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包青天(18之18)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由於曲調採自歌謠小調,且唱白皆使用閩南語白話,很容易被一般民眾所理解,因而,一時之間,便風行全省,成為台灣最主要的劇種。並流傳至大陸薌江流域一帶,及東南亞閩南移民聚集地區。歌仔戲的「歌仔」二字,含有山歌、小曲之意,歌仔戲這三個字,其實就是一種以歌唱為主的戲劇,也就是說它是以流傳於台灣民間的歌謠小曲為基礎,吸收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方式,並以台灣閩南語演出的一種古裝歌唱劇。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包青天(18之18)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由於曲調採自歌謠小調,且唱白皆使用閩南語白話,很容易被一般民眾所理解,因而,一時之間,便風行全省,成為台灣最主要的劇種。並流傳至大陸薌江流域一帶,及東南亞閩南移民聚集地區。歌仔戲的「歌仔」二字,含有山歌、小曲之意,歌仔戲這三個字,其實就是一種以歌唱為主的戲劇,也就是說它是以流傳於台灣民間的歌謠小曲為基礎,吸收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方式,並以台灣閩南語演出的一種古裝歌唱劇。

物件類別
音樂
其他內容描述
音樂類別: 

漢族音樂

音樂族群: 

漢族音樂

音樂類型: 

戲曲

語文: 

臺語

族群: 

漢人

主題: 

歌仔戲

主題關鍵字: 

台灣漢民族音樂、台灣漢民族劇樂、台灣傳統劇樂、歌仔戲、包青天

相關計畫: 

呂炳川教授音像資料數位化計畫(第一期)

地點

創建地點
採集地點: 
臺北市 東園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貢獻者

貢獻者
演出: 
青燕歌仔戲團 [表演]
計畫主持人: 
明立國
錄製: 
呂炳川[錄影]

識別碼

識別碼
M0905089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