠、梁在平等發起組織中華國樂會,被選為常務理事之一;之後歷任該會領導職位至1996年,達四十多年。

  • 1953

    創製三絃提琴。

  • 1953.09.12

    9月12日,和畢業於國防醫學院的顧晶琪小姐結婚。

  • 1954

    創作四重奏《懷鄉曲》。

  • 1954

    完成小四筒琴,獲專利十年。

  • 1956

    作玻璃律管,研究中國音律。

  • 1956

    創作國樂合奏《高山組曲》。

  • 1957.08

    8-9月,參加中國青年友好訪問團,赴美國訪問演出。

  • 1957

    發表〈國樂的音律〉和〈國樂的樂器〉二文。

  • 1957

    創作國樂合奏《新疆舞曲》。

  • 1958

    完成大四筒琴。

  • 1959

    在電力公司升為一般計器組長。

  • 1959

    研製莊氏變孔半音笛,獲專利十年。

  • 1959

    設立莊氏音樂研究室。

  • 1960

    研製莊氏高音半音笛。

  • 1960

    發表〈中國音律之研究〉。

  • 1961.03

    3月,受聘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和製作各式塤,又創製莊氏八孔及十六孔半音塤,獲專利十年。

  • 1961

    和中華國樂會樂友組團到香港訪問演奏。

  • 1962

    在電力公司升為電氣儀表科科長。

  • 1962

    應聘到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兼任教課,到1979年為止。

  • 1963

    研究和複製排簫,發表《中國古代之排簫》一書。

  • 1963.05.12

    5月12日,獲中華國樂會表揚,又被選為理事之一。

  • 1963.07

    7月,赴日本東京參加第五屆國際音樂教育會議,在會中展出他的研究成果。

  • 1963.11

    11月,應聘為文化學院研究所特約教授。

  • 1964.08

    8月,當選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獲金手獎。

  • 1965

    研究和複製箎,發表〈箎之研究〉。

  • 1965.03.29

    在3月29日出刊《徵信新聞》,發表〈音樂與我〉自傳。

  • 1965.09

    9月,依據北京音樂出版社之《中國古代音樂書目》,整編〈中國古代音樂書譜目錄〉。

  • 1966.04

    4月,赴菲律賓馬尼拉參加亞洲音樂國際會議,發表〈中國古代樂器之研究〉(英文);會後吹奏自己創作的半音塤獨奏曲《深山之夜》。開會期間啟發「華夏服」念頭。

  • 1966.09

    以歷史博物館之周磬為樣本,研究和複製磬,9月發表〈古磬研究之一〉。

  • 1967

    參加中國廣播公司之國際華語節目研討會,發表〈中國傳統音樂〉。

  • 1968

    應聘為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班兼任教授。

  • 1968.03

    3月,任音樂年策進委員會委員。

  • 1968.05

    5月,獲中國文藝協會第九屆文藝獎之國樂獎。

  • 1968.09

    9月,任祭孔禮樂改進委員會委員兼樂舞小組召集人。

  • 1968.11

    11月,獲教育部頒發有功社教獎,又獲中華國樂會獎狀。

  • 1968.11

    11月,並參加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發表〈祭孔樂舞〉。又發表〈中國橫笛的音階〉、《周磬之研究》(1966年原作)、和《中國的音樂》。

  • 1969

    應聘任文化學院舞蹈音樂專修科國樂組主任,創建該組。

  • 1969

    發表〈音樂與康樂的關係〉,為國防研究院之講稿。

  • 1970

    受聘為教育部文化局中華樂府研究組組長。

  • 1970

    應聘到實踐家專音樂科兼任,到1976年止。

  • 1970

    發表〈國樂人才的培養與前景〉。

  • 1971.10

    10月,赴香港參加中國音樂研究研討會,發表〈中國音樂的科學原理〉。

  • 1971

    發表〈談中國樂器之改良〉。

  • 1971

    開始穿自己設計的「華夏服」。

  • 1972

    發表〈塤的歷史與比較研究〉。

  • 1972

    發表介紹〈音樂舞蹈專修科國樂組〉。

  • 1973.05

    5月,從臺灣電力公司退休,文化大學之職改為專任。

  • 1974

    發表〈何謂國樂〉。

  • 1975

    大學教育法修改,文化學院停辦五年制專修科,任新制文化學院音樂系國樂組主任。

  • 1975

    任華岡中學校長。

  • 1975.10

    10月,任文化學院副院長,兼戲劇系國劇組主任,兼中國戲劇專修科主任。

  • 1975

    發表〈中國生日慶典之傳統音樂〉(英文)。

  • 1976

    華岡中學改為華岡藝術學校,任首任校長。

  • 1976.11

    11月,參加第四屆亞洲作曲聯盟大會及第二屆亞太民族音樂會議,發表〈中國傳統音樂給我的啟示〉(英文)。

  • 1976

    創製段式燈杖鼓。

  • 1978

    爭取盲生報考讀音樂,開例之先。

  • 1979.08

    8月,參加國際亞洲音樂會議,發表〈中國舊笛的音階〉(英文)。

  • 1979

    應邀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委員,發表〈儒家的音樂思想〉。

  • 1980

    文化學院改制為文化大學。

  • 1980.1

    10-12月,率領國劇友好訪問團,巡迴美國十八州,公演三十二場。

  • 1981.08

    8月,參加亞太藝術教育會議,發表〈東西兼容之現代國樂教育〉。

  • 1981.10

    10月,參加國際漢學會議,發表〈磬的歷史與比較研究〉。

  • 1981

    發表〈四筒琴之創作與研究〉。

  • 1982.10

    10月,赴韓國漢城參加第十一屆亞洲藝術會議,發表〈中國音樂的精神特質〉(英文)。

  • 1982.03.16

    3月16日,獲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世界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1982.08

