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包青天(18之11)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詳細資料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錦歌原稱做「歌仔」,是很早就盛行在大陸漳州一帶的一種民間小調,是以七字或五字組成一句,每四句組成一段的一種民歌,由於是用方言俚語演唱,所以極其通俗的流行在農民及市民的業餘演唱之中,隨著大量的移民,自然而然的也傳到台灣,經過不少歌唱的改良和變化之後,最後轉變成有故事性的歌劇,並且依故事人物的類型分配角色,同時也受到其他大戲劇種的影響,增加了台步、身段、音樂、服裝、臉譜、而成為一種特有歌劇,宜蘭地區統稱之為「本地歌仔」。而大陸的「歌仔」,也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後正名為「錦歌」。

詳細資料

名稱

主要名稱
包青天(18之11)
其他名稱
其他名稱: 

夜襲包青天

典藏與管理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描述

內容描述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錦歌原稱做「歌仔」,是很早就盛行在大陸漳州一帶的一種民間小調,是以七字或五字組成一句,每四句組成一段的一種民歌,由於是用方言俚語演唱,所以極其通俗的流行在農民及市民的業餘演唱之中,隨著大量的移民,自然而然的也傳到台灣,經過不少歌唱的改良和變化之後,最後轉變成有故事性的歌劇,並且依故事人物的類型分配角色,同時也受到其他大戲劇種的影響,增加了台步、身段、音樂、服裝、臉譜、而成為一種特有歌劇,宜蘭地區統稱之為「本地歌仔」。而大陸的「歌仔」,也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後正名為「錦歌」。

物件類別
音樂
其他內容描述
音樂類別: 

漢族音樂

音樂族群: 

漢族音樂

音樂類型: 

戲曲

語文: 

臺語

族群: 

漢人

主題: 

歌仔戲

主題關鍵字: 

台灣漢民族音樂、台灣漢民族劇樂、台灣傳統劇樂、歌仔戲、包青天

相關計畫: 

呂炳川教授音像資料數位化計畫(第一期)

時間

創建時間
採集時間: 
1982.07.19

地點

創建地點
採集地點: 
臺北市 東園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貢獻者

貢獻者
演出: 
青燕歌仔戲團 [演唱]
計畫主持人: 
明立國
錄製: 
呂炳川[錄影]

識別碼

識別碼
M0905082
檔案列表