    8月,應邀到美國舊金山任祭孔大典總司禮,以後連續五年分別在舊金山、洛杉磯、紐約諸地指導祭孔活動,獲美國中華公所頒獎狀。

  • 1984

    第四屆祭孔大典,於洛杉磯發表〈祭孔禮樂及佾舞〉。

  • 1985

    第五屆祭孔大典,於紐約發表〈祭孔禮儀樂舞之意義〉。

  • 1986.04

    4月,參加第二屆中國民族音樂學會議,發表〈杖鼓的研究與改進〉。

  • 1986.05

    5月,開始以文化大學國樂系(組)春季「華岡樂展」音樂會,推出「研古與創新」專題音樂會系列,至2000年,共十五次。

  • 1986

    創製竹筒琴。

  • 1987.03

    3月,應邀到日本福島縣會津若市教導及訓練祭孔禮儀與樂舞。

  • 1987.05

    5月,為「研古與創新」專題音樂會之需要,組織華岡古樂團。

  • 1988.04

    4月,參加英國倫敦的國際中國音樂研討會,發表〈幾件古代中國樂器的改良及其在當代音樂的應用〉(英文)。

  • 1988.05

    5月,參加第三屆中國民族音樂會議,再度發表上述論文,文題改為〈中國古樂器塤、磬與鐘的改進與運用〉(英文)。

  • 1989

    被選為中華民國音樂學會常務理事。

  • 1989

    參加全國藝術教育會議,擔任音樂組總報告人。

  • 1990

    被選為中華民國音樂學會副會長。

  • 1990

    發表〈中國音樂、舞蹈與戲劇的精神與特質〉和〈華岡學園之樂苑〉。

  • 1990

    11月,帶領臺北市祭孔禮樂團到日本東京參加湯島聖堂三百周年祭孔大典。

  • 1991

    被選為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第一、二屆(1991-1997)理事,第三屆(1997-2000)為監事。

  • 1991

    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之託,製作古典婚禮曲,並發行唱片及磁帶。

  • 1991.05

    5月,腦瘤開刀。

  • 1992

    發表〈古典婚禮樂曲之編作〉。

  • 1992.05

    5月,假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舉辦「中國樂器特展」。

  • 1992.09

    9月,參加四川成都「王光祈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研究學術交流會」,發並表〈對樂律、樂舞、樂器的研究─王光祈《中國音樂史》的啟示〉。

  • 1992

    遊南京、上海和探親。

  • 1993.02

    2月,赴香港參加二十世紀國樂思想研討會,發表〈國樂發展的方向〉。

  • 1993

    獲中華國樂會樂教成就獎。

  • 1995

    赴日本大阪參加第二屆亞太民族音樂會議,發表〈演奏十部或更多部樂─唐代樂制的啟示〉(英文)。

  • 1995.12

    12月,參加國樂學會中國音樂學術研討會,發表〈十進律新制說〉。

  • 1996

    參加第一屆世界民族音樂會議,發表〈應用民族音樂學及民族音樂學的運用〉。

  • 1996

    發表〈唐代樂制之啟示與應用〉。

  • 1996.03

    3月,假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舉辦「世界民族樂器展」。

  • 1996.09

    9月,赴山東曲阜參加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九屆年會,發表〈祭孔樂舞之改進與比較〉。

  • 1996.12

    12月,赴泰國馬哈撒拉坎參加第三屆亞太民族音樂會議,發表〈中國鐘的演進、比較與傳播〉(英文)。

  • 1996.12

    12月,被選為國樂學會名譽理事長。

  • 1998.01

    1月,參加第四屆亞太民族音樂會議及第六屆國際民族音樂學會議,發表〈祭孔樂舞之改進及其結構〉(英文)。

  • 1998.03

    3月,率華岡國樂團赴法國巴黎演出「中國宮樂、民樂、新樂音樂會」,同時主辦配合的「和樂之美」樂器展。

  • 1998.09

    9月,參加民族音樂學會研討會,發表〈禽骨管樂器之研究與製作〉。

  • 1998

    製作禽骨笛。

  • 1999

    參加國樂學會中國音樂學術研討會,發表〈民族音樂之研究、創新與應用〉。

  • 1999.06

    6月,發表〈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與類別〉。

  • 1999.08

    8月,率華岡國樂團赴瑞士和義大利演出「中國宮樂、民樂、新樂音樂會」。

  • 2000.01

    1月,率學生在「祭祖大典」演奏自己創作的〈祭祖獻禮樂章〉,又在「公視53街」節目出現。

  • 2000.04

    4月,參加世紀古琴研討會。

  • 2000

    從文化大學退休,留任兼職。

  • 2000.12

    12月,赴高雄參加兩岸國樂交響化研討會,發表〈現代國樂之傳承與展望〉。

  • 2000

    發表〈臺灣民族音樂之研究、創新與應用〉。

  • 2000

    撰寫〈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創辦緣起〉。

  • 2001.07.05

    7月5日,上午七時二十分,因腦溢血病逝三軍總醫院,享年77歲。

  • 2001.07.28

    7月28日,家屬及各界於臺北懷恩堂舉行音樂追思禮拜。